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你好,李焕英》的双重叙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362
姜淑芹

  内容摘要:《你好,李焕英》通过穿越的幻想世界使我们直面现实的真实,用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知视角和双重叙事策略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实现了亿万观众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穿越 聚焦 视角 双重叙事

  贾玲导演的影片《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春节上映,3天之内票房便破10亿,5天之内突破20亿,贾玲成为中国影史最高票房女导演,让上亿观众跟着她笑了又哭,哭了又笑。贾玲饰演的少女贾晓玲从小便调皮捣蛋,成绩不好,从来没有让母亲李焕英骄傲过。一次意外夺去了母亲的生命,晓玲在万分痛苦之际惊奇地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母亲的年轻时代,竭尽全力想要帮李焕英改写人生,让母亲快乐,让她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以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李煥英是贾玲已故的母亲,在贾玲19岁的时候因意外去世。那个时候贾玲刚上大学一个月,家庭条件比较艰苦,母亲一生辛劳,最终没有机会分享女儿成功的喜悦。母亲的离世无疑成为了贾玲人生中最难过的事,她为了给母亲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把它拍成了电影。影片因其表现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之遗憾和真挚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但在影片接近结尾的地方,电影的叙事又来了一次反转,不仅贾晓玲穿越到了20年前,母亲甚至比她早一步穿越回去。这样一来,整个影片就变成了双线叙事,一方面谈女儿对母亲的视角,另一方面是母亲对女儿的视角,二者形成了对话。同时由于引入了穿越,又形成了现实与幻想的双重叙事,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一.从女孩到母亲

  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女孩贾晓玲的视角。一直不成器的晓玲在2001年好不容易考上了首都电影学院的本科。妈妈喜笑颜开地跟老姐妹们庆祝,结果却意外发现录取通知书是晓玲伪造的。晓玲想让妈妈开心一次,没想到弄巧成拙,但母亲并没有过多地责怪晓玲。就在母女两人骑着自行车,有说有笑地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一辆大货车飞驰而来。晓玲趴在母亲的病床前痛苦万分,不料却意外穿越到1981年,砸到了还没结婚时的母亲。大家明白过来状况后,母女二人以表姐妹相称,形影不离。晓玲想尽办法使母亲快乐,她努力地帮李焕英抢最后一台电视,鼓励母亲参加排球比赛,是希望母亲的生活不输其他人。听到冷特讲到,“如果我妈当年生的不是我,那她应该过得比现在要幸福吧”,晓玲便努力帮助年轻时的李焕英和厂长的儿子沈光林相亲,希望能够改变命运,让自己的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一个子女愿意牺牲自己而成就母亲快乐的急切心情。

  但是母亲在乎的是什么呢?在买电视机和参加排球比赛这两件事上,李焕英都非常配合晓玲,但对于相亲这件事情,她却拿出了自己与贾文田的结婚证书,告诉晓玲,其实自己很幸福,故事从这里便开始展现其隐含的叙事视角。晓玲在失落中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母亲的命运,觉得自己该离开了。在跟张江与冷特聊到缝裤子的细节时,才意识到年轻时的妈妈并不会缝各种漂亮的图案,故事从这时候起正式转换为母亲的视角。回到2001年的病床前,我们看到妈妈的魂魄离开,并且比晓玲先一步到达1981年。在晓玲从天而降的时候,她下意识地大喊一声“我宝”便冲上去垫在了晓玲身子底下,结果是妈妈受伤,而晓玲却无大碍。转换了视角之后,接下来的一切都不再是女儿在弥补心中的愧疚,而变成了母亲帮助女儿弥补心中遗憾的种种努力。在晓玲被张江质问的时候,李焕英及时将她认作表妹,她积极配合晓玲抢电视的表演,劝说队员们出来打排球,告诉她们自己很像晓玲的妈妈,而到了晓玲准备让自己永远不出生而安排她与沈光林相亲时,她却毅然决然地拿出了自己的结婚证书,告诉晓玲,只要自己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

  双线叙事是影视作品常见的叙事模式,常常采用不同人物或者人物内心与外在世界并行的叙事线索,但《你好,李焕英》采用的却是一种隐性的叙事进程。观众最开始的视角,是贾晓玲的视角,一路跟随着她,试着改变母亲的命运,让她更开心。这可以说是每一位观众或者每一位儿女的共同愿望。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故事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例如李焕英认晓玲做表妹的时候是称她作李乐莹,可是冷特出现时喊的却时贾晓玲。转换成李焕英的视角后,观众们才恍然大悟,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暗示李焕英也穿越了的细节。申丹老师称这种隐蔽在情节发展后面,与情节进程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情况的叙事运动为隐性叙事进程。隐性进程是显性情节后面的一股叙事暗流,不影响对情节发展的理解,但追踪发现“隐性进程”的过程则伴随着审美愉悦感的逐步增强和主题思考的不断深入[1]。

  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没有将这种隐性叙事贯彻到故事结尾,那样对普通观众来说会过于难以理解。它巧妙地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主动揭示出了这个叙事进程,这样整个故事几乎就成了一部全新的电影。这不是20岁的李焕英,是48岁通透、善良的母亲李焕英。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着女儿,这一生能有贾晓玲她很幸福。女儿在尽全力使母亲更幸福快乐,殊不知,女儿的健康快乐才是母亲幸福快乐的源泉,无论你优秀与否。母亲并不自卑,并不遗憾,她很快乐也很满足。这同样也是每一位观众或每一位父母的共同愿望。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为父母早早离去,没有报答的机会而遗憾。但当我们有能力报答父母,想为他们买房买车改善生活条件的时候,他们也会说,“这些我们都不需要,我们过得很好,只要你过得好我们就满足了”。在叙事文本中,聚焦涉及到是谁在作为视觉、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2]。影片使用的这种双重聚焦手法使观众同时感受到女儿和母亲的心理,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体验。

  二.从幻想到现实

  影片的双重性不仅体现是双重人物视角方面,还采用了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双重表现手法。故事的前半段温馨又欢乐。青年李焕英年轻漂亮、朝气蓬勃,贾晓玲的各种计划状况不断,让观众忍俊不禁。但这终究不是现实,贾晓玲慢慢认识到自己并不能改变母亲的人生,并且随着她认识到这其实是母亲一直在配合她演戏,那种对母爱的歉疚和无以回报之心达到了高潮,观众们也都感动得泪水涟涟。她曾经想要开着最新款的车带母亲去兜风,可是后来发现,母亲已经离开了。这是后知后觉的自我内心省视,也把观众拉回了现实生活,深感尽孝要趁早,有些事,错过了就再也不会回来。这也是穿越叙事常用的表现形式,但如果故事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就有只是贩卖情感之嫌。故事隐藏的母亲视角进一步充实了幻想与现实的张力,使影片更加发人深省。

  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否也真得如幻想世界中那般完美豁达呢?穿越回去的母亲有一句被广为引用的台词,“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但现实部分的母亲说的“你什么时候才能给我长点脸啊!”妈妈和她的朋友们也会忍不住去怼家境优越女儿优秀的王琴,内心深处希望自己女儿出人头地的心情表露无疑。如果媽妈不期待孩子优秀,那么孩子考上大学后也就不会兴冲冲地举办庆祝宴会。这部作品的口碑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被其中深厚的母女情打动的人哭得不能自已,而那些相对理性的人却认为这很不现实。现实生活中,哪个父母能够真正做到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可以?更准确一点说,是哪个父母敢只让孩子健康快乐就可以?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培养他竞争的能力,当他离开父母后又怎么会有健康与快乐?但哪个父母内心深处又不是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呢?现实生活中的贾晓玲总是让母亲失望,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也总是表现出来对孩子的失望,于是穿越后的孩子要想尽办法弥补母亲,于是穿越后的母亲要竭尽全力告诉孩子,也是告诉自己,其实孩子是否出人头地不重要。这是48岁的李焕英回望人生时的感慨,是对孩子的真心话,也是对自己一生追求的释然。电影用幻想营造了一场美好又充实的梦,贾晓玲和李焕英都认清了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答案,这是一场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旅行。

  穿越是近年来影视剧经常采用的形式,但它不仅仅是一种电影表现的手法,更重要的是要“呈现社会现实,揭露现实问题和反思社会文明”[2]。在社会内卷如此严重的今天,这也是每个父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内心的真实渴望。《你好,李焕英》就是巧妙地运用穿越的幻想形式释放情感的需求,搅动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又反过来关照现实,提升理性的思考。

  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有很多种,唯独父母之爱,最朴素无求。有时看似刻板、严厉、不可理喻,其实归根到底全是给予、全是包容、全是爱。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遗憾,很多做儿女的,一生都无法体悟父母的这种矛盾,于是经常会有很多失望。但我们常常失去的时候才会去反思。贾玲通过穿越的幻想世界使我们直面现实的真实,用女儿和母亲的双重感知视角实现了母女的相互理解,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

  参考文献

  [1]申丹.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外国文学研究2013(5):47-53.

  [2]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璀莹.十二只猴子:穿越叙事与现实隐喻[J].视听2021(2):88-89.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