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高职院校人才评估中非常重视说课这一环节,旨在了解学校的内涵建设,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教学专家和同行叙述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然后由同行、专家评议,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理论,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实际,以《老年学概论》为例,探讨本课程的说课设计。
一、课程定位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和重大挑战,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关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培养理论与实务能力兼备的高水平人才,显得迫切而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制三年。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完善而独立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具备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保健、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老年方面的政策法规,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具有“服务意识、有协作精神、有责任担当、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定位
《老年学概论》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概括性地介绍和阐述了老年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体和群体老龄化、老年学的学科性质、老年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国外老龄问题,衰老生物学,与老年人有关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保障、价值观、人际关系和社工服务,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等。该课程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又是一门具有实践应用性的实践性学科。
《老年学概论》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适应了我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社会对老年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它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和老年学的深入发展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为本专业后续的各个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开课时间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及人文情怀。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人口老龄化、老龄政策、社区老年服务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老年营养与膳食保健》、《老年人心理维护与服务》、《老年权益法律保障》、《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专业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完成职业工作所需的三大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1.知识目标
(1)掌握人口老龄化的产生、经过、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等基本知识。
(2)掌握衰老生物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掌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学生能领略到这一点,并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
3.素质目标
在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培养学生尊老敬老、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课程整体设计
(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体现岗位工作的需要:尊老敬老、老年人权益保障、老年机构管理、老年社会工作
2.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基层老年护理服务到老年机构的管理、老年产品的市场开发营销
3.依据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员、营养师
4.有利于学生跨界发展:老年护理、老年管理、社区工作
(二)选用的教材
所用教材是由邬沧萍、姜向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老年学概论》。本教材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需要出发,概括性的介绍和阐述了老年学的基本内容,对老年专业的内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选用原因:1.教材的前瞻性 2.内容覆盖面广
(三)教學内容安排
《老年学概论》共十五章,共有30学时,2学分,理论教学。
课程教学程序设计的总体框架、教程的课时模块安排与时间分配
1、基础知识部分(1~4章) 4学时
2、涉老学科部分(5~7章) 6学时
3、老年人与家庭、社会和政治部分(8~15章)20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确定本课程的重点是老年人与家庭、社会、政治的关系这部分。涉老学科部分涉及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生不熟悉的知识,学生接受有难度,确定为本书难点。
四、课程实施
(一)学情分析
二专大一学生,文科生居多,有以下特点:
优点: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社会现实更感兴趣,网络知识丰富,倾向于生动、形象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不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缺乏组织管理实践,本专业认识模糊。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思路
本课程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又是一门具有实践应用性的实践性学科,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确定的重难点,确定教学思路如下:
(1)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即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价值及地位,明确所学每部分知识在本专业及将来工作中的作用。
(2)知识整合,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将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合理安排学时,重点内容详细讲述,非重点略讲,学生课后阅读。
(3)知行融合,涉及到的有关老年人与家庭、社会、政治、老年社会工作等内容,采用社会实践加课堂讲授的方式,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课前布置任务,可通过家庭调查、社會调查、现场参观、走访老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辩论等多种活动,写出调查结果及解决方案,回到课堂上学生先讲出他们调查的问题、结果、解决策略,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引导出正确的理论,大家再一起讨论解决办法,使枯燥的理论学习不再枯燥。
(4)教学过程中,无论案例分析、观看视频,还是走访老人,始终重视学生德育的教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老人充分接触,更能体验老人的孤独无助,更能了解老人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同情老人、尊老爱老的道德品质。
2.教学模式的设计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指导-接受式等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项目导向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
指导接受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全面发展。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采取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参观法、情景模拟法等教法。
(四)教学手段
1.多媒体信息技术
按照学习任务制作了高质量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增加了视听效果,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提高了教学效果。
2.网络资源
民政部社会工作网、老年人之家、夕阳红论坛、中国养老网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学起到了补充作用,学生可上网查询相关老龄政策、各地老年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老年产业发展情况,并与各地老年人交流,了解老年人需求等,丰富知识。
(五)教学效果
成绩考核: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1.形成性评价
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总结性评价
课程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教学效果评价
学校建立了四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校内评价
我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教学督导组都要进行教学质量检查,主要检查教师课堂教学和教案、备课笔记完善情况,以及教师之间的互评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网上评价。
2.社会评价
实习及工作单位对学生的评价。
3.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发现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的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业认同感提高,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老龄工作和老年人服务事业。
4.考证评价
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考取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过关率检验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
(一)教师队伍:本专业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是双师型教师。
(二)实验实训条件:我校拥有老年起居实训室、养老护理模拟实训室、老年心理咨询实训室、推拿按摩实训、老年护理示教室等校内实训室,同时市内外的多家养老院及社区老年大学也是我专业的实训基地,可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需要。
六、教学反思
在社会实践+课堂讲授、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思路下,本课程还是呈现出一些亮点。
1.营造了宽松活跃的氛围,力求培养学生善学、乐学、活学。
2.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课堂,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3.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