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说是很重要文学形式,高中教材入选了许多的小说,小说也是考试重要的考查点,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朗读这一形式完成小说的课堂教学是本文论述的基本点,从小说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方面入手,探讨朗读对于小说的价值。
关键词:朗读 问题 策略
一、小说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朗读,指导不及时
小说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因为小说较长,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看文本,没有朗读重要段落,精彩描写,而是直接跟着老师一起探究文本,学生没有接触文本,享受文本,何来探究?高考没有朗读考点,教师受评价体系的影响,认为朗读是花拳绣腿,甚至自身朗读能力欠缺,客观上造成了朗读的缺席。
2、目标不明确,时间不充分
学生朗读,教师没有预设目标,表面热闹,实则哗众取宠。朗读时,有的教师喜欢选择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等,齐读激发群体朗读的积极性,特别是带动了一些朗读能力差不愿意朗读的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但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齐划一上,弱化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齐读时,人物的个性很难表现出来,成为个别优秀朗读者的表演。
二、小说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朗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考虑学生的阅读基础,用合适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朗读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有鲜明的态度,如喜悦、悲伤、愤怒、喜爱等,如临其境,找到人物的感觉,体验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感情。学生理解朗读的技巧如停连、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创造良好的宽松氛围。组织学生举办小说朗读比赛,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1、初读抓住情节,突出脉络。
小说的篇幅较长,要长文短教。在课堂上进行全篇地朗读,时间的安排会非常紧张,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初读,体验语气、语调、节奏,抓住小说的线索,思考小说的情节,思考情节安排的技巧等。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请学生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概述小说的情节?学生概述情节后,我预设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老贝尔曼画出杰作了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理解了老贝尔曼为了救琼珊冒着大雨画了一片常春藤叶,最后得了肺炎去世,敬佩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自然就会认为老贝尔曼画出了杰作。概述情节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文章脉络的过程。
2、细读抓住人物,突出个性。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目标,选入教材的小说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生动的人物,读者随着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或喜或怒,人物的命运牵动读者的心,如桑迪亚哥、林黛玉、别里科夫、林冲、索科洛夫等,成为文学殿堂的不朽人物,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通过在小说中寻找相关描写片断,学生可以品读出人物的外在气质和内在灵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没有生活体验,《红楼梦》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如王熙凤那一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夸赞后用帕拭泪,听贾母说了之后,忙转悲为喜,通过角色朗读,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以及她善于察言观色的形象历历在目。
3、品讀抓住主题,突出情感。
主题是一篇小说的灵魂,围绕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叙述,好的主题才会有好的小说,作者的情感融入小说的主题之中,只有把握了主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主题的解读应该是开放性的,有探究的意味,学生结合文本朗读,进行创新解读。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角度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如《一个人的遭遇》小说描写了底层的民众代表索科洛夫,他的遭遇折射出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体现了命运的不幸和人性美,让读者了解到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理解了主题,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出来,为主人公不幸的遭遇流泪,为战争造成的普通民众的痛苦而流泪,反映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4、以写促读,提高探究能力
小说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写作的训练上。选入教材的小说作品都是经典之作,不仅语言有文采,富有表现力,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环境的描写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学生可据此模仿小说创作,写文学短评等,提高探究能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你认为伽西莫多丑吗?课堂教学引向文本的思考和鉴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思考文本过程中,学生朗读品味,发掘作品的内涵,提出自己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有利于高考阅读能力的提升,实现以写促读,读写一体。
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逐渐失语,失去了中学生应有的激情和活力,小说的朗读,无人问津,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提高小说朗读的有效性,为语文新课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效果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宋楼中学)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