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命教育在高师文学课教学的渗透及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9343
邱冬梅

   内容摘要:地方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未来的执教者,其生命观直接影响未来中小学的教育发展。高师文学课程因其深厚的人文精神、执著的哲学探寻和灵动的生命气息,解构逐利利己的生命观念,并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强化生命教育,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关键词:文学教学 师范生 生命教育 师德培养

   近年来,生命教育引起教育界高度关注,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深入探讨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国情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地方高师院校是基础教育的母体,其培养的师范生兼具双重角色:当下的受教育者和未来的教育者。师范生的生命观念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国家的教育事业。因此,师范生必须理解和接受生命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精神品格,方能承担未来的教育重任。生命教育因而成为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未来执教者。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点教学科目,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对于指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师范生必须磨炼自身,砥砺前行,树立正确生命观。《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从教者品行高,立身正,方为榜样。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在教学中灌注生命意识,实施生命教育,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文学课程内容的哲思与逐利利己生命观的解构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一部分年轻人和青少年(包括部分师范生及中小学生)生活浑浑噩噩,毫无目标。他们对自然界生命体,包括对自身生命皆是漠视和冷酷,呈现一种逐利拜金,冷漠利己的生命观。

   生命观则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是文学的精神风骨所呈现的基质。因此,文学课程的内容自然而然就充溢着蕴含丰富、灵动活泼、生气灌注的生命气息,是不同形式生命观的呈现。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有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基础课程有“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以及选修课程“诗经·楚辞导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和地方特色文学课程等等。这些课程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对于消解和解构逐利利己的生命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生命意识起源的探寻。譬如,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鲧禹治水……这些故事中的原始生命个体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让人们感受到人类原始生命的欢悦起舞——富于激情,充满活力,无私无畏,蕴涵朴素的智慧和人本思想。

   《诗经》中对生命本体的探寻与感悟进一步深入。譬如《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2],征夫们由草木枯黄联想到自身生命,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古代先民不仅追求个体生命独特性存在的幸福,也致力于个体生命超越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如《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戍边者既有对自身生命无能为力的叹息,又有保家卫国的执著追求。因此,乐生厚生却又不断超越的生命观已然形成。

   其后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生命哲学花开百家,再到汉乐府诗对个体生命的关注,魏晋文学对生命意识的深层思考与超越,佛教弘传的南北朝的生命探索,唐宋文学对生命璀璨极致的表达,明清文学在俗文化的勃兴中对生命意识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对生命意识的哲学诠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种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历史意蕴的文学形态,其精神内核是“人文精神”,因而对生命体验的呈现更为鲜明浓烈。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的精神内涵和爱国情怀,是对社会、群体和个体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刻表达。优秀作家在作品中,展示倔强而痛苦的灵魂,表现对人生、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成为主流,但蕴含人文关怀,表现生命活力的作品仍层出不穷。十七年文学政治目的性太强,文学的工具性压到了人文性,自由展现生命强力的作品系列较少。但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對人性的关怀以及人文精神的高扬,一个个自由、鲜活的生命个体闪耀在我国文学艺术画廊。现当代文学呈现的生命本体,冲破封建礼教礼法,突破传统文明束缚,展现生命的觉醒和反抗,以及对真善美的探索和追寻,焕发出民族昂扬勃发的生命活力……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精神内涵,更是对生命意识的哲学解读。

   西方的古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原始初民凭借旺盛的想象建构的话语体系,被马克思称之为“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3],神话与传说中的众神与英雄,大都有着最美的形态,但为所欲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却完全是人的生命欲望的展现。古希腊戏剧则是希腊人的原初生命意识和希腊神话结合的产物,也是古希腊生命热情和理性精神结合的产物,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和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烂漫体现的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成为西方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也是西方理性生命观的成熟。这之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颂扬人具有的高贵理性,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新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张扬,强调着“我思故我在”,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追寻着“民主、平等、自由、建立理性王国”的生命意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对个性自由、情感自由的理性追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强烈的社会批判中对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思考,以及20世纪文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探索着人本意识更高层面的回归……这些都是西方文学对生命意识的哲学诠释。

   这些文学课程的内容在在说明:人类从鸿蒙时代开始,就产生对生命问题的广泛思考,追索着生命的起源,生存的困惑。中国古典文学或从纯真浓郁、灵动活泼的歌咏吟唱,或从礼乐文化的黄钟大吕声中展开生命叩问和价值追求。现当代文学则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刻画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弘扬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对人性的客观审视和拷问。西方文学则在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两大源头相融相汇、相互激荡中展开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和精神自由的追求。中西文学对生命观的思考真正实现了哲学思辨上的体系建构。

   這些文学课程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探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范生的生命观,让他们在文学的浸润中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理解生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法,引导他们在技术化与商业化时代找到生命价值的依恋。这些文学课程的哲学思辨逐步消解和解构逐利利己的生命观,也唤醒师范生的生命意识,即珍爱珍惜自己生命,尊重热爱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学会感恩,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生命的超越价值和幸福生活。

   二.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师范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基于文学对生命意识的哲学探索,高师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成为改造和提升师范生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真正实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文本感悟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史眼光,更需要师范生形成对生命的自觉认识,将守护、尊重、热爱自己以及他人生命,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文学课程的教学要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对师范生的人性关怀,构建生命教育的载体。

   而长期以来,教育目标的工具本位,使文学教育的人文特征、生命精神淡化、消解。中小学语文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和实用性,使教学过程简化为统一模式,即识记、抄录、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对丰富的文学韵味缺少应有的感悟,文学对于人性熏染及生命意识培养的功能基本消弭。这也相应影响了地方高师文学课程的教学,使高师文学课程成为一种“物性化”的教育,文学课程式化为:作家生平创作简析、代表作简介、思想主题解读、人物形象鉴赏、艺术特色分析等等。灵动鲜活的文学成为吸纳灌输的“物”,而非生气灌注的心灵感受和生命体悟。因此,高师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由“物性化”向“人性化”转化,实现文学课程教学与师范生现实生活的对接,走进他们的生存环境,贴近他们的生活,强化对生命本体的关照。

   高师文学教学理念的更新,带来教学方式的转换,教学实施必须在认知——体验——实践——提升的过程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从而培养师能,养成师德。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强调平等对话、情感体验以及审美实践,通过翻转式课堂教学以及探究式学习,使师范生专注于充盈着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的文学研究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所面对的挑战以及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高师文学课教学必须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教学原则,强化师范生鉴赏、评论、研究作家作品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生经历判断文学作品,尊重他们的第一感觉及其审美判断,引导他们以其生命感悟来进入文学作品,进入揭示人类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文学世界。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开展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是对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也是高师文学课教学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可嘉途径。譬如,师范生学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做到:一是给他们提供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引导他们动手查找必要的资料,不必限定于理论性强的文献资料,可以是相关雕塑、绘画、影视剧、舞台剧等其他艺术资料,将当代学生的读图思维与文学文本的精细研读相结合;二是给他们创设动态的学习情境,设疑讨论:堂吉诃德形象为何具有悲喜剧二重性?为何堂吉诃德精神是一种悲剧性的荒谬?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思想?堂吉诃德的信仰追求及结果,对现代社会及人们精神追求有何观照?引导他们就作家作品发表各自不同观点,在思考——发现——辩论——再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审美个性,提升精神境界,形成有突出个性和创新意识的现代人格;三是组织他们动笔,及时将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文字,可以是学科论文,也可是读后感,或创作相关的诗歌和小说等等。师范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所引发的理性思考,扩大知识面和加强理性思索的深度,获得生命价值的感悟;四是组织作品演示会,师范生通过舞台剧或朗诵会的形式,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与文学经典更好的交流与对话,并从中提高审美能力,提升精神层次,完成对个体精神和个性意志的熏陶,培养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文学课程教师由传统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和师范生一起阅读经典,探究未知,平等交流,又要灵活转换角色及时表达意见和建议,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情感体验,开阔视野,深化思维。同时,师范生的思想观念也相应转变,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主体精神的提升和个性意志的加强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在“生命化”、“个性化”的教育中感受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在学习的合作探究中收获鼓励和赞扬,培养责任心和荣誉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创造性价值和超越性价值,达成文学教育的终极功效。

   三.文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与师范生生命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教育的本质对生命关怀提出了呼唤,助长生命力发展的高师文学教育还必须走向生态化轨迹,即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各个教学环节形成良性互动与良性循环,最终使师范生的生理、心理及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并且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实现互动和谐。

   传统的高师文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只注重知识层面的考核,大多以课堂提问、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及期末卷面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即“以分数为中心”为评价依据。考核与评价方式的窄化、单一及失衡导致文学课程教育忽略文学自身极大的灵活性,忽视师范生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与文学教育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利于师范生生命教育的良性发展。

   改进考核与评价的机制,不仅要从教师与师范生两方面入手,还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内的评价内容。要完成这些评價内容并达到预期效果,评价的方式是丰富多元的,师范生可将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协作学习后形成的学习成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全部展示出来,形式可以是讨论发言、讲演展示、读书报告、戏剧表演、教学设计、卷面考核等等。成果展示及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师生对每位师范生或学习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都可发表不同意见及看法。通过相互评价,示范性展示,以及演编或创编的舞台剧表演,师范生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在团体协作配合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而现代教育表明,纯粹以“科学知识守护生命”的理论在社会现实面前只是凌空高蹈,苍白无力的构想。高师文学课程内容背离现实的多样性,偏于抽象化、理想化,也只能造成师范生生命教育的空场。因此,文学教学改革应充分尊重和发展师范生生命个体,将教学实践视为一种生命实践,并采用丰富多元、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师范生从中得到生命认识教育、价值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幸福教育,从而提高师能,培养高尚师德。只有这样,高师院校的文学教育才真正实现帮助和助长生命力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4.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85,302.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4]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8.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教师能力提升项目“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HYKY15)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