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9961
黄振宇 林肖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论作为师范类院校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从课程性质来看,语文教学论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符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文章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其次,分析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最后,探究该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以期实现语文教学论课程与思政理论教学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环境。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语文教学论 融合路径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必须协同联动,各科教师必须自觉挖掘所教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教育经验与其他课程获得的教育经验相一致,增强价值观念认同感。语文教学论作为师范类院校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厘清课程思政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进而从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角度为新时代语文教学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发展性建议。

  一.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1]2017年,“课程思政”的概念被纳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成为国家战略部署。

  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尽管是由“课程”与“思政”两个词语组成,但绝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各门学科中隐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并有机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实现知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第一,课程思政的结构是多元融合的。在现实的高校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知识传授、能力锻炼、价值培养割裂开来,课程思政则要求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介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讲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锻炼、价值培养的重新融合。第二,课程思政的路径是显隐结合。在高校若干课程中,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十分明确,体现出思政教育显性教育的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学分少、内容枯燥等。因此,要发挥其他学科的协助作用,采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模式,强调学生在思政课以外的课程中受到的隐形教育,如文化、环境、教育情怀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互补,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

  二.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优势

  自古以来,人们就强调“文道统一”、“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论课程不仅能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掌握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而且会通过教师素养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等,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有着极大的优势,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看。语文教学论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符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常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其原因就在于语文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2]除此之外,本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门理论应用性学科,其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北师大武永明教授指出:语文教学论课程是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范生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点。[3]即从某种意义上说,师范生毕业后是否会教学、能否胜任语文教师一职,主要看这门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语文教学论课程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渠道和构建思政育人格局的得力助手,其教学内容在选取典型教学案例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以期为基础教育输送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优秀语文教师。

  其次,从课程功能来看。语文教学论课程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为适应基础教育課程改革和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体制改革需要,面向广大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4]特别是近些年来,教师教育事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将教师教育事业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前提下,语文教学论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的第一课堂,也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将过去纯理论的课程变为响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与技能课程,突出学科教学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培养,使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与技能训练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真正达到使学生会教学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预示着“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概念走向了宽广的“大思政”概念。[5]语文教学论课程要想更好地响应课程思政的号召,积极融入其中,不仅需要提升教学主体的思政素养,而且还应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思想品格和政治素养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永恒的。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思想品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6]因此,语文教学论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宽口径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和品德境界。因为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论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政素养,才能在教学论课堂上以教学理论为主抓手,运用各种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和感染学生,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育人功能,从根本上保证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落实。

  (二)整合教学资源

  目前各大师范类院校的语文教学论教材版本繁多,教学内容也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没有统一规范,而要想发挥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就要慎选授课教材、充分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因此,首先应整合课堂内外教学资源。就语文教学论课程来说,课内资源主要有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材、教具等,课外资源有如:模拟授课、即兴演讲等活动,将两者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学技能水平,符合人才培养方向。其次,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线下教学资源是被广泛熟知的、可以直接呈现的语文教学资源,但其缺点是有限性;而线上资源,如:学习通、中国慕课网等教学平台的资源是无限的,将两者整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其“学习主体”的身份。最后,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也是可以互通有无的。如: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字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得好坏,都直接影响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文学功底。

  (三)创新教學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教师多重教法、轻学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当下语文教学论课程要想融入课程思政,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就要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尝试翻转课堂,将教师的讲授、灌输,变为学生的展示和呈现,如: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模拟授课,然后由教师指导、点评,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提前帮助学生实现“角色转变”,有利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其次,组织专题教学,专题的内容可以体现不同的思政价值,如可以按照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公平正义等主题对中学语文课文划分,然后再分专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

  总之,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而且顺应本课程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潮流。语文教学论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养分,为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质量,培养“四有好老师”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9

  [3]武永明、朱晓民.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4]何更生.新编语文教学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78

  [5]马松.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有效途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

  [6]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5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