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娱新闻中的颜色隐喻及翻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9060
孙雯

   内容摘要:隐喻是反映人们思维方式和认知经验的一种语言现象,颜色隐喻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组成。本文将文娱新闻中的颜色隐喻分为红色隐喻、黑色隐喻、白色隐喻,在认知隐喻视角下,研究每种颜色隐喻的文化内涵和意象特征。通过对其中一些颜色隐喻的汉英翻译,探究文娱新闻中颜色隐喻的翻译策略,以期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研究内容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隐喻 认知 颜色隐喻 文娱新闻 翻译策略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对隐喻的研究也只停留于语言形式和表层意义方面。 “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的运作机制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mapping)[1],隐喻是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解释并认识那些陌生、抽象的概念,此理论强调了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工具。人们大脑中概念系统的形成依赖于隐喻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人们的经验和自身体验为基础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日常经验和认知能力与语言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概念隐喻传入中国后,国内学者也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王明树探讨了译者理解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流程,说明了译者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同时扮演受喻者和施喻者的角色,概念隐喻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译者付出的认知努力至关重要[2]。而国内学者武光军、王瑞阳则运用国外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眼动追踪技术,统计译者翻译婚姻隐喻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数据,以此实验得出结论:隐喻翻译比非隐喻翻译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两种语言文化差异越大,隐喻翻译越难认知;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释义、保留源语意象和意象替换——运用时付出的认知努力呈递增趋势[3]。隐喻翻译研究不能脱离人们的认知经验现实而存在,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翻译一般称为框架理论。框架相同时,隐喻一般采用对等转化的策略进行翻译,框架相异时,源语和目标语的认知经验不同,译者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處理策略[4]。

   一.文娱新闻中的颜色隐喻认知

   文娱新闻是文化新闻和娱乐新闻的统称,是服务于现代大众生活需要的产品[5]。文娱新闻的内容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是人们了解文化潮流的重要窗口。如今,人们对文化和娱乐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各种社交软件和网站上的文娱新闻也获得了更高的浏览量。但是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较少研究者对文娱新闻这类文本的内容和正确传播方法进行研究。当下,文娱新闻文本及其翻译的研究对语言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颜色词属于人们视觉系统的感知概念范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因为颜色而丰富多彩。人类语言中常见的颜色词有红、黄、蓝、绿、黑和白。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用这些颜色词表示或解释其他认知概念时,颜色域和其他认知域之间就产生了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人们在表达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颜色域,使得其他认知域也似乎具有了颜色的某些特征[6]。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颜色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当我们用颜色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心理相似性是指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 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7]。

   二.文娱新闻中的颜色隐喻分类

   本文的颜色隐喻例句主要引自中国新闻网和中国日报网。通过对文娱新闻文本的量化分析,发现其中红、黑、白的颜色隐喻最为常见。

   (一)文娱新闻中的红色隐喻

   红色在中国的认知域里,通常与喜庆的氛围、热情的心理等抽象概念相关联。古代的红色也称作“赤色”。《书·洪范·五行传》中言:“赤者,火色也。”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具有火的特征,表示热烈、忠诚。在汉语中,红色可以映射到状态、革命、性格等认知域中,而且一般象征积极意义。

   汉语中有“赤子”的表达,含义为红色的“赤”映射到了人的性格和品格概念时,就形成了红色的隐喻认知,红色和人体之间建立了认知的关联,完成了红色概念到人类品性概念的映射,如:

   (1)这群少年是否始终坚守大义仁心、坚持向上攀援的赤子之心。

   而“赤子之心”这样的隐喻性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流传已久,人们已经较难察觉其中的隐喻意义。

   文娱新闻中也有许多新颖的隐喻性表述,这是由文娱新闻与时俱进的文体性质决定的。红色在中国文化特别是革命文化中一直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的红军、红旗都是红色在政治域的一一映射。文娱新闻里有一些红色隐喻的表达,是颜色域映射到政治精神域的体现,比如“红色基因”。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体验或经验,用已知的概念来解释和描述新出现的事物和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人们对新事物的隐喻认知建立在原有概念和新鲜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映射之上,这样的隐喻式认知方式贯穿人类的每个思维认知过程。

   “网红”一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网络新词,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是指因为某些行为在互联网上得到网友大量关注的人。其实“红人”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中写道:“只有银圆局的老总胡道台,是抚院的红人。”红色映射到人体域时,可以表示人的种族,如“红种人”,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主要形容人的运势亨通,事业大好。比如用“红得发紫”形容一个人非常出名,“走红”形容人突然出名或某种事物风靡一时,红色隐喻表达“红火”也被用来形容某个店铺生意兴隆,以上属于颜色概念到事业概念的映射。

   (二)文娱新闻中的黑色隐喻

   黑色在人们的感知经验中是黑夜的颜色,黑色会让人联想到暗夜和不正当手段或者交易,从而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

   (2)扫黑除恶题材电影《扫黑·决战》将于5月1日起在全国上映。

   (3)江湖不是非黑即白,侠义自在心中。

   例句(2)中的“黑”指的是危害社会的犯罪组织或个人,也就是所谓的“黑社会”和“黑势力”,是颜色域到社会现象域的映射。例句(3)中的“非黑即白”是颜色域映射到道德观念认知域中,这里的“黑”喻指非、错、恶、邪等道德观念中消极的一面。此类隐喻式表达还有“黑幕”、“黑手”、“黑锅”等。与红色隐喻相同,文娱新闻中也有黑色隐喻的新增表达,一般都是和互联网相关。比如 “黑流量”,其实是颜色隐喻和物理隐喻相结合的一种隐喻表达方法,喻指人们对某种网络事件浏览次数很多或对某个人关注度很高,但是评价普遍消极。

   中国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黑色在中文中有多重表达形式。如“墨”也通常泛指黑色。比如“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表演,“墨”是化妆时所上的黑色妆容。而现在这个词语多用来形容坏人伪装一番,登上政治舞台,喻指政客的虚伪和丑陋的嘴脸。可见语言的发展可以使隐喻含义发生改变,颜色隐喻的映射也会随着社会环境、人们的认知经验发生偏移。

   (三)文娱新闻中的白色隐喻

   白色隐喻是白色概念映射到其他概念而形成的,是颜色隐喻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娱新闻中的白色隐喻有十几种隐喻用法。白色给人的感知经验是指白天、月光或者霜雪的颜色,引申为明亮、纯洁、清晰之义[8]。然而汉语中白色的这种隐喻意义并不多见,相反,白色在汉语中较多用来喻指不好的意象或者中性的抽象概念。最典型的是戏剧中的“白脸”,主要表现戏曲人物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还有“白痴”、“白日梦”等隐喻表达,也是白色概念映射到消极的抽象概念形成的,例如:

   (4)他不仅性格内向、腼腆,还是生活白痴。

   這里的白色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形容人愚蠢、笨拙。因为白色有“空白”的引申意义,所以人们会把白色和“无用的”、“头脑简单的”等抽象形容词联系起来。

   颜色概念也可以映射到社会地位域,白色在中国古代一般指社会地位处于低层次的平民百姓,因此有“白丁”一说。而近现代以来,相比较官话,“白话”喻指百姓所说的通俗的语言,例如:

   (5)创作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通过对文娱新闻的语料分析,发现白色在汉语中有中性的隐喻意义,在文化娱乐新闻文本中一般隐喻为艺术作品创作名词,例如:

   (6)此外,“留白”也是宋代美学保留于宋画中的另一妙处。

   白色引申为“空白”、“缺失”之义,喻指有闲置的空间。在艺术效果方面,“留白”指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预留下想象空间,营造出“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三.文娱新闻中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

   纽马克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 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形象或者意义加以修改,要么将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9]颜色隐喻作为一种概念隐喻,其翻译不仅要考虑颜色词,还要区分颜色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认知。人们对颜色概念的认知行为受到心理生理基础、语言和社会文化、自身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颜色隐喻的翻译不能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转换,译者应该在深入理解两种语言隐喻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比语言的认知系统[10],综合考虑原作者意图、受众接受度、文本特点等。

   人类具有相似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不同语言文化的人有相似的认知体验,所以英语和汉语中的颜色认知域有重合的部分,相同的颜色可能喻指相同的意象。而“不同的认知主体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不同,对事物形成的认知也有所不同。”[11]所以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对颜色隐喻的认知也有较大差异。

   (一)保留源语意象

   红色概念映射到其他认知域时,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认知域有重合的部分,即两种语言都可以用红色概念解释另一个相同的抽象概念。因此,翻译时,源语的隐喻意象可以直接保留在目标语中。例如:

   (7)原文: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本人译文:We should firmly hold the red line of 1.8 billion mu of cultivated land, resolutely curb the "non-agricultural" of cultivated land, prevent the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standardize the balance between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红线”是颜色隐喻意象,在中文中表示“警戒线或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牛津词典中,“red line”指(争论或谈判中)拒绝改变立场的问题(或要求),可见,英汉语言中的红色概念都有“警示、醒目”的认知共识,“红线”的意象也有相同的内涵意义。因此,这里颜色隐喻的翻译运用直译,保留了源语的隐喻意象。

   (二)转换源语意象

   颜色隐喻大部分属于文化隐喻。源语和目标语存在文化差异,所以同一颜色概念会使不同语言文化下的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这种隐喻性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体现在语言的隐喻表达上,这时隐喻的翻译不能直接保留源语意象。但是为了表达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可以用目标语中相似的映射关系代替,即转换隐喻意象,在目标语中寻找和源语中的意象内涵一致的其他意象。

   (8)原文: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

   本人译文:Encircling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s scenery spots to get tickets and gain melons from a sea of people.

   以上例子中“红利”是红色隐喻,红色概念用来解释利润概念,喻指公司除开销外的纯利润。因为英文中“red”不能形容利润概念,而在美国俚语中,“melon”这个意象有“红利”的含义,是把果实概念映射到事业域,所以翻译时,可以把原文中的颜色隐喻意象转换为水果隐喻意象。

   (三)阐释源语意象

   若源语的颜色隐喻文化内涵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意象,可以舍弃隐喻表达方式,用目标语语言阐释源语意象的深层意义。

   (9)原文:从“红袖添香”到“红袖读书”,这两个字的改变,从女性解放的意义上来说是往前进了一大步。

   本人译文:The change from "accompanying with a beauty while reading" to "a beauty is reading" is a big step forward in women's liberation.

   有的译者翻译“红袖添香”时,直接保留了源语意象,翻译为"red sleeve adds fragrance"。但是这样的处理办法虽然保留了源语的语言文化特色,但是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的具体含义,这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所以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阐释意象蕴含的文化内涵。

   颜色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工具,人们基于对颜色的感知解释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其他事物,形成了具备色彩意义的隐喻性语言和思维。文化和娱乐新闻是反映当下语言社会文化的实时性文本,人们应该善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颜色隐喻的映射机制。译者可以对比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环境下,人们对颜色隐喻的认知异同,对隐喻意象采取保留、转换或阐释的方式,在保证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尽量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明树.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流程及翻译研究——兼谈“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之区别[J].英语研究,2019(01): 144-153.

   [3]武光军,王瑞阳.基于眼动技术的英译汉过程中隐喻翻译的认知努力研究——以经济文本中的婚姻隐喻翻译为例[J]. 中国外语,2019,16(04):95-103.

   [4]胡壮麟.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理论[J].当代修辞学,2019(04):1-9.

   [5]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黄海军,马可云.隐喻认識观照下的颜色隐喻及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9,30(05):66-71.

   [7]王珍瑛.颜色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5(01): 84-87.

   [8]王春桃.英汉颜色词“白”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0(07): 134-135.

   [9]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学术界,2011(01):159-164+287.

   [11]史晓一.框架理论下颜色隐喻翻译方法探析——以鲁迅《呐喊》小说集为例[J].文化学刊,2021(02):180-183.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