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构词理据是对事物进行命名的依据,是深入理解词汇构词方式和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文章以襄阳方言词汇为语料,从事物特征理据、修辞理据和文化理据三方面剖析词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关键词:襄阳 方言词汇 构词理据 地方文化
近年来,关于方言词汇理据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针对某一地域的词汇整体,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即从词汇语音,结构,语义三方面进行探究,或是只从语义理据角度进行探讨,以直接命名和间接命名两个标准把词汇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向亮(2012)、孙月梅(2014)等;以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作为切入点,从语音理据出发,研究某个地区或者全国关于这些词汇的方言表达,并分析构词理据及其差异表现。如齐旺(2011)、岳俊丽(2012)等;将地方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别从古今词义的变化,词形特点,构词方式和词源等方面探究差异性。如吴文杰(2014)、谢润姿(2009)等。
关于词汇构词理据的定义,王艾录,司富珍两位学者认为:“语词理据是语词发生,变异和发展的动因。”[1]一般来說,词汇是由外在理性意义和内部构词理据两部分组成,要想探究某一词汇的含义,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影响这一词汇的语义演变的因素有哪些,因此,笔者按照命名方式的不同,将襄阳方言词汇分为事物特征理据、修辞理据和文化理据三种类型,通过对词义的深入挖掘,追溯其形成的文化根源,分析特殊的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一.事物特征理据
事物特征理据是指根据事物或现象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事物进行命名。如襄阳方言中用“呱唧呱唧”来表示鼓掌欢迎,借拟声词来模拟鼓掌的声音,这是根据事物的声音特征来命名的。用“抱窝”表示母鸡孵小鸡的动作,这是根据事物的动作特征来命名的。用“匍塌棵儿”表示不卷心的白菜,着眼于白菜叶子松散的形态,这是根据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命名的。这些都是根据事物的各种特征命名而成,因此事物的特征理据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事物的外在特征
1.事物的形态特征
以事物的形态对事物命名是语言学中最常见的现象,精炼的词汇能够高度概括事物的变化,高度地反映了先民缜密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如襄阳方言词“糊饽”指的是一种面食,通过“糊”和“饽”代指像粥一样的食物。又如“窝”和“锅盔”,指的是“不宽敞”和“饼”的意思,它们分别通过形态或者外形来表现人或事物,或是直接描述事物的动作形态,或是与其他事物比较,使抽象的事物生动鲜活起来,具有立体化效果。
2.事物的动作特征
以事物的动作为事物命名可以形象细致地描写事物的主要特征,因其变化多样的动词,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理解。
如“黢溜摸黑儿”是黑夜的意思,通过人物在黑夜中摸索前进的动作特征来表现。又如“慢牛”“提拉板儿”“卖野眼儿”和“趗溜”都是通过人或物的运动速度来呈现事物或现象。可是也有特殊情况,有些方言词虽然都是表示动物或人的行为的动态词,但在普通话中,并不一定都表示动作。有的词用动作表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相当于把动词当做形容词使用,如“欢弹”一词,用人物动作表现兴奋的程度,其中“欢”代表“欢乐,愉快”。还有的词用动作表示事物的结果,如“刷挂”一词,用清洗的动作来代表清洗后的干净整洁的结果。
3.事物的声音特征
以事物的声音为事物命名的方言词中,大多使用各种拟声词,或是模拟动物的叫声,或是模拟人说话的声音,从而为这些词汇增添了一丝诙谐色彩。
在襄阳方言中,很多词汇以事物的动作特征和声音特征作为命名的主要依据,用直观的形态,动作,声音等基本特性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俗语,不仅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使当地人民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将词汇中包含的深刻含义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了画面感,便于人们口耳相传,识记保存。例如“知牛”一词,它不单单是动物叫声的模拟,也融入了动物的自身特征,将“牛”执着的特质与“蝉”类比,从而补充说明“蝉”鸣叫的持续时间长的原因,即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合适的配偶。与此相似的词还有“黄咕噜”,它是“黄莺”在方言词中的代称,直接将黄莺外形颜色与它的叫声组合起来,用拟音词模拟出来。又如“牙不清儿”一词中,“牙”表示“牙牙学语”,是婴儿初学说话的声音,以此解释人说话含糊不清的声音,就像小孩子没学会说话一样。
(二)着眼于事物的属性
着眼于事物的属性命名的方言词大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交流。
不少方言词是根据事物的属性大多是生活习惯、颜色、味道来命名的,如“夜蚊子”就是按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命名的。其中值得让人关注的是,有些词汇是根据人们的感觉来命名的,如“烫饭”一词,在普通话中指“米饭和剩菜混合在一起的泡饭”,因为泡饭是用开水煮成的,所以人们吃的时候很烫嘴。又如“辣酒”其实就是“白酒”,因为酒精度数较高,所以入口辛辣。类似的词还有“汁酒”。
二.修辞理据
修辞理据是指根据某一事物或现象与其相类似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利用借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对该事物进行命名。这一命名方式的委婉表达,使人们对这一事物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词汇自身的形象化与生活化,便于人们交流和保存。在修辞方式上,笔者在这里主要介绍借喻、借代和类比三种类型。
(一)借喻
以借喻的修辞手法为事物命名的方言词大多具有某一方面的特点,因此人们根据其外部形态或是内部性质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从而更加直观具体地描述事物的特征。
笔者认为可将其分为三类:一是描写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古人知识的局限性较强,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解释一些气象变化的原因,所以人们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来描述本体,从而将抽象的事物现象简单化、形象化,不仅便于人们记忆,而且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下罩子”一词,用遮挡眼睛的东西来比喻雾给人的感受,使人们对这一气候现象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这也是适应人们交际需求的重要表现。二是描写人的某一身体特征,如“锅子”一词,人们认为驼背的显著特征就是背部凸起,像背了一口锅,从而将书面化的语言转化为具有幽默色彩的口语化的方言。三是通过与人们常见的事物类比来描写自然现象,如“麻风雨”就是用皮肤斑疹来比喻雨点的形状和大小。
(二)借代
以借代的修辞手法为事物命名的方言词大多反映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如用某种动物代指人某一性格特点等等。
借代的类型通常有三种:一是用一种事物代指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如“小鸡鸪儿”中用小鸟代指人聪明的特征,“白脖儿”中用乌鸦代指人对某些事情不了解的特征。二是用事物的局部代指事物的整体。如“带肚儿”中用女子肚子的外部形态代指所生的孩子,“吃场子”中用举办活动的地点代指活动的全过程。“往音儿”中用过去的消息代指过去。三是用事物的某一特征代指事物本身。如“五月鲜儿”中用水果成熟的季节代指水果本身,“大布衫”中用人物所穿的衣服代指人物身份。
(三)类比
类比理据的产生多是由于两事物之间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或是外形特征相似,或是内在属性相似,以类比的修辞手法为事物命名的方言词大多具有浓厚的地方口语色彩。
在襄阳方言中,人们喜欢用动物的某一特征来表现人的某一性格或直接代指某一类人,而使用借喻手法的词语在普通话中大多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人们利用日常熟知的动物加以替换,不仅使复杂晦涩的词语具象化,而且赋予了词汇不少的附加意义,使感情色彩和适用主体等更加鲜明。
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因两者内在特征相似而类比。如襄阳方言中的“犟筋”比喻人死板固执,不会灵活变通的性格,这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而“猴样”则用“猴子”比喻人调皮活泼的性格,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同时,从词汇使用的对象来看,这一词语主要用于指小孩子。也有用事物类比事物的情况,如用“胰子”来代指“肥皂”正是由于两者构成成分相似。二、因两者外在特征相似而类比。如用“锅子”来表示“驼背”,因为驼背的人后背会凸起,像背了一口大锅一样,这样就突出了驼背的主要特点。这些词汇在普通话表达中比较直白,因此人们在方言中对其进行修饰,使其更加含蓄幽默。此外还有不少词语是这种情况,如由于外形特征相似而用“袱子”代指“毛巾”,由于颜色相似而用“母猪皮”来代指“红萍”,由于气味相似而用“尸气”代指“饭菜变馊的味道”,由于动态行为相似而用“酒麻木”代指“嗜酒成性的人”。
由于古代人民的生活条件局限,接触到的事物比较单一,因此人们将抽象的、不易见到的事物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比较,找出共同特征后,用借喻、借代等方式,将动物的特征指代人的特征或将人的行为举止与动物等同,从而使枯燥的语言灵动活泼,富有生气。同时,这也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种植业比较发达,所以农作物和农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理据
文化理据是基于地方的风俗传统、地域特征、历史发展和文学作品等因素的影响,对部分词汇进行再创造,使其带有浓郁的文化内涵的命名方式。对于文化理据,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域文化
以地域文化为事物命名的方言词大多凸显了本地区文化的特点,也有不少词汇是由其他地区引入,在与本地区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词汇。
在本地区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方言词主要有:“光棍儿”表示做事灵活圆滑的人,“麻麻亮儿”表示黎明,“挑担”表示连襟的亲属关系,“檐沟眼儿”表示下水道,交代排水的具体流程,“悭头儿”表示人刁滑的性格特点。
本地的方言词与其他地区文化融合后发展而来的方言词主要有:“包谷糁儿”原是河南,陕西等地区的方言,后传至襄阳,表示煮熟的玉米粒。又如“老鳖一”原是河南方言,表示老实而受欺侮的人,后传至襄阳。
还有不少方言词没有明显的文化交融现象,但也是带有地域性的独特的说法。如“晒老爷儿”是北方方言独有的词汇,用来描述北方的气候特征。又如“蛮子”是北方人民历史上对南方人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独特性在于不同的地区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饮食口味,文化氛围等方面千差万别,但人们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地域性的特色词汇,从而生动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包容性在于受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加之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流变,南北方、东西方的人民相互迁移,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从而赋予了词汇来源广泛、表达方式独特的特点。因此在襄阳方言中除了本土方言词外,也引入了其他地区的方言词。
(二)风俗文化
以风俗文化为事物命名的方言词大多受到本地区风俗传统的影响,或是古代的禁忌习俗、嫁娶习俗,亦或是对不良风俗的委婉批判和讽刺,都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的发展演变。
风俗文化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民俗风情,或是先民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地方名人的典故和奇闻轶事,亦或是地方的糟粕文化。因此,我们在整理方言词汇时,要理性地对文化进行辨析,客观地对待积极习俗和消极习俗。
与文化理据相关的词汇,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襄阳地区受到其他地区的风俗或地域文化的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自身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适合本地区人民使用的方言词汇。如“船篷”表示“船帆”是当地的禁忌习俗,反映了古人独有的对生活的美好心愿和憧憬。又如“红爷”和“屋里人”都是当地的嫁娶习俗。二是襄阳地区自身流传下来的方言词汇。一方面,它们是襄阳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结合常识和心理体验,对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独特看法和观点,是劳动人民勤于思考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传承和发扬。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词汇仍然存在糟粕,如“扒灰”用来揭露公公对儿媳的性侵行为,通过委婉讽刺的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不良行为的褒贬评价。又如“蛮子”一词体现了北方人民对南方人民的歧视,从现在社会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区域间文化的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因此,我们对待方言词汇,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盲目地全盘接受,而应当吸收其积极文化,剔除其消极文化。
总之,从上述构词理据的各种类型来看,词汇的产生和发展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分析当地方言的内部语义结构。但对于上述理据类型的划分,笔者认为不够全面完整,在襄阳方言中还有很多词汇不止有一种构词依据,例如襄阳人把“公羊”说成“臊胡”,“臊胡”原指多须髯的胡人,后泛称络腮胡须。人们把胡须类比为羊毛,又将羊毛代指公羊,这就运用了类比和借代两种修辞理据。又如襄阳人把贪吃的品性说成“捞欠”,结合北方地区饮食文化,我们可以分析出“捞欠”的意思是把饭菜都捞完了还是不够吃。用吃饭的动作来代指某人好吃的品性,这就运用了事物特征和修辞两种理据。因此,我们也可以从构词理据的单一性和多样性来分析词汇,从而对汉语词汇有更加系统地了解。
注 释
[1]王艾录.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参考文献
[1]向亮.土家语词汇的方言差异及其理据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2012:46-50.
[2]孙月梅.张掖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35-38.
[3]齐旺.汉语的构词理据——以“跳蚤”一词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8-40.
[4]岳俊丽.浅析“青蛙”方言词的造词理据[J].毕节学院学报,2012:116-119.
[5]吴文杰.赤峰汉语方言词汇构词分析[J].语文学刊,2014:42-43.
[6]谢润姿.揭阳方言词汇的特点[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8-71.
[7]王艾录.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本论文为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010510906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