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日本游记文学中的中国东北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0274
于茜

  内容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东北涌入了大量来自日本的访华人士,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带着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视角对中国东北进行记录,对这些游记的作者身份及游记类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中国东北的现状,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究这一时期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人的访华目的,对我们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珍惜和平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北题材 日本游记 德富苏峰 与谢野晶子 曾根俊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路,大量日本人因不同目的进入中国大江南北,由于中国东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与逐渐完善,中国东北一直是日本人访华的重点和主流。游记是记录旅行者所见所闻的文章,不同目的不同身份的日本人在留下他们足迹的同时也对他们眼中的中国东北的经济,政治,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着详实的记录与描写。

  对于日本游记的研究不算少,但是却鲜少有对中国东北题材的日本游记的研究。《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中提到“如果把他们笼统地分为以游山玩水为目的的游记和以特殊使命或特定目的而出游的行役记两种性质的话,那么近代日本人留下的中国游记多数后者”。近代以来不同身份的日本人以不同目的来到中国东北,他们不仅以文学的笔触,向日本民众介绍了中国东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地理,而且由于游记给人以极大的真实感再加上作者本身在日本的地位及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游记充当了对中国进行负面叙事的主力,东北题材的日本游记更是促进了日本人对东北人甚至是中国人“肮脏”“不文明”等负面形象印象的形成,间接甚至是直接影响了日本政府对中国东北开拓、移民等政策的形成与实施。所以这些内容丰富游记文学充满了政治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记者德富苏峰眼中的中国东北

  德富苏峰(1863-1957),原名德富猪一郎,是活跃在日本明治至昭和时期的著名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德富出生于熊本县的一个乡士之家,为家中长男,因此一出生即被视作家中继承人培养,在家中的地位仅次于他的父亲,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成为了一个个性鲜明、自尊心强烈的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让他受到很大刺激,使他明白加强日本国力才是根本,从此显示出他国家主义的一面。

  《七十八日游记》和《中国漫游记》是德富苏峰在分别在1906年和1917年来到中国考察时记录下的所见所闻。两部游记都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他所主持的国民新闻社的《国民新闻》报上,所以他要随时随地写出来寄给报社发表,这就要求他即使在任何不便或者是劳累的情况下都要不间断写作,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因此这也使得他的的记录更加具有真实度和可信性。通过两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真实的国际环境及政治局势,以及一个日本人尤其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看待中日关系,看待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在该人物身上反映出的日本主流社会的国民心理和民族性。

  1906年的中国是正在被世界各国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中国,而此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正在酝酿一场推翻清朝的政治运动。而十二年后的1917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又是军阀混战,德富苏峰的两部游记很好的抓住了对中国近代政治格局来说极为重要的两个历史阶段,所以在他的两部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政治的变革、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张情况。

  1906年第一次游历的目的是考察日俄战后过各地状况,衡量日俄战争之后对国家实力的影响,因此在《七十八日游记》中,他会格外关注战争之后当地是否有受到影响以及受到何种影响,如在游历到沈阳时他描写到“很难说战争以后这里已经完全恢复了,其中一个很明显的证明就是物价很贵。剪头发要一块钱,洗头发要三十块,那个叫做日清俱乐部的旅馆,一个人住一晚带两顿饭就要十块钱。”游记中他对中国社会的描写也很值得思考,当他从昌图来到大连时深觉仿佛来到了内地,德富苏峰对大连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下午去访问了海军防备队司令部,承蒙他们的好意,我们乘小汽船把海湾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原来俄国在这里的规模有这么大,真让人钦佩”但是他又说“虽然规模很大,他们的管理却很粗糙,马马虎虎,那些为规模之大而钦佩不已的人,看来还需意识到他们的这个弱点吧”。德富苏峰的这番话既表达了他对俄国在大连管理不善的不满更说明了在他心目中如果由日本管辖可以治理地更好的深层意思,明显展示出日本想要扩张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的野心。

  对于第二次游历中国东北的目的德富苏峰似乎没有特别说明。据他所说他只是想要时隔十二年再去看看。虽然第二次游历没有什么目的,但是德富苏峰第二次游历的范围却更广,较之第一次的时间更长,记录也更加详实。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德富苏峰乃至当时的日本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加,关注度加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希望增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二是确保日本对资源的需求。这些都可以从游记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另外,第二次游记中更多的还有与十二年前相比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在哈尔滨参观东清铁路大厅时,德富说道“考虑到东清铁路的开发,我们又参观了男女商业学校。校长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教室、标本室、体操场、食堂等各个地方。作为俄国流派的学校,总体看还是比较整洁的。听说语言课教授英语和汉语,我建议再加上日语,校长回答说可以”。由此可以看出德富苏峰认为在教育方面中国学生不能单单学习欧美知识和中国文化,还应该学习日本知识,由此可知日本对中国的目的更加不是仅仅扩大势力范围这么简单,还要从教育方面更加深入地浸透中国人的下一代的人生。甚至在哈尔滨车站拍照时被俄国士兵阻止,德富苏峰也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态度,他说“哈尔滨的治安说是由我们的满洲驻屯军在暗中维持着也并不过分。俄国的有识之士应该对此表示感谢。”关于日本对资源的需求,“吉林的资源只开发了一分,还有四分没有开发,吉林的山上有木材,矿物,它所拥有的资源空拍是无尽的。”以及“关东州,无论怎么看都觉得這里俭朴到了贫穷的地步。不过因为面临大海,地下买有矿藏,陆地尽头又有很好的海湾,因此也略微弥补了一些它的不足之处。而且满洲真正富饶的地区还是在关东以北,更确切地说,是在奉天或长春以北。”从这段可以显而易见地分析出德富苏峰对中国东北资源存有量研究深入,洞察透彻甚至于日本对于中国山林资源,矿物资源的野心昭昭。关于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谈到营口与十几年前相比,他说营口的精华已经完全被大连吸收走了,现在留下的只是衰败的残骸,但由于营口紧靠天然的运输机关辽河而且是英国人在南满的根据地,营口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二.作家与谢野晶子眼中的中国东北

  与谢野晶子(1878-1942)日本著名诗人,作家,思想家,浪漫主义文学中心人物,因发表歌集《乱发》确立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一生中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发表诗歌《弟弟!你不要死》诗歌中满是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姐姐对弟弟的思念担忧之情,1932年又发表了《日本国民晨之歌》充满了对战争的溢美之词,在这之中的1928年满洲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满铁)邀请学者、作家来到满洲进行参观学习,比如夏目漱石就在1909年受中村副总裁的邀约将在中国东北的所见所闻刊登在报纸上写成了《满韩漫游》,满铁对知名人士的邀请表面上是为了加强支那与满蒙和日本的交流实则是为满铁做宣传。与谢野夫妇在1928年受到邀请,写成了《满蒙游记》其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在中国东北看到的风景奇观以及访华的真实感受。

  关于到中国东北访华的目的,与谢野晶子认为当今日本亟需增加对海外各国的了解,但自明治以后,谈到海外国家无一例外皆是欧美各国,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偏颇的想法,增加对邻国的了解。因为两国之间的不了解和带有偏见色彩的思想,难免会引起很多错误,特别是在民族关系上,与谢野认为对于国家的不够成熟的偏见更容易产生相互厌恶的结果,而这对于人与人之间或者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融合则是唯物主义和强权主义之外的问题。与谢野认为如果日本人不能充分了解邻国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就不能促进支那、满蒙及日本的顺利交往。

  来到中国东北的与谢野夫妇的第一站就是大连。对于大连的第一印象与谢野说是不知怎的就会感觉很让人安心,对此她分析原因一是因为日本内地的生活空间狭窄,事务繁忙和人们过于死板,而作为满铁首都的大连人人生活充实,精神富足。第二点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域广阔给在中国的日本人留下了令人安定的印象。与第一印象不同的是当与谢野走进大连深入了解大连时却对大连有了不一样的描述。和朋友去参观“小盗儿市场”时,她说到“忍受着白色的沙尘和恶臭的味道把自行车放在一边就进入了‘小盗儿市场”。评价这里的所卖的货物作者认为既有手工艺品和宝石之类的值钱物也有不入流的废品,既有从别处捡的别人不要的东西也有从各方偷来的东西。日本人如果被支那人偷了东西,一个月之内必定会出现在小盗儿市场。与谢野认为这里和日本的低级古董店是一样的。当看见附近的饭馆站着一群等着吃饭的苦力阶层时刚凑近去看的与谢野立马用手帕捂住了鼻子来隔绝苦力身上散发的蒜的臭味。即将离开大连时,曾经在《明星》杂志中发表过《弟弟,你不要去死!》这样反对战争、希冀和平的作家与谢野特地去参观了位于旅顺的战争遗迹并形容站在象征着牺牲士兵的白玉山下自己不禁流下了悲伤的眼泪并认为表忠塔的设计者一定是拥有至纯至美的爱的人,而且表忠塔更是“和平”的象征。

  初入大连与谢野晶子感受到了在日本所没有体会过的安心感,但一旦亲身接触到中国人,与谢野就表现出无可奈何与不耐烦,更是认为中国人生活简朴,甘于低廉的工资与之相对比的日本人厌恶低级劳动懒惰又虚荣,所以应该采取大量雇佣中国劳工到日本劳动的国策来解决日本劳动人口不足的问题。在与谢野的叙述中没有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感的描述,反而充斥着带有殖民主义偏见的民族主义心态,而这种心态又与她来到大连的充分了解邻国的初衷相违背,并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融合”,因此民族之间的“亲善融合”只是一种说辞,最终结果是只看到了日本人治理下表面整洁的街道却没有了解真正苦难的中国人民的生活。

  三.军人曾根俊虎眼中的中国东北

  曾根俊虎(1847-1910)是近代日本早期提出兴亚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山形县一儒士家庭的曾根俊虎在21岁时曾与父亲一起参加戊辰战争抵抗新政府军。少年时代的曾根俊虎曾在藩校学习汉文知识提高了他的汉学修养,这为他以后在中国的活动提供了基础。24岁任海军少尉,至44岁为止他经历了20年的军旅生涯。1873年为交换日清修好条规的批准书,曾根作为“判任随员”随特命全权大臣外务卿副岛种臣赴清。这次赴清之旅开启了他以后长期出使清国的开端。《北中国纪行》中描写的是1876年至1878年他又一次出使清国的记录,这是他第一次出使中国东北地区,通篇是关于中国东北自然风貌、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文化的记载,名为纪行实则军事间谍记录,而且本书中除了文字之外还有191幅作者亲笔绘制的插图,其中清晰详实地记载了人口分布,道路设置以及城防布置等重要军事信息。

  曾根俊虎在中国东北的间谍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即是侦查中国海防要塞和设防情况。“先前进驻的官兵和后来从天津送来的五百兵卒还驻扎在大孤山,中国兵舰也停泊在该山之下,兵力总共有五六千人。”并认为“要想探查清国兵备之盛衰,就得窥探该地”。因此当清国衙门怀疑他的访华目的时,他便回答“一介书生,喜好漫游,拜山东之孔庙,到天津游山海关。然来此地,别无公事。”第二方面是通过对中国军事要地的调查提出侵华作战方案。如考察奉天北陵地势后提出;“若与清国交战,攻占盛京时可先取此北陵,屯兵于此,在后面小山上建造望远楼,配备哨兵,堵住吉林方向的要道,控制通往北京的通道,这可谓是上策。”第三方面搜罗和收买甘心为日本人侵华效劳的汉奸。曾根俊虎游览中国东北多地都在寻找愿意以金钱为目的为他提供情报的汉奸,当他经过大炮台即将踏过鸭绿江时遇到开客栈的迟氏,并告诉了他们军舰炮击朝鲜江华炮台之事以及鸭绿江附近的地理人情。同乡村民梁氏熟悉满洲吉林地方之地理甚至还向曾根俊虎引荐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曾经为了美国深入朝鲜内部侦查。

  虽然曾根俊虎称《北中国纪行》为游记性质的文学但通篇都是关于中国东北军事边防要塞的设置、军队状态的描写、民生舆情的探查以及机动道路要塞的描绘,因此这是一部隶属于日本海军的职业间谍撰写的间谍报告。

  德富苏峰作为一个报社记者在他眼中的中国东北是地旷人稀,资源丰富,相对于俄国人的治理,德富苏峰更希望日本能在东北扩大他们的管辖范围;作为作家的与谢野晶子眼中的中国东北虽然资源丰富但中国人民是“脏臭”的,中国低廉高质的劳动力可以为日本作用;更勿说在间谍曾根俊虎的严重的中国东北就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战略要地,得到了中国东北就可以发扬他的“兴亚”目的。日本作家带着自己的特殊目的,以一种极其主观的日本国人立场,时时刻刻以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为参照物,观察、审视、体验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个方面。他们在写作游记时,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主体身份,因此在旧中国的体验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优越感,加强了对中国的蔑视及轻视,认为中国作为“弱者”就应该被他们“保护”甚至是“吞并”。他们的游记文学作品为日本政府进行殖民和侵略的狼子野心提供了“合理”借口,给日本普通民众的眼睛上蒙上了谎言的“纱布”。通过这些游记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中国东北的现状,也对我们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珍惜和平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解传博.变与不变的哲学:与谢野晶子的战争思想解析——以“滿蒙之旅”为中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5):51-55.

  [2]连永平.近代日本作家访华游记中的中国印象[J].文学教育(下),2020(04):12-13.

  [3]戚其章.曾根俊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J].学术月刊,2008(01):144-148..

  [4]张明杰.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M],中华书局,2007.

  [5]祝然.大正及昭和初期日本文学中的“哈尔滨游记”[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8(02):3-10.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