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环境伦理为视角,探索怀特在其散文中对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进而揭示引发环境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关键词:怀特 散文 强式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思想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lwyn Brooks White),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怀特的散文集主要包括《这就是纽约》、《重游缅湖》和《人各有异》。怀特的散文风格辛辣幽默,主题丰富多彩,思想透彻深入。怀特曾说,比起作家,他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农民。与梭罗一样,怀特向往乡间自由简朴的生活,很多怀特的散文作品都体现了他对20世纪美国环境危机的担忧。
20世纪后半叶,人类见证了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危机,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这一时期的环境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是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就能解决的。只有让人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以尊重为基础的和谐的关系,环境危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伦理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传统的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环境伦理学则系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存在物的行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环境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是道德唯一关怀的对象。人类中心主义分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人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是由布赖恩·诺顿提出,试图对人的需要做某些限制。诺顿把人的偏好分为感性偏好和理性偏好。感性偏好指一个人可以感觉或体验到任何一种欲望或需要;理性偏好指通过审慎的理智思考后才表达出来的欲望或需要。诺顿认为,主张人的所有感性偏好都应得到满足的理论是一种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只有满足人理性偏好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合理的,这种理论不仅肯定了满足人的偏好的合理性,还能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这种偏好本身的合理性进行评判,因而对那种一味掠夺大自然的行为提出批评,从源头上防止人类肆意地破坏自然。E.B.怀特深受梭罗的影响,他一向遵循自由简朴的生活方式,主张亲近自然,怀特在他的很多散文中对人类蔑视自然,试图用科技改造自然的狂妄进行了批判。除此之外,怀特也坚决反对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猎杀动物的行为以及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断地破坏生态平衡。需要注意的是,怀特并不是一个极端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者,他支持人类为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去食用猎杀动物。但是,坚决反对需求之外的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动物的伤害行为。在怀特看来,与大自然和动物的亲密接触可以使人身心愉悦,这种关系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促使人类去保护自然,爱护动物,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进而从思想根源上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一思想和诺顿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不谋而合,诺顿把人的需要的满足理解为人的需要价值,把人的价值观的改变理解为转换价值。他认为,自然客体具有转化人的价值观的价值,他们不仅能使人的需要价值得到满足,而且对他们的观察和体验可以改变人们的感性偏好,使人们形成一种理性的价值观,大自然所具有的这种有助于理性自然观的形成和感性偏好调整的价值,就是一种转化价值。因此,我们说怀特是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的支持者,他所认为的大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与以梭罗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是分不开的。很多怀特的散文都体现了他对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1.人类改造自然的狂妄
怀特在散文“浣熊之树”的开篇提到自己观察浣熊从树上爬下的动作不下一百次,自认为已经熟知她的每一个动作。他说浣熊从树上爬下大半行程是头朝下,快要抵达地面时,会颠倒过来,总是尾巴先落地,開始怀特认为这种姿势落地是为了防止强敌的突然侵袭,方便快速地躲回到树上。五年之后,作者发现一只更年轻的浣熊接近地面时并不会颠倒身形。怀特通过这件事得到的教训是:“人不能只观察了个体,就对浣熊作出整体结论。”通过这个有趣的经历,怀特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只考虑现代科技的积极方面,而忽略了它未来可能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自以为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改造并征服自然。然而,却没有考虑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为人类制造了更大的灾难,这些灾难通常是科学家们难以预料和解决的。文中怀特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家禽饲养者给鸡喂食二苯基对苯二胺,却没有预料到它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疾病;原子辐射对接受辐射者和他的后代会产生什么消极影响也是未知。怀特对人类种种改造自然的狂妄计划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他明确指出“人如果能少花点时间证明他比大自然高明,多花点时间体味自然的甜美,谦恭自抑,我对人类的光明前途会更乐观些。”“东部通讯”一文同样描述了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而引发的各种环境危机,现代科技的发展并未给人类创造更好地生活,相反却制造了更多的恐慌。更可笑的是,一辆象征现代科技的十轮卡车上竟然写着“让我们移动地球”的口号;人类不停地修建核电站,却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人类身体造成负面影响的核废料。整篇文章极具讽刺意味,怀特通过各种具体的事例向我们证明人类的局限性和对自然的不可操控性,人对自然的改造最终会殃及人类自身。
2.对动物生命的践踏
1938年冬,正当《纽约客》事业顺遂之际,怀特毅然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定居缅因乡下生活。在这期间,怀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精心照顾农场里的动物。他的很多散文都描述了他与谷仓中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把动物养大,和动物成为朋友之后,再宰杀他们的行为,一度令怀特感到困扰。但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他经营农场,也是为了获取食物。不过,怀特强调,人类应该给予动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爱护他们。“一头猪的死”和“管控”两篇散文分别描述了怀特如何全力挽救一头生病的猪以及当遇到管控人员在班格氏检测过程中虐待他的奶牛时,怀特表现出来的愤恨和不满可以看出他对于动物的爱护和敬畏。怀特一生养过很多狗,狗在怀特的生活中不单单是一宠物,更多的是作为朋友的陪伴。弗雷德跟随怀特13年,是怀特作品中出现最多的狗。在“床上伙伴”一文中,怀特写道“弗雷德的幽灵总会浮现,他死去多年了,却始终追随着我。”怀特厌恶人类恶意伤害动物的行为,尤其人类为了娱乐消遣而专门猎杀野生动物。在“元月纪事”一文中,作者开篇先是对自己曾猎杀狐狸的事迹进行批判和嘲讽。怀特称自己是毫无理智,最卑鄙,最凶残的杀手。紧接着作者描述了1957年猎季,缅因州猎杀了40142头鹿,在历史记录上排名第三。1951年,猎手们剿灭41730头鹿,这是史上最高纪录,缅因州的猎鹿者每年都想打破纪录。一篇头条社论竟然要求政府拨出更多的款项用于开发,吸引更多的猎手到本州。整篇文章表现了怀特对人类猎杀动物的这种自私,不合理行为的不满和无奈。“清朗的日子”同样是一篇关于狩猎的散文,怀特以嘲讽的口气批判了人类把猎取鹿的数量等同于个人辉煌事迹,将狩猎作为体现男子汉气概的象征。怀特说人们始终把它称作“你的”鹿。可见,在人类的眼中,有些动物生来就是供人类消遣娱乐的。怀特坚决反对现代的打猎者为了取乐而杀生,把打猎当做一种炫耀和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手段。从动物保护伦理的角度看,除非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否则人类没有理由剥夺动物基本生存的权利。和给动物带来的痛苦相比,打猎给打猎者带来的心里满足是不值一提的。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正是把非人类存在物当做一种工具价值,认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这种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行为是怀特所不能接受的。
3.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在“元月纪事”和“回家”两篇散文中,怀特阐述到缅因州每年运出大约上百万棵圣诞树。人类为赚取金钱,经常滥砍滥伐,哪里的树木长势好,立马就被洗劫一空。最终,对林地的破坏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灾害。“十一月的一个星期”中,怀特说如今土地被赋予某种经济价值,可用于纳税和偿付抵押贷款。土地拥有者可自由开发和使用土地所包含的自然资源,他可以将表土层卖掉,可以伐光树林,也可以修建各种建筑,只为获取更多的财富。怀特调侃道,“没人能吩咐他做什么——土地是他的土地,国家是自由的国家。”此处,怀特不仅批判了人类把自然资源占为己有的行为,也对美国人所谓的自由提出了质疑。在怀特看来,土地是我们共有的,我们都是他的领主,人类不应该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毁掉任何一块土地或水源或风景,这是不符合公共福祉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农场札记”一文中,怀特表达了自己对《乡间纽约客》这份报纸的喜爱,原因是它保存和传递了对土地的感情。怀特对这种将农场变为企业,农场主变为经销商的做法表示遗憾。在他看来,农场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挣钱手段。
怀特从三个方面对强式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进行了批判,但他不是一个极端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他支持人类为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和诺顿一样,怀特认为自然价值可以转化人的价值观,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E.B.怀特.人各有异[M].贾辉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E.B.怀特.这就是纽约[M].贾辉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 中国视野[M].重庆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