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学的三大要素:教材、教师、学生,而教学通常又是以“课”的形式进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调动 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在语文课堂中经过实践探索,得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有了,还怕他们不去学吗?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课堂导入非常重要,“一课之计在于头”,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回顾旧知导入法、问题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一节课的导入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
比如我在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先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歌曲的形式导入,学生非常感兴趣,一下子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甚至有的同学还跟着唱起来。接下来,我提问:“请问这是谁的作品?”学生回答:“是苏轼。”我再提问:“那么,你们曾经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吟诵出苏轼的一些作品来。这样,我不仅帮学生复习了旧知,而且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又一篇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我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课堂气氛都很好。
二、巧妙设问,促进参与
课堂启发式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是提问,提问必须要精心设计的,因为提问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问题的设计,应该从知识的关键处出发,从教材的疑难处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就更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因为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有水平,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既看到了自己与教师提出要求的差距,产生弥补这一差距的愿望。同时又看到了这个要求并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样便加强了弥补这一差距的动力。课堂提问和“摘苹果”是一样的道理,都应该讲究“最近发展区”。
三、多种评价,鼓励为主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力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在我的课堂中,就算学生答错问题我从来不会责骂或是不理睬,我会说:“你的看法好像和大家的有点不同,我们再一起来讨论。但是你很勇敢,老师很欣赏你。”这样,我维护了那位同学的自尊,在下堂课,他还会很勇敢地举手答题。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超越别人,受人肯定的意识始终没有改变。教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经过教育实践检验和心理科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原则。
四、教师语言,展现魅力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表情,以及从中表现出的情感极易感染学生。学生学习某一科目的积极性,还常常与这一科的教师有关,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讨厌他所教的科目,这种现象在校园里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暗恋”自己。教师在课堂中和学生用的最多的交流方式是语言,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提高自己魅力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就是教师要讲普通话,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
其次,教师语言要准确、热情、富有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又要打动学生的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
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从来是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师教学的一条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从这里发挥。无论是一个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如果他对某一样东西,或某一件事情有了兴趣,有了积极性,他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学习、去了解。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义并始终围绕这一核心全力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地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那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落到实处了。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正余初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