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形象是典型的复仇者形象。这个复仇的恶魔却同时是一个悲惨的可怜人。本文论述了希斯克利夫复仇者形象的发展过程,并从社会因素和作者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对希斯克利夫复仇者形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 复仇者
《呼啸山庄》是爱米丽·勃朗特唯一一部作品,承载了她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与她本身之间的渊源。从主流的价值观出发,我们欣赏知恩图报、恩怨分明的角色,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却是一个恩将仇报、心狠手辣的刽子手。他不但不感激山庄主人的收留养育之恩,反倒将复仇的利剑狠狠地插入这家人的身上,为了缓解自己的仇恨,他甚至把复仇的利爪伸到下一代人的身上。这一形象的形成究竟是作者的幻想还是历史使然?
一.希斯克利夫复仇者形象的发展过程
流浪儿希斯克利夫给生活在呼啸山庄的人们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他由初入山庄受盡屈辱从而萌生恨意,到遭到爱情的背叛带着仇恨离去,再到卷土重来疯狂复仇,最终人性回归,放下仇恨,追随爱人离开人世的发展过程,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这场复仇行动到底因何而起,这座坐落在荒原之上的山庄到底发身了什么样的故事,一切都得从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到来说起。
(一)山庄受辱——埋下仇恨的种子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流浪儿,恩肖老爷捡到他并带回家呼啸山庄。这个不速之客在家里并不受欢迎,只有恩肖老爷十分疼爱他,还把自己早夭的小儿子的名字给了他。然而恩肖老爷一定万万没想到这个他好心带回家的孩子日后会像魔鬼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和整座山庄带来巨大的灾难。
恩肖老爷的儿子欣德利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希斯克利夫的威胁。他厌恶希斯克利夫抢走了属于自己的父爱和特权,所以经常对希斯克利夫进行侮辱甚至拳打脚踢。但面对欣德利的暴打,希斯克利夫却从没有下一滴眼泪。恩肖老爷去世后,欣德利对希斯克利夫的欺辱变本加厉。他没有能力反抗只能默默忍耐,这也促使他形成了阴郁忍耐的性格。此时的希斯克利夫虽然不再受到流浪乞讨的痛苦,但他的精神和肉体却在承受更深的打击。他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静静等待它爆发的那一天。
(二)爱情背叛——复仇的导火索
孤苦伶仃的希斯克利夫在恩肖家受尽欺辱,却和恩肖家小女儿凯瑟琳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凯瑟琳突然的改变却深深伤害了希斯克利夫的心,伤害了他的尊严。凯瑟琳受伤之后在林顿家的画眉田庄养伤,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画眉田庄回家的她穿上华丽的衣裙,梳着整齐的发髻,一颦一笑都变得优雅大方;她开始厌恶肮脏,也生怕什么脏东西弄脏她华丽的衣裙。当希斯克利夫一如往常穿着肮脏的衣服、一脸油污地来到她面前,看到她这个样子,她挚爱的伙伴却感觉自尊心受到了践踏。希斯克利夫感知到凯瑟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当他也想改变自己来追随凯瑟琳的脚步之时,却受到了欣德利的百般阻挠而最终失败。尽管他对欣德利恨之入骨,但他为了能和凯瑟琳在一起,他忍受着这一切。然而凯瑟琳却选择了与高贵富有的埃德加结婚。希斯克利夫再也无法承受,他没想到自己深爱的爱人竟会因为财富离他而去。他把自己的爱全都放在了凯瑟琳身上,当凯瑟琳背叛他,他失去了在黑暗现实中唯一寄托。希斯克利夫再也受不了凯瑟琳给他带来的伤害和对他自尊心的践踏,毅然离开了呼啸山庄。他对凯瑟琳深刻的爱已经转化为强烈的恨意。以前的悲惨生活为希斯克利夫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凯瑟琳的背弃成为他复仇的导火索。
(三)再次归来——展开复仇行动
凯瑟琳如愿以偿地嫁给了富有而体面的埃德加,在埃德加的体贴和尊重下生活在深沉而不断增长的幸福之中。但幸福归根结底还是完结了,因为希斯克利夫回来了。他再次回到呼啸山庄,引诱欣德利赌博,把呼啸山庄输给了他。最终欣德利在痛苦中死去了。而后,希斯克利夫开始报复林顿家。希斯克利夫骗取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的爱情和信任,不顾家人反对的伊莎贝拉抛下一切和希斯克利夫私奔了。得手后的希斯克利夫终于露出真面目,他狠狠地虐待伊莎贝拉,使她饱尝痛苦,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同样没有放过那个使他又爱又恨的女人凯瑟琳。凯瑟琳受到希斯克利夫的刺激而大病一场,在和希斯克利夫最后一次会面后,凯瑟琳留下了一个女儿小凯瑟琳就永远离开了人世。
希斯克利夫把仇恨蔓延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他不让欣德利的儿子哈顿有受教育的机会,整日让他干粗活,并且天天说着粗话。他同样虐待自己和伊莎贝拉的儿子小林顿。体弱多病的小林顿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命令去得到小凯瑟琳的爱,并把小凯瑟琳骗到呼啸山庄逼迫她们结婚。埃德加病重,被困在呼啸山庄的小凯瑟琳终于在小林顿的帮助下回到了画眉田庄,见到了父亲的最后一面。埃德加去世,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又成功了一步。埃德加的葬礼过后,小凯瑟琳又回到呼啸山庄,回到病重的小林顿身边。不久,小林顿也因病去世了,画眉田庄的所有权也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手中。至此,希斯克利夫想要报复的人都一个个离开人世,但他的内心却无比的空虚。
(四)人性回归——放下仇恨
当一切都按照希斯克利夫规划的样子进行时,使他意想不到的是哈顿和小凯瑟琳相爱了。原本无忧无虑长大的小凯瑟琳,在失去父亲、丈夫以及所有财产之后,变成了一个孤傲的人。被希斯克利夫限制而失去学习机会的哈顿却慢慢被小凯瑟琳改变了。因为爱上了小凯瑟琳,哈顿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那样粗鲁愚昧,他为自己的野蛮和无知而痛苦。真爱是能够化解一切的力量,哈顿在小凯瑟琳的帮助下学习读书认字,慢慢成为小凯瑟琳的最佳伴侣。在小凯瑟琳和哈顿的爱情中,希斯克利夫看见了自己和凯瑟琳的影子,他因此为之动容,不忍破坏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勾起了他对凯瑟琳的爱与思念。
完成复仇计划的希斯克利夫开始感到空虚,他的内心无所寄托,好像生活对他来说都失去了意义。房客洛克伍德先生偶然中在呼啸山庄住下,当天夜里他听到凯瑟琳的鬼魂来敲打窗户恳求放她进去。希斯克利夫听到后震惊不已,他哭着打开窗户,温柔地召唤凯瑟琳的灵魂回家来。从那以后希斯克利夫整日浑浑噩噩,他经常看到凯瑟琳的鬼魂召唤他、呼喊他。精神恍惚的希斯克利夫在对爱人的思念下,掘开了凯瑟琳的坟墓,选择与她一同长眠,安静满足的死去了……至此,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光辉全部复苏,他成全了下一代的爱情,也用自己的死亡获得了心灵的自由,灵魂的归宿。
二.希斯克利夫复仇者形象的成因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社会背景和作者个人因素,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爱米丽·勃朗特深知社会的改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造成影响,因此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应运而生。
(一)社会因素对希斯克利夫形象塑造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开展及工人运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归根结底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愈发地激化。一方面,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与旧土地贵族对政治经济权的争夺愈发激烈;另一方面,工人农民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向资产阶级和地主发起反抗。《呼啸山庄》的作者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她书中所表现的状态也正是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构成了爱米丽的创作思想,给予她灵感。《呼啸山庄》的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英国。当资产阶级日益强大的同时,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社会底层人民为工业革命付出土地和劳动,但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尊重,在利益方面获得的更是微乎其微。这样不公平的境遇将社会底层人民逼入绝境,反抗情绪也因此爆发。希斯克利夫就是底层人民的代表,他在呼啸山庄被当作仆人为欣德利服务,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欣德利对他的打骂激起了他隐藏的反抗精神,在重重压迫之下,他复仇的信念日益坚定,最终将复仇付之行动也是历史的必然。
2.拜金主义的兴起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加剧了贫富差距。封建贵族阶级走向衰亡,逐渐转化为资产阶级。人们变得极端崇拜金钱,甚至因为财富而失去了人性。
凯瑟琳向金钱的屈服,点燃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火焰。在反抗欣德利的过程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飞快地发展着。可两个人的社会地位悬殊,在那个极为重视财富的时代,如果没有财富与地位,是根本不可能谈论婚姻的。当凯瑟琳从画眉山庄归来时,她的行为举止变得端庄又得体,一点儿也看不出原来野孩子一般的模样了。这使希斯克利夫从骨子里感到自卑。面对自己的爱人,他感到无比羞愧。被爱人抛弃的希斯克利夫再次出现时,“有钱”成为他的标签,两家人也开始热烈欢迎他。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只有钱权最为重要。凯瑟琳也没能够打破社会风气的限制,在爱情和金钱之间选择了金钱。她的选择不仅毁掉了自己的爱情与年轻的生命,更使深爱着自己的希斯克利夫变成令人恐惧的恶魔。
拜金主义迷失了人们的本心,使人们放弃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将物质与金钱当作是划分人的唯一标准,使贫者在社会上难以立足,甚至失去尊严。
3.等级观念的确立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分化,人们被金钱蒙蔽了双眼,逐渐产生了等级观念。等级观念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底层人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
作为被捡回家的流浪儿,希斯克利夫毫无身份地位可言,不仅欣德利时时欺负他,林顿家对他也是避之不及。面对无意中闯入画眉田庄的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林顿家对前者充满热情,然而却像对待乞丐一样赶走了希斯克利夫。这些事件都表明了林顿家从根本上厌恶希斯克利夫的出身,在他们的观念中,和底层人交往是对身份的玷污。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底层人民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受尽欺辱,这也促使了反抗精神的形成。
因此,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形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无比真实。他受尽冷眼和欺辱,但却无力与社会风气抗争。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不仅仅是对受人欺辱、爱情背叛的反抗,更是对拜金成风、等级分明的社会风气的反抗。希斯克利夫虽然被好心的恩肖老爷带回家免受流浪乞讨之苦,但是没有身份地位的他在呼啸山庄得到的却是对身体和内心更加痛苦的摧残和践踏。社会风气容不下希斯克利夫这样低俗的下等人,所以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在当时才显得难能可贵。
(二)作者个人因素对希斯克利夫形象塑造的影响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生活被等级门第观念所压迫,平民生活在无限的社会压制中,逐渐形成了阶级等级和财富等级制度。社会风气压制着人们的灵魂,使人性变得异常扭曲。小说的作者爱米丽·勃朗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看着身边发生的种种,内心升腾起巨大的愤怒。《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被作者创作出来的。爱米丽极端的想象和创造力都是因这黑暗的社会所起。而希斯克利夫,作为《呼啸山庄》这部书里的灵魂人物,他的性格极为复杂,甚至个性分裂相互对立。这一复杂且丰满的形象身上也融入了爱米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并且表现出了她对于社会的观念和对于压迫的呐喊。
生活的艰难困苦以及灵魂的孤独都使爱米丽感到痛苦。低下的社会地位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的。同时,19世纪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适龄女性没有婚配的机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是不能主动求婚的,她们只能等待男性主动上门提亲。于是爱米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她的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越发丰满。悲观的生活态度使得她感受不到社会的美好,感受不到善意。对于社会的压迫她无力反抗,从而在文字中构成了希斯克利夫这一形象所经历的爱的分离、不停的报复和最后留下的希望的曙光。希斯克利夫的形象虽然复杂,但是他还不是爱米丽,真正的爱米丽是这本《呼啸山庄》所透露出来的愤怒、郁闷以及希望。
面对善意的关心和援助,爱米丽从来不接受。她认为这是虚假的,即使在她临死之前也未曾改观。她觉得这些更像是同等阶级相互取暖慰藉,而不是来自不同阶级的理解尊重。她同情别人,却不对自己怜悯。她用自己的激情与愤怒,创造出这部伟大的小说,演绎出一首旷世悲歌。
受到身份的影响,希斯克利夫的出身就代表着悲剧。尽管他在高贵富有的呼啸山庄长大,但他流淌的吉普赛人血液始终无法改变。当人们需要他时,就会被喜爱;当人们厌恶他时,就会被抛弃。爱米丽笔下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她命运如此相似。即使她满腹诗书,依然无法战胜贫苦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爱米丽曾经当过家庭教师,但当时教师这个职业的地位却是非常低下的。她不但收入微薄,还要时时接受人们投来的歧视的目光。爱米丽喜爱写诗,可出版的诗集几乎无人问津,满腔的热情被泼了冷水。为了赚钱谋生,她萌生了开办寄宿学校的想法,而后却因为资金和生源问题不得不搁浅。她的父亲重男轻女,一心一意帮助自己唯一的儿子,全然不顾女儿们的发展。亲情令她失望,而友谊和爱情对于她来说更是难以获得。在这些重压的打击下,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獲得关注并且摆脱孤独。
爱米丽的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作品中留下来的精神内涵却会代代相传。她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夸张、极端的描写,是对落拜金低俗、毫无人性的社会发出的严厉痛斥。
希斯克利夫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他丰满地展现出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可怜人形象,一方面疯狂且残酷的报复让他可恨可恼,另一方面悲惨且悲哀的境遇又让他可怜可悲。这样一个如此复杂且多面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而这也正是希斯克利夫形象成功且丰满的原因。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不仅仅是报复欺辱过他的人们,更是报复那个黑暗的社会,他背负着爱米丽赋予他的神圣责任——向道德败坏、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出呐喊,呼吁人们关注现实问题、改变世俗观念。
《呼啸山庄》的问世向道德败坏、人性扭曲的社会发出诘问,受尽社会冷眼的底层人希斯克利夫以狠毒的手段来宣泄他的仇恨,反抗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是在昭示自己生而为人的主权,从而使读者对社会道德和风气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爱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张玲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杨静远选编,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马玉萍,扭曲的爱——解剖《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5):177、178。
[4]何宏伟,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诌义[J],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31-3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