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所有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方法,所以有专家称之为教学的“母法”。广大语文教师在应用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问题教学方法在新理念下的科学应用,以此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着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做法,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局面,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提问主体不突出、所提的问题无助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所提问题偏离文本特质等问题。
关键词:阅读 问题教学法 问题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起源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国外,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最为典型。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為宗旨,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彻底变革着传统教学方式,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局面,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提问主体不突出
有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有人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有人认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即双主体。我们认为,主体的体现由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那些浅显易懂的文本,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大部分任务,这时候,就应该把学生确定为主体,教师只负责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这些事,尽最大努力地让学生去做,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探究,这种状态下,教师就是“客体”;对于难度系数较大的文本,学生自己的努力只能攻克少部分内容,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是主体,要以教师的讲解、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及一些古诗词,学生自己的努力还不足以解决诸多问题,就要依靠老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是主体,学生就是“客体”;对于有些文本,只有通过师生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间的互动基本是对等的。因此,主体的展示,是由阅读的对象决定的。可惜的是,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却出现了两个极端的状况,要么学生一问到底,要么教师一问到底。有的老师为了应和“自主探究”理念,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问,在自行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求助同伴合作解决,即一切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由学生去解决的,老师在课堂上似乎成为看客。这样的教学,的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习的深度却远远不够,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比较肤浅的,比较凌乱的。只有教师的参与,才能把问题逻辑化,把问题深入化,让阅读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走向深入。有的教师热衷于课程标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理念,还是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宰课堂那一套,由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从事阅读活动,学生没有提问的意识,也没有发问的机会,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不会发问了,总是被动地听老师的问题,按照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所授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提问的主体。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多由老师来提问,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是在教学生学习提问题,学会提问。这个时候所学的文本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作为主体,目的不是解决学生阅读的问题或者疑惑,而是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的。比如,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教师就可以借助他们已经获得的经验和方法,自主阅读,教师把重点可以放在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上。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能够自主学会的也不讲,以前用过的方法不再进行示范,这样才能呈现螺旋上升趋势。问题不光是由学生所提的,还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的知识积累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思考的内容就不完全一样,提出的问题就不完全一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就要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出学生不能提出的问题,或者提出学生没有关注到且很重要的问题,引领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文章,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所提的问题无助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但凡提问,都是有一定目的,而有效提问都要利于文本阅读与理解。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有许多问题被提出,但有些问题无助于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的时候,学生就提出了“詹天佑当初为什么不搞高铁呢”“我国铁路为什么不叫外国人来修呢”一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有比较明确的指向,但它与课文的内容相差甚远,显示不出课文学习的目的,也无助于课文的阅读理解。小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发问:“这个字怎样读?什么意思?”,这是关于“识字”的问题,教师就要帮助他们解决生字的音、形、意问题;比如学生在阅读古诗《山行》时,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这是关于句子的问题,教师就要对此进行讲解:秋天了,天降霜了,霜后的树叶红了,红得比春天里二月时节的花还红呢。比如学生在阅读《赵州桥》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第二自然段在课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就会根据“赵州桥不但结构坚固,而且形式优美”这句话分析,得出它在文章“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第一段写的赵州桥的构造坚固,第三段就写赵州桥的外形优美,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问题。比如学生阅读《司马光砸缸》时,教师会问学生:这篇课文作者要表达一个是什么思想呢?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回答:遇到急事或者危险事的时候,不能慌乱,要发挥聪明才智想出好办法,这是关于文章主题的问题。从上述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是关于字、词、句、篇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明确指向性,旨在解决文本阅读理解中阅读的障碍和疑惑。
三.所提问题偏离文本特质
每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即属性,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特质。所以,提问要反映出这些特质来,要解决特质性问题。但有的阅读教学就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比如,有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奉献与爱”这个主题中的《泉水》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地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水”“地下水和黄河水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与单元主题没有一点关系,也不属于语文课程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要教学生识字,比如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的课文后规定的那几个生字,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比如这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要学习写作在文章中表达的“奉献与爱”的情怀。而这几个方面,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有综合性,又有实践性,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本真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的生字有哪几个?你如何去学它?你感觉哪些句子写的很优美?为什么优美?泉水是怎样把爱奉献出来的?它带给人们那些欢乐与幸福?学生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通过阅读、思考,就能够借助本文内容解决阅读遇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符合语文特质。因此,语文教学,要提语文问题,不要把语文外的问题拿来在语文课堂上解决。当然,有些语文外的问题可以提,但提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语文的有效训练,我们要在问题的目的性上加以明确。
四.所提问题没有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教学重点,教学时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有的老师教学阅读课,总是一词一句都不放过,从头问到底,好像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包含着问题。其实,教材在选编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阅读能力,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能读懂的,可是,有的老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就以提问的方式去指导理解。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守株待兔》时,竟然提出“什么是树桩”“它和树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因为文章有“树桩”和“大树”这两个词语。《守株待兔》是寓言故事,讲的是“收获”问题,告诉学生,不劳而获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要有收获,就要勤奋劳作。这个主题是教学的重点。比如人教版二年级第一单元的《找春天》一文,“春天里的发现”就是重点,因为它是单元主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在生活中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养成观察的爱好和习惯。比如,有老师教学时就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作者在春天里找到了哪些美景?你在春天里还发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既能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知课文语言,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更能引导学生树立观察意识,理解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但有的老师在教此文的时候,就没有这样做,而是提出了许多非重点的问题,浪费了学生的不少时间,还把学生引向“歧途”,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一点重点意识。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阅读教学中高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09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下中滩小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