内容摘要: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要学好汉语必须尽可能多的掌握汉字,因此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初级阶段来华留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教材中的汉字为例,通过展现汉字的文化意蕴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汉语。
关键词:初级阶段 汉字教学 文化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是重难点。目前来看,来华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而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正处在汉字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是汉字学习的核心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应该向学生比较系统的介绍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并适当的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他们对汉字的学习。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对外汉字教学若只是作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不太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越来越多的教材将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也穿插了进去,基于此,筆者将以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所使用的教材《发展汉语》中涉及的汉字为例。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对于汉语中基本词汇的理解要通过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化才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同的民族有着反映不同生活方式的词汇和表示民族特色的词语,比如汉语中的“炕”“武术”等词语,不管是用比较直观的图片或是定义去解释,留学生都不能真正理解确切含义,只能停留于表面,仅仅是简单的认识。这就需要在介绍词汇的同时讲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或者故事来帮助来华留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方面,声音和谐对称,也有大量的同音词构成了谐音现象,比如中国人过春节时的“福”倒贴,谐音双关,意味着福到了,再比如贴画中的“鱼”和其所代表的年年有“余”;除此之外,中国很多地方结婚时,婚房的布置,会在床上撒上花生、桂圆、枣子等表达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对外汉语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语言文化一体的教学,将文化渗透在语言教学中,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学习方式应当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不但记录了文化,并且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汉字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承载了汉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1]从本质上看,汉字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体系,“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考证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等的动态的文化符号。”[2]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人”字,今天看来,是如此简单,但是它为什么写成这样?从古至今,这个字的形体和意义没有发生过本质变化,通过学习可以知道,它由最早的图形化演变为现在的一撇一捺,甲骨文字形像人侧面垂臂直立的状态,此后历代字体演变也基本保留了其基本形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出示相关图片来加深留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
众所周知,“文化”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对于初级阶段的来华留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指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和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3]在本文中所指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更多的指的是日常交际中能否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交际文化,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需要理解、以及和中国人交际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文化因素”。很多汉字和词语往往无法准确地通过媒介语翻译出来。在通过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课程中文化因素的总结,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中文化因素主要包括语言交际、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民族心理以及民族观念等部分构成,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学习在留学生初级阶段的教材中也以各种形式使留学生对其涉及文化因素进行一些了解。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对语言有着制约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汉语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在让学生学好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相关的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在教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让他们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成为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汉字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汉字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正所谓“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撑,学习和理解任何的语言都是困难重重。每一个国家、民族在语言中都展现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汉语知识在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课堂上开设,这种模式下,汉字教学比较系统且有规律,利于留学生刚开始的汉字学习,但是所学的汉字并不一定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不能随学随用。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而且要帮助学生积累汉字的构形知识。
三.《发展汉语》[4]中部分汉字讲解举例
通过对《发展汉语》的通读,这一系列教材的课文编排也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在此以第26课《圣诞节快到了》中的汉字为例,在讲解汉字时把汉字的文化涵义介绍给留学生帮助他们来学习汉字。在这篇课文中学写汉字一部分主要涉及到偏旁“禾”“门”以及“疒”字旁,汉字主要有“和、种、租、季、闻(内形外声)、间、闹、病外形内声、瘦”。可以看出,“和、种、租以及季”都是由偏旁“禾”和某一汉字组合而成,所以我们给留学生先介绍“禾”字的来源。先学习这部分汉字,再掌握这一部分汉字后再加上偏旁部首组成的新字,从而可以认识相同声符或者意符的汉字,形成由点到面的模式更多的认识汉字。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字形上看出“禾”字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种植文化无疑是简单的,例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里的禾,既可做粟的代称,也指抽象的谷类作物;后来,“禾”字成为类属概念后,泛指一切谷类物品种时,同时也成为了汉字的构字部件。作为部首,众多与农作物有关的文字都从“禾”,比如课文中出现的“种”和“租”二字。而“季”也是由“禾”加“子”组成,所以与“禾”也有一定的关系。“季”是一个会意字,古文字中的“季”字,上部均为“禾”,下部则是一个“子”,两根会意,表示“幼禾”之义,即年少的庄稼。“季”一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季,少称也。”[5]这是由幼禾之义引申为表示“年少之人”。如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为同辈中最小者。“季”,还可表示一段时间,如“淡季、雨季”等。在汉字的文化涵义讲解后可放相应的图片给他们进行展示,而还原一些字体构造时的实物图片或者看早期的甲骨文以及金文的形式可以比较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可以帮助留学生记住这些字的意思。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这些图片然后让他们自己看着图片写汉字可以培养留学生的主动思考汉字的构造原理的能力。对于偏旁加其他部件组成的汉字,都可运用这种方法,先归纳偏旁讲解偏旁的部分。比如说“门”字旁,“门”乃“門”的简体,指的是房屋等建筑物的出入口。在甲骨文中的“门”字,有门框,有门楣,还有一对门扇,表示的是一座完整的门形。在金文中的“门”字去掉了门楣,但仍保留着两扇门的原形。小篆和楷书也从此一脉相承。汉字简化时,因繁体字书写时起落笔过多,简化写作“门”。“门”,本义为门扇,后引申为表示房屋的出入口,即“房门”。词义扩大后,泛指类似像门的东西,由门的通过之义,又引申为“途径”,如“门路、窍门”等。又由“家门”引申出了“家庭、门第”之义,如“双喜临门、门当户对、豪门大宅”等意思。而由“门”加其他部件组成的汉字“闻”“间”“闹”中“闻”是作为形声字出现,形声字是两个文字的合成体,在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数量,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汉字教学,而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很难展开教学,所以对于形声字的讲解比较困难,而“闻”本身可以通过一定的图片展示出来,比如说“闻见”“闻到”,设置一个故事去给同学讲解。汉字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要将有联系、有意义的字词句紧密结合起来,用这个字组词以及造句来辨别与它相近的字,了解相关的汉字文化,这样留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就变得丰富起来,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加深他们的记忆。
在来华留学生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他们主要学习是简单的偏旁和部首,所以将一个汉字分解开讲解,比较符合初级阶段留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他们通过练习和模仿会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观察字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简单的字形结构知识去书写汉字,而且针对这个阶段的留学生运用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既能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字义,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柯彼得.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A].第四届国际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言出版社,1995.
[2]张德鑫.关于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C].世界汉语教学,1999.1,第83页.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44页.
[4]荣继华等编著.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I)[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年.
[5]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年.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