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从晚清末年的文学现象一直讲到新中国成立,同时呈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与发展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现实。挖掘并凸显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中的启蒙主义与爱国主义,将大大有利于协同思政教育,有效增强高校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程思政 现实意义 启蒙主义 爱国主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与大学教育之道一脉相承,核心价值观执行的过程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尤其高校大学生,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养成年龄段,作为高校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把自己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改革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并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及自信力,这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最终都要指向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都是为了自我教育服务的。”[1]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为了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学生的生命里,渐渐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约束力和自觉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文艺作品,“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他更油,”[2]文学有如火光和灯光,文学史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看见火光,找到灯塔。
2019年3月18日,习主席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及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学习并领悟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思考如何切实有效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教育教学基本理念,高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宏观上在整体上要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扩大思政教育辐射范围,要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教育教学思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其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如下:
第一:有利于协同思政课程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四个自信”。“五个人同”指的是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自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这一时段的文学史与近代中国社会进程密不可分,与中国由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屈辱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段历史是同一历史进程。面对这段历史,史学家用历史学角度来描述并呈现,文学家用文学作品及文学语言来描述并呈现。这段时期的文学家们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学类型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着国民的生存境遇、人与人的情感和民生的基本诉求。更为重要的是,这段文学史与共产党的发展史处在同一历史进程中,当时很多作家同时具有两个身份,文学家身份和共产党员身份,比如陈独秀、李大钊、茅盾、毛泽东等。这段文学史的特殊性恰恰有利于此课程协同思政教育,讲述这段文学史时更容易结合思政教育,更容易让学生通过汲取文学作品的养分滋生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加深学生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
被称为“近代第一刊”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阵地、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思想启蒙阵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是成为我们党的文化思想宣传阵地。《新青年》最初创刊于上海,1917,陈独秀受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把《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学生们受到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思潮的鼓舞,受到《新青年》思想的鼓舞,这一切力量综合起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习近平在2014年5月4号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自1916年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始,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16篇,其中还包括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并在1919年参与了《新青年》第4卷至第6卷共18期的编辑工作。习近平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还引用了李大钊的《青春》一文,号召当代大学生“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期望他们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彩乐章。
简言之,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过程中,因为这段文学史所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更因为这段文学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发展史紧密相连,同时和新中国成立史在同一个历史进程中,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成为一件自然而言的事情,无需刻意。这门课程以其形成背景的独特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
第二:有利于协同思政课程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文学史、文学作品的面向是多重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时,面对各种“主义”“思潮”“观点”时,都会注意人文精神的导向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我们读到革命烈士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时,读到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大学生杨德群和刘和珍而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时,读到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被国名党暗杀而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时,读到读到爱国主义诗人艾青为宣传抗战而写的《复活的土地》《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我们都会被这样的文学作品所震撼,会发自内心地对祖国的命运为中华民族的前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作品会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和确立提供导向性作用,而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正是文学艺术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和一切人文学科一样,都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彻价值观的培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由之路。改革的重心是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重在“明德”,而“德”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具体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组合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有效做到“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改革,或者说,如何具体落实“三位一体”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这需要在现代文学史和课程思政之间找到有效的衔接点,而上文的改革意义一章里对衔接点有所论及,下面展开来说:
第一,启蒙主义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言:“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就是现代文学的使命,现代文学像一把钥匙,打开启蒙主义的大门。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从晚清末年的文化文学和社会变革开始讲起。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促成了京师大学堂的创立,京师大学堂成为日后扬名世界的北京大学的前身。新文化运动的种子就在这一过程中孕育而生。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创刊,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文学改革意见书,取名《文学改良刍议》,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一篇文学改革思想启蒙的宣言。同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掀起白话诗创作热潮,白话文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思维观念的变革。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上,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以文学之名扛起反封建礼教的大旗,以狂人之口讲述自己在患病期间的忧虑和境遇的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手法来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宣告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并借小说之名来改变人的精神,启蒙人的灵魂。从此,文学的思想启蒙功能明确彰显出来,文学开始以其独特的方式承担起极强的社会功能,让读者自然而言体会到其中的思想价值并渐渐开悟。《阿Q正传》,鲁迅以虚构的地点未庄,虚构的故事主人公阿Q,淋漓尽致写出了国民劣根性所在及周围看客的荒诞与麻木,试图以阿Q一人的遭遇唤醒全部沉睡的人们。《药》里,在华老栓的茶馆里,茶客们展开的关于杀人的各种议论,显出群众与革命者之间的隔膜。《祝福》里的祥林嫂,孤独地来到异乡鲁镇寻求活路,又孤独地在鲁镇死去,显出封建礼教对女性折磨和摧残。《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勇敢地走出封建家庭,走向自由恋爱的路,最终失败,显出启蒙之路的艰难。这些小说,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讲故事的方式,给读者带来关于启蒙更深更长远的思考,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让学生在人物命运里体会启蒙主义的重要性。用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弥补思政教育的单纯性和直接性,找到思政教育和启蒙主义的有效结合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爱国主义和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组诗《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七首诗里用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诗人用诗歌这种易于流传易于吟唱的方式表达爱国。澳门回归时,组诗中的《澳门之歌》被谱成曲作为澳门回归之歌全世界播放,当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解了《七子之歌》这一创作背景后,再去听这首歌,对大学生所起到的思政教育作用会涉及到历史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简言之,以文学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思想启蒙,更有效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等,郭沫若的《女神》,穆旦的《哀国难》等,都是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催人奋进,有的叫人沉思。每每诵读艾青写于1938年底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仿佛看见作者,一个悲伤的行吟诗人,面对国难,如一只孤独而坚强的小鸟,在大地上空发出嘶哑的叫声,叫人觉醒,催人奋进。
文学作品是桥梁,带我们走进那些时代,当我们让学生大声吟诵这些诗篇时,学生会强烈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会激发自己的爱国情绪。教师在对这些作家作品实施教学活动时无需刻意介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已经贯穿其中。
第三,人文素养的提升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叶圣陶创作的现代文学史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里有一篇童话就叫《稻草人》,讲述了一个田地里的稻草人忧郁而死的悲伤故事。他爱这个世界,爱他的主人,爱一切弱小者和不幸者,爱大自然,但当所有的不幸在暗夜中发生时,稻草人口不能言,被深深扎进天地里不能移动半步,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吞噬着他的心,最终,稻草人忧郁而死倒在田地中间。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会与作家共情,与稻草人共情,会体会到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深沉的爱和报国无门的无力感。郁达夫,文学家,革命烈士。他以自叙传小说《沉沦》为我们所知,这篇小说里记录了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在异国的苦闷与彷徨。故事中的男青年在一番遭遇后决定投江自尽。小说结局是虚构的,但故事本身传达的情绪是真实的,郁达夫在日本的经历苦闷而压抑,受到屈辱,这一切经历让他最终成为一名积极参与抗战的爱国主义战士,最终死于日本宪兵的暗杀,成为烈士。叶圣陶的《稻草人》告诉我们,如果知识分子没有能力参与到社会进程当中,会很痛苦,而郁达夫一生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一旦有机会,知识分子参与抗战,报效祖国,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这些作家的经历和他们的作品会带给师生长久而深沉的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然而真切的让学生体会到,当代大学生要有使命感,责任感,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自己,要做推动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不做時代的稻草人。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文学经典所描述的生活与人性,往往是超越于时代的生活与人性,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明白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体现人生的意义。”[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思政要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丹青整理.木心著.文学回忆录(上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05
[2]鲁迅.鲁迅全集(杂文卷·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69
[3]张晓霞.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探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4)99-102
项目:自治区普通高校教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改革研究(2019YLJG12)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