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中写作教学的放胆与小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8855
张婧

   内容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反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方面,然而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惧怕写作的问题面前难以施计,解决“写作老大难”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放胆文”与“小心文”为改进写作教学难的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理解“放胆文”与“小心文”的内涵,由“放胆”与“小心”的平衡关系出发,为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内容积累、思维拓展、心理突破方面进行更为有效、准确的指导。

   关键词:放胆文 小心文 写作教学

   南宋谢枋得编著了《文章轨范》一书,其中提出了“放胆文”与“小心文”的概念。尽管此书是为指导士子科举写作而出现,但它的中心思想对后世的写作仍有重要启发意义。序录中说道:“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雅入俗,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一.“放胆文”与“小心文”

   (一)放胆文

   “放胆文”是真实抒发情感,不拘泥于格式、规律,不为字数、题材束缚的文章。写作放胆文,一要做到“放”,即敢于摆脱束缚。写作时要不被条条框框的规范、结构束缚,放开心扉去进行;二要达成“胆”,即敢于表达,畅所欲言。这个表达是随情、随性、随意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表达,所写就是所想;三要做到“放”与“胆”的结合,即突破各式传统的写作模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放胆文不是叛逆文,不被束缚不等同于完全自由。例如,伤害他人、违背政治立场的话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些违反了人性道义、法律规范。因此,放胆并非鼓励大放厥词,作文者有正确的观念是写作放胆文的隐含条件。

   (二)小心文

   “小心文”是相对于放胆文提出的,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文笔变得流畅之后,开始重视文章写作的技巧与规范的文章。这里的“小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含义是不同的,小心不是惧怕,也不是畏畏缩缩,而是在写作时的一种深思熟虑。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真情实感,也需要技巧加持。看似束缚的技巧、规范等如果运用得当会促进情感在文中的流露,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家、诗人写作时的“炼字”、“炼句”都可以说是一种“小心”。因此,在写作中我们需要小心,也需要重视放胆与小心的平衡。先放胆后小心是练习写作需要遵循的规律,是循序渐进的体现,放胆是小心的基础,小心是放胆的补充。

   二.当前高中写作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放”“收”分离化,学生有三怕

   放胆文与小心文不是孤立的,二者对立统一,相互补充。因此,一篇佳作是敢于表达并且深思熟虑的。当前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放胆文与小心文割裂开来,导致了一些难以改善的问题。一是学生惧怕写作。在写作之初,若只给学生划定一系列的规范,而不说明作文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实际上会给学生的写作带来负担,让他们在规范之下不敢自主表达观点。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尚处于个人思维养成期,写作规范会与固定的知识点一同进入到他们思维里成为不被轻易更改的一部分,在每一次的写作中大脑就会出现这些规范,让写作变得难以开展,因而他们从心底抗拒写作;二是学生无话可写。学生在不理解放胆与小心的关系时,就被要求写作要思前想后,导致他们在内心否定一个又一个真实可写的素材,反而是那些未必真实但所谓新颖动人的素材被广为提倡,于是学生才觉得写作难;三是学生减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往往将其与整个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如果在写作上他们的体验感不好,就会认为语文学习也是一件枯燥无味,甚至是令人犯怵的事情,换句话说,学生如果惧怕写作就容易惧怕语文。

   (二)内容模板化,素材积累极小心

   真正的好作文是饱含真情实感,拥有自身见解的。然而,当下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素材积累中绞尽脑汁,在写作时熟练运用模板,导致文章缺乏新意,情感匮乏或不真挚。写作内容模板化,意味着学生在了解评卷人的喜好,在积累素材时投其所好或是避其所恶。例如,多年来浙江省评阅高考作文时对于文化性强的文章有着排距性,认为有“套话作文”之嫌,而“套话作文”给分都在36分以下。这样“一刀切”的手段导致学生们不敢在作文中引用这三位文人作为例子,而是积极搜集素材书上的新素材,覆盖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凸显新意,不容易与他人重复,就整理入自己的写作模板中,以备考场写作时使用。由此可见,学生在写作尤其是素材积累上小心过度,他们为了迎合阅卷人的胃口,在作文中表达的觀点与引用的素材,都是在模板中已经总结好的、阅卷老师乐意看到的。

   (三)结构固定化,思维拓展受限制

   很多学生在实际的写作中对高考关于作文结构的要求存在误解,常常从作文构思阶段开始就不敢落笔,他们的思维中充斥着一系列关于写作结构的要求,而缺少对具体内容拓展的思考。近几年的高考掀起了一股“任务驱动型作文”热,它符合高考语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即“在特定情境中,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运用文字建构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换而言之,它的提出一开始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给定任务,既划定了一定的写作限制,也留给学生应有的自由写作空间。然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却难以呈现出它的精髓,反而是偏向僵化,教师给学生固定了写作的结构或步骤,实则却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的文章常常陷入说空话、说假话的局面。明确的任务指向也致使一些学生不敢落笔,以至于在学生中流行着“任务驱动八股文”的说法。由此可见,如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实际已经背离了其设定的本意,学生在写作中不敢“放胆”,还处处“小心”。

   (四)评分极端化,学生恐于表真意

   当前,作文在实际评分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对于出彩作文,不轻易给高分;二是对于平淡作文,轻易给低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修订)》对于写作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然而在高考作文中,相比于数理化科目而言,学生存在着更多对于未知分数的恐惧。在做数理化科目时,只要学生用符合逻辑的过程推演出正确的结果即可得满分,而语文作文即使达到了我们对于“一类作文”的要求,阅卷老师还是吝啬评个满分,学生能拿到高分或满分的屈指可数。此外,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还要担忧作文分数低的问题。立意不深刻、语言平淡、论据不充分甚至是与阅卷老师观点相异都可能出现低分作文。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因为担心分数的严判而变得过于谨慎,不敢畅所欲言,也不敢发挥想象,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由此可见,语文作文的教学理念和考场作文的评分存在着出入,往往在实际评分中要求过高。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而绞尽脑汁,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因为担忧拿到低分数而畏畏缩缩,评分的极端化造成了学生在写作上的不适当小心。

   (五)教学应试化,学生放胆“走捷径”

   高考分数有着巨大的影响,写作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大块头牵动着学生们的心,为了让学生在一场考试中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不少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时并没有给予情感表达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以足够的重视,反而注重作文形式,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套路”,让他们能获得高分。学生也因此而享受到了写作时“走捷径”的乐趣,在模板化写作、应试式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20年浙江卷的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了热议,不少读者在看了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之后,仍然无法明白文章中心。作文里提及了许多名人,表面看起来知识面广但内在逻辑架空,我们若是以所谓的“华丽优美的辞藻”“名人名言的堆叠”为好作文的评判标准,高考作文将会变得病态。因此,在过严的作文分数评判和“唯分数论”的背后,是教师陷入写作教学应试化的圈套,是学生做不好写作时的放与收,不利于长久而优质的作文教学。

   三.改善高中生写作难的解决思路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当具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写作是提升这一能力的突破口。教师在教学中,要换位理解学生写作时的惧怕心理,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放胆和适度小心,以逐渐改善“写作老大难”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放胆”积累素材

   素材的积累可以说是写作顺利进行的第一步。素材的真实性、学生对其的情感都会影响写作时情感的表达。如果学生需要迎合阅卷者的喜好来进行素材的积累,那么这样的素材容易缺失情感、缺失真实性。因此,让学生自己“放胆”积累素材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书本知识都足以给他们灵感启发。因此,他们积累素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二是阅读书本拓宽眼界。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在我们的语文写作的素材积累中同样适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平常真实的生活中发现可以利用的素材,在课堂上可以定期展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触动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是感受与思考表达出来,并将其记录下来,放进素材本中。其次,高中生课业繁重,但阅历尚浅薄,可以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承载着他人的经历与见闻,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本,看到比日常生活更为广阔的世界。作家凡尔纳创作了多篇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曾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他的写作素材大多就来源于书本。写作是需要厚积才能薄发的。

   (二)训练学生写作时的“小心”思维

   学生会被作文题目难住,一大原因是思维没有得到拓展。面对既定的题目或给定材料,他们变得少话或无话可说,常常是“想到哪写到哪”,结果往往使文章缺失内在逻辑性,这是一种“放胆”思维。而在写作中,我们需要的是“小心”思维。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给学生的写作设定了任务,但仔细斟酌这些任务,实际是在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进行表达,即在文章中应当分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措施,这些就是一种“小心”的思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心”思维。首先,可以多在课堂上呈现不同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训练他们的辩证思维,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及时地记录下来。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列提纲的形式进行作文构思,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有以小标题的形式列举下来,再检查这些小标题是否具有内在逻辑性,指导他们修改逻辑混乱的部分。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提问他们获得了什么启示。此时教师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可以读出体育的重要性、要加强体育锻炼,更深层的含义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例如由锻炼身体这一含义得出人的精神也需要锻炼,思想需要提升;由锻炼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这一含义得出整个社会需要发展等等。进而,再让学生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以小标题的形式构思文章结构,如第一部分引入材料,提出体育锻炼与思想提升的重要性这一见解;第二部分对提出的论点进行多方面的阐释,联系材料中的“目可以明”、“强弱”关系的转化可以得出思想、精神需要思辨转化与社会发展需要流动;第三部分进行升华总结。

   (三)写作“下水文”,在理解中突破惧怕心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这体现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示范的重要性,即写作“下水文”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会遇到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惧怕写作的心理,也恰恰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难以发现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进行“下水文”的写作,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写作题目的拟定、写作素材的选择、文章的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写作中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记录,思考解决办法,从而给学生更准确、更直观的指导,让学生逐渐突破惧怕写作的心理。教师在进行“下水文”的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下水文”的作用之一是示范,若是脱离实际而显得深奥晦涩,学生在阅读与模仿上存在困难。因此,与学生的生活實际结合得愈紧密,学生愈感觉亲切,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二是与学生沟通,结合学情进行。学生与教师在思想层面上存在差异,在教师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而学生不一定能够发现,同样,教师也不一定能够感受到不同学生对写作题目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时,需要事先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担忧的地方,并加以思考解决。教师积极写作并写好“下水文”,才利于在理解中寻求对学生惧怕写作心理的突破。

   (四)教学实践中做好“放”与“收”的平衡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放”与“收”的结合,在写作教学时过分担心或采取放养式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在作文教法上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一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会偏离题意,因此给他们限定了很多写作的条件;还有一些教师采取放养式教学的方式,认为写作应当完全随着学生的想法进行。这两种极端的例子实际上都是没有做到教学时放与收的结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上收放结合,教师首先需要结合生活情境帮助他们拓宽眼界,鼓励大胆发言。例如,近来学生喜欢以“YYDS”来表达赞美,教师可以从这一流行语切入,鼓励他们思考这一网络词在作文中应当如何表达,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喜好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限制学生的表达空间。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应以赞赏、鼓励为主,不严加批判,即使出现了不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引导,以理服人。再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认真的批改,在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帮助他们在诉真情、表真意的同时,提高写作的能力。

   充分理解“放胆文”与“小心文”对当下的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关注他们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并积极创设利于写作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同时需要注重进行思维训练,适当合理地提出作文修改建议,以此帮助他们在写作中平衡好“放胆”与“小心”的关系,从而化解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枋得.文章轨范[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1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姚欣.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放与收[J].文学教育(下),2014(03).

   [5]聂巧平.从“放胆文”到“小心文”——《文章轨范》对大学写作教学的借鉴意义[J].写作,2009(2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