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赏析一篇散文的美,既可以从散文中所蕴涵的音美、形美、意美等这些微观层面出发,也可以从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所描绘的意与象、所抒发的情与志等这些宏观层面去体会。本文运用文本分析及描述的方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深藏在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诠释译者张培基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所蕴涵的这种美学价值的。
关键词:散文翻译 美学 情与志 意与象
赏析一篇散文的美,既可以从散文中所蕴涵的音美、形美、意美等这些微观层面出发,也可以从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所描绘的意与象、所抒发的情与志等这些宏观层面去体会。本文运用文本分析及描述的方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深藏在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美学价值,同时诠释译者张培基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所蕴涵的这种美学价值的。
一.朱自清散文《匆匆》写作背景介绍
1922年3月,朱自清写下这一篇意境优美且意义深远的散文——《匆匆》。全篇内容主要描述了匆匆流逝的时光,正如文章标题中的“匆匆”二字,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飞逝的时光和短暂的人生所感到的无奈和惋惜。朱自清在写这篇散文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残酷的现实给作者及当时的知识分子以不断地打击,使他们对于他们的前途感到失望迷茫。但是现实给他们所带来的打击和失望,并没有使他们一蹶不振,在历经彷徨、苦闷之后,他们勇于向现实社会进行挑战,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全文都笼罩在淡淡的哀愁之中,字里行间都透出作者心中的不安与无奈。作者以自己的情绪变化贯穿全文,由最初的失望迷茫,到最后的醒悟、奋起,这也正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二.从宏观层面赏析《匆匆》的美学价值
(1)意与象
意象在诗歌中是常见的,古代的诗人们都会托物言志、寄意于物。这一点,在散文创作中也是常见的,散文作家为了抒发其内心真情实感,往往也善于用意象来烘托其情感。在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中,第一段就出现了“燕子、杨柳、桃花“等意象,用这些意象的来去有痕,来反衬”日子“消逝的无迹可寻。在翻译这一部分时,译者张培基也是利用相同的排比句式来重现原文作者的用意。除了第一段,原文的第三段也出现了很多的意象,如:”两三方斜斜的太阳、水盆、饭碗“等等。张培基将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译为:“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原文中的太阳实际上就是指太阳光。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同一个意象会有很多种表达,比如太阳光,还可以称为阳光、日光,有时候甚至直接用太阳来代指太阳光,而在英语中,因为在英语中sun是专有名词,跟moon一样,因此太阳光可以用sunlight、sunshine来表示,却不能用sun来表示。译者张培基为了保持原文的风采及用词,将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译为“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这不仅使译文更加生动丰满,保持原文的风采,而且将原文中小屋里“射进”太阳的动作也体现出来了。这使得译文读者也能透过译文,感受原文的动态美,与前面的静态描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文:“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译文:“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原文中“轻轻悄悄”是AABB式重叠词。朱自清在写这一句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比作人,轻轻悄悄这一重叠词的使用,在这里运用得恰到好处,“轻轻”和“悄悄”又分别是两组由相同的声母“q”构成的重叠词。同时,又是两组双音节舌面音,“轻”和“悄”又分别是单音节舌面音。因此,原文中“轻轻悄悄”一词的使用,不仅令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阳移动的动作,给原文读者呈现出画面感。在译文中,张培基将“轻轻悄悄”翻译为“softly and stealthily”。从词性上,这两个词都是副词,词末都是以“ly”结尾;从语音修辞上来看,“softly and stealthily”这两个单词首字母都是以“s”开头,因此属于押头韵。头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是加强行内节奏感的一种手段,是节奏式辅助因素。头韵不仅使语言具有整齐之美,还蕴含着语言的音乐之美,使得整体文章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译者张培基在翻译此句时,根据原文“轻轻悄悄”在汉语语音上的特点,与之对应地选用了在英语语音上与其有相似特点的两个单词“softly and stealthily”,这样一方面使得译文在形式上更加贴近原文,另一方面也使译文读者能进一步领会原文的深层意义。
(2)情与志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会在字里行间抒发其内心真情实感。作者在写《匆匆》这篇文章时,有乐观,有悲观,时而迷茫徘徊,时而选择积极应对。文章一共分为五段,其实这五段就是作者内心的变化:从最初的迷茫发问、变成焦虑的头涔涔泪潸潸,紧接着是失望叹息、最终醒悟并决心改变,最后一句看似反问,似乎是作者再一次陷入迷茫,实际上却是设问,表明作者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译者在了解到原文作者的这种情绪变化的时候,需要在译文中再现作者的这种情绪变化,清楚、准确地传达出不同时間段,作者的不同情绪。现在以原文第二段为例,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由迷茫变成焦虑,而译者又是如何通过巧妙地选词、用词,从而达到情感再现的。原文第二段中:“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张培基译为“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在这一部分的翻译中,译者根据作者朱自清善于选词用词的特点,在翻译时也同样注重与原文所对应的重点词汇的翻译,通过斟酌选词用词来达到与原文最贴切的翻译效果,如将“给”译为“be entitled to”,将“渐渐空虚”译为“wearing away”,将八千多日子译为“8000days”,将“从我手中溜去”译为“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原文中“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张培基将其译为“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这里译者将“给”译为“be entitled to”,而没有直接将其译为“giv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entitle的含义是to give somebody the right to have or to do something.(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使享有权利;使符合资格。”这里译者之所以没用give而选择entitle,其实是译者领会了作者朱自清在这里有表达出一种他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原文中“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张培基在这里选用了 “wearing away”这一词组,wear away:cause something to become thin, damaged, weak, etc. by constant use.张培基这里选用wear away其实也是在领会到作者朱自清真实的写作意图,朱自清想要强调“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这一动态过程,因此这里如果只是将空虚译为“empty”,就只能描述一种状态,而非过程。原文中“八千多日子”,译者没有将其译为英文“eight thousand”,而是将之直接用阿拉伯数字8000来表示,这样处理不仅直观、醒目,而且使译文读者能感受到数量之多,进一步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原文作者内心的焦虑。最后,原文中“从我手中溜去”,张培基译为:“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Slip away:to go somewhere quickly and quietly, especially without being noticed.(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这与原文中的“溜“字完美呼应,而且”从我手中“译为”through my fingers“,这也较好地保持了原文的风姿。根据朱自清写作上善于选词用词的特点,张培基在选词用词上十分得当,这样使译文读者能透过译作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匆匆》是作者朱自清在看到“燕子的来去、杨柳的枯荣、以及桃花的盛开与凋谢”这些春景以后,将匆匆流逝的时光与这些景物进行对比,联想到自己的真实处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此激发了深藏于其内心的复杂情绪。译者张培基在领悟作者的这一复杂情绪之后,分析原文作者所描写的意与象,从而抓住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与志。本文就是分别从情与志、意与象两个宏观层面来分析译者张培基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美学价值与深邃内涵。让译文读者也能体会到蕴含于原文中的美,同时也能对外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5.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0,(3):61-63.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