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读写共生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8942
李德贤

   内容摘要: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阅读和写作脱离的问题,正是因为二者不能很好实现整合,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依常理来讲,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表里的一对孪生兄弟,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却没有形成明显的交集,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实际教学中,阅读常常成为“主业”,写作成为了“副业”,二者相背离的局面,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实施“读写共生”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读写共生策略

   从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升角度而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强调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对写作的要求是“美丽的表达与创作”,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实现“读写共生”的局面,对于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新课标”改变了传统语文单篇目教學的方式,更加注重了语文的情境、综合、实践性,所以“新课标”是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核载体,而“读写共生”的理念为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一.教材方面要完善知识和“读写”体系

   (一)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去教学,而是根据高考大纲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去组织和实施教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老师觉得教材体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教材中涉及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往往缺失,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因此,强化语文教材的体系建设显得非常重要,增强教材的助读知识体系势在必行,顾黄初先生曾经说过“导学材料成了师生之间有效联结的纽带,而教材成为了学生的‘不出声’的教材”[1],这里指出了助读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比如说,可将教材中涉及文本作者的相关作品加以引进,以便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再如,记叙文可增进一些记叙顺序的知识,说明文增加一些说明方法的内容。或者,为了提高文本的视角感可设计一些插图。因此,构建并排完善教材的助读体系,对于改善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弊端意义重大。

   (二)构建高中语文教材的读写体系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材料,其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重阅读文本的编排,而轻课后习题、写作、口语交际体系的构建。必修教材以单元编写为主,按照文体特点进行组合,可是对于写作体系却是孤立的,与阅读相游离,单元设计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出现。这势必导致在教学中出现阅读与写作相脱离的局面。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一定要构建语文教材的读写体系,营造“读写共生”的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在教材编排时将阅读、写作、交际融合一起形成体系,提高师生的“读写共生”意识,让阅读和写作相互共生,共同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比如可将教材的内容按照文体进行整合,以有利于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拓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文章的内容、技法,促进迁移、内化,形成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新课标理念下“读写共生”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实现“读写共生”

   1.通过阅读教学实施“读写共生”

   首先,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如何借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一位语文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味,因为在进行多元解读时,学生一定会带着问题,这些阅读促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目的,这样的阅读才是高效的。一般来说学生的目的性越强,则阅读的欲望就会越强烈,阅读的积极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师做好陪伴,适当地进行引导,通过“点拨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文章有“留白”时可引导学生即兴写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教师优化阅读教学设计,要将阅读渗透进写作教学中去。“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时,可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借鉴有益有写作技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一般来说,文章的内涵就是通过具体的词句表达出来的。比如在学习《祝福》一文时,文本中有这样两句:一句是“你放着罢,祥林嫂”,另一句是“祥林嫂,你放着罢”,教师要引导去体味这两句话,就会发现只是变换了一下词语的顺序而已,但是简单的顺序变化表现出来的意蕴则是不相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情节进行分析,当学生发现了这些语用技巧之后,可在模仿中进行迁移,将这些语用综合知识内化为一定的写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语言就生动和丰富起来。因此,通过文本学习语言表达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在写作教学中实现“读写共生”

   首先,写作前的渗透阅读。教师在下达写作任务之后,结合写作要求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渗透阅读素材,比如一些阅读性材料或典型范例等,先行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掌握其中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等,并能过阅读将这些写作技法转化为自己的体验,从而指导自己的写作。当然根据写作任务,老师也可做写作相关专题指导,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写作兴趣,并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

   其次,写作中的渗透阅读。只有进行了写作,学生才会发现自己问题在什么地方,老师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素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最后,写作后的渗透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随着学生的写作任务的结束而停止,写作之后还要有老师的点评,点评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一次写作任务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写作任务完成后没有评价,那它就没有积极的意义了。“写作完成后的点评可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于优秀的作文肯定成功之处,并提出不足指导学生进行改进[4]”。对于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通过推荐相同主题的范文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比较自己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写出读后感,或者再一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华修改,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课外“读写共生”的实施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语文读写能力的提升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为实现,课堂教学是教师借助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语文教学要做好课外的拓展。比如在学习五幕话剧《雷雨》时,教材只节选了其中的二幕,为了更好的把握本剧主题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老师可指导学生对全剧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剧本的内涵和主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再如学习《秋兴八首(一)》时,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理解其余的七首,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杜甫这组诗歌的深刻内涵,才能独到地理解杜甫本人的思想情感,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因此,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延伸,就会提升学生的见解力,从而对不同作品的有了自己体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能力,主动地将自己的感悟付诸文字。

   所以,阅读是提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仅仅读是不够的,还要培养起学生在阅读中做好笔记的习惯,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和写作关系非常密切,做好读书笔记一者可让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从而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顶峰,二者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当然在具体的课外阅读中,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作好指导,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阅历,多推荐一些与学生理解力相一致的名家名作,借助这些优秀的作品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阅读是一个分享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只有在交流的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5]”,通过不同见解的交流,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实践中“读写共生”的实施策略

   “读写共生”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件法宝,二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写作是目的,阅读是基础。阅读既然是写作的基础,则写作是一种有效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活动,阅读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体现出来,而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读写共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处理好二者共生的关系,不可偏废其一,只有把写作作为创造,把阅读作为前提,才能出现“读写”共生和共赢的局面。

   1.阅读“自然”,书写性灵

   “世上并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一座宝石矿,汇聚着万千美好的事物,只有满怀着热爱之情,走进自然,才能激发写作灵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把语文的外延进行拓展和延伸,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这里的“自然”,不但走进真正的大自然,而且让学生走进那些描写美好自然景象的作品中去,感悟作品中的自然景象,透过文字体味作者的情感,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积淀下丰富的写作素材,服务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活动,提升写作能力。

   比如,当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之后,通过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借助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宁静淡雅的荷塘月色图,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平淡生活的无迹追求。可谓是自然本天成,妙手无痕迹,是一篇至理美文。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如果不去深入地阅读文本,还真是体会不出作者的这种“物我合一”的感觉。为此,老师可以创造条件,在夜晚的时候带领学生作一次月夜下荷塘边的漫步旅行,从而对文中所描绘的荷叶、水波相拥,流水、月光交织的诗情画意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什么是情景交融,什么是托物言志,其实无须多言,学生自明。在这种实地、实景的感受中,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的深刻理解。然后,通过“从自然中来,再到自然中去”的原则,让学生结合所学文本,尝试写作训练,写出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来,这样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共生”的理念。学生的写作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自然”,体味情景,抒发性灵的写作习惯。

   2.阅读“社会”,抒发见解

   社会其实包罗万象,也是一门综合知识,阅读“社会”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取人生体味。陆游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含义讲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性,学生走进社会,才能完成人生的体味,也才能真正地去理解作品中出现人物的经历,明白这些形象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百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作文才会有深度,使自己的作品丰富、生动起来,增加了文章宽度和广度。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和生活感悟能力,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社会生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感悟,积累写作素材。

   比如在学过《老王》一篇文章之后,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老王”,那种优秀感人的美好品质。他身上时时表现了和蔼、善良的品质,同时,还兼有那种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利益的美好品质。字里行间中让读者感受到,老王对作者一家的那种不怀私心的关照之情,当然,作者对老王也有真心的回馈。但是就一篇作品而言,对人物品质的展示还是有限的,因为在表现老王的品质方面,借助文字的东西,描写上还是显得比较的含糊和笼统,不够精细和具体。尤其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来说,非一朝一夕的相处是无法感悟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才能对此产生真实的体味,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借助点滴事件得到情感的验证。

   对于学生而言,要真正地理解这种人际间交流情感的丰富性,还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浅。所以为了加深学生体味作者与老王之间的这种难能可贵的情感,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为此,在学习完本文之后,老师可给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位亲戚或亲人,认真细致地发现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描绘。这其实就是一个“由生活到写作”的实践例子,因为学生经过观察之后,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悟,然后,把积累的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写进自己的作文中,文章就会显得生动、真实,文字底下出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情感饱满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这样的作品一定充满了实感和真情,读起来才会亲切动人。为什么有些学生平时写出来的作文像一块干硬的面包,主要还是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只有走进社会,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下大量为我所用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因此,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老师要树立“从生活中取,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重视对作品情感体验的培养,也要引导学生做好生活素材积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蕴。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唯分数论,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话,这势必导致学生的读写能力无法在教学中得到提高,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认真研读并领会新课标内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正确处理好素质培养与考试之间的关系,运用“读写共生”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符合当前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改革理念。同时在高中语文“读写共性”的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生本意识,“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6],围绕“读写共生”理念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阅读和写作学习任务,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从而促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李梅.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以人教版教材课后写作练习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李玉莉.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3]王晓民.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写作教学中文体意识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李小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微型写作介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5]张福玲.读写共生,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11).

   [6]吴飞瑞.基于学习任务群视阈下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立项号:GS[2020]GHB282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四中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