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男篮随记
每逢奥运会,都在捕捉着你们的身影。从日出到日落,从开幕到谢幕,望穿秋水,一往而深
04大意败北,梦碎雅典。当终场哨声想起的时候,电视镜头捕捉到了你们失落的背影和观众失望的嘘声。06世锦赛你们卷土重来,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结果与希腊一役,功败垂成,詹姆斯那迷茫的眼神已经提前向球迷朋友昭示着什么。没有人可以置疑你们的运动能力,但是这么多年的努力付诸流水,没有人可以平静。
这一次,你们要全力以赴,现在的美国的男篮不再是梦之队。正如韦德所言,我们是来赎罪的,是来弥补这些年带给球迷的遗憾与伤怀的。面对媒体和亿万观众的压力,这一次,你们不容有失。
有着这样的决心和努力,没有人再怀疑你们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你们的夺冠天坪上加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砝码——小飞侠科比。科比少年得志,如今早已是NBA联盟的顶尖巨星,只是他有伤,不能完全投入比赛。当记者问老将基德:这次美国队与以往有何区别?基德表示,这次我们有科比。而科比也没有辜负那么多人的期望。
科比延续了乔丹的运动天赋,也延续了乔丹的辉煌,球风犀利,弹跳惊人,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滞空能力,多次MVP得主。当中国人说,我们有姚明,才能进八强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难言的伤感和隐恸。对业内人士来说,姚明老了。身高绝对是他的第一优势,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其他方面,比如组织能力、防守能力.、分球能力、.突破能力都显得疲软和滞后。我们相信中国队的努力,也尊敬中国队在历次大赛上取得过的成绩。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中国人,但是我不喜欢姚明和易建联,我喜欢艾弗森、科比和马布里。
这一次,作为东道主,中国队的表现也算有板有眼,没有让我们失望。但是也仅此而已。美国队的表演才可以称得上赏心悦目;犀利的突破,严密的防守,激情四溢的扣篮,创意十足的基地传球和配合默契的空中接力。在使比分节节攀升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一浪高于一浪的掌声和喝彩声。此时此刻,作为美国的球迷,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作为球迷,我们可能真的生不逢地。但是能为不太理想的国家队呐喊,才有动力。就像田径比赛,老是冲在前头的运动员会明显感觉到来自后面的巨大压力。随着篮球运动的继续普及和国际水平的日益提高,美国男篮独霸的局面已经结束。展望未来,中国的男篮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不欣赏单个的中国男篮运动员,他们的天赋远不及小艾、科比或者小斯、韦德。但是我对整个中国队还是充满希望,篮球和足球一样,都属于集体项目,除非是天才,否则不太容易上演单枪匹马杀入腹地然后扣篮得分的好戏。
第一次与美国队交手,分差在半百开外,但是现在,三十几了。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第一节上半时甚至还领先于美国,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下半场虽然大比分的落后,还是给对手制造了不小的险情。主力和替补,内线和外线,都有可圈可点的部分。
不对自己喜欢和关注的球队希冀太多,是一个球迷成熟的标志。兵败也好,折桂也罢;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以前看到刘国梁输球时那失落的神情,自己也跟着伤怀,后来发现刘国梁当了教练反而表现更佳时,我立刻释怀了。
曾经的失落不是失落,电影《太极张三丰》里,张君宝反复念叨着;“过去只是一种人身经历,而不是负担。”时,豁然开朗,天空也为之敞开了。
每个运动员都和常人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荣辱成败,作为球迷和观众,平静地接受一切比赛的结果,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儿女情短,兄弟情长——刘备被忽视的另一面
关于刘备,历来众说纷纭,聪明的评论家们都习惯把他归入枭雄的行列,这样的归纳是大而无当的,不足以区别众多英雄人物的个性和特色。因为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时代,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从封建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其中的帝王将相又有哪几个不能归入枭雄行列?换句话说,在有着枭雄称呼的队伍里,早已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如此归纳刘备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已经不足以彰显刘备的英雄风采。我想所谓英雄,除了身上共同的英雄性格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一些个性的特征在彰示着什么,也在区别着什么。他们的个人魅力,也因此而异彩纷呈,栩栩如生。
比如刘备,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义,英雄之魂,和英雄之魄。他还有些什么呢?在读遍有关刘备的故事后,我忽然发现刘备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天赋,而是他兄弟情深的另一面。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对着兵败要自杀的张飞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再续?”作为异性兄弟,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很受用。所以当即张飞就哭了。这个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一声大喝,独退曹家百万雄兵的张翼德,一生只流过血,何尝流过泪?也被刘备的一席话说得稀里哗啦的流下了眼泪。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赵云的身上,赵云为救阿斗的性命,血染征衣。刘备一气之下,就把阿斗扔在地上,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一句让赵云极为受用的话:“为汝这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有人考证刘备没有扔孩子这一动作,但是刘备一定说过与之相类似的话,则是不争的事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的怜才爱将之心。如果只以传统英雄模式去推算刘备,你会觉得刘备说这些话是为了收买人心,拉拢人心。我们不能否认有此嫌疑,但是把这种政治的目的说成唯一的,也未免太武断,太功利了一点。如果只以收买人心为目的,没投入真感情,我不明白刘备哪来那么多的泪水去交易,去买卖?史书记载,关羽死后,刘备旦夕号泣,茶饭不思。谁劝都没用,急匆匆地为关羽兴兵血恨,如果也是做给手下人看的,谁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这种玩笑?不可否认,刘备这个人虽然城府深,脸皮厚又非常伪善。但是他对兄弟之情一直看得很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曹操不能例外,刘备也一样。鲁迅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话。和曹操一样,刘备也是性情中人。只是没有曹操表现得那么张扬而已。他们的英雄形象也正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而不呆板,僵硬,不近人情。
刘备戎马一生,却始终与关羽、张飞保持着极度亲密的关系。他们“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名为君臣,恩犹父子。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刘备呢,“冲冠一怒为兄弟”。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义,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诠释得最好,而刘备与关羽的兄弟之情也在历史的穿针引线之下与之谣相呼应,让我们男人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召下,黯然神伤,为之泪下。
远了,远了,那一段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岁月,近了,近了,那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君臣之义和兄弟之情。
刘备“冲冠一怒为兄弟”,虽然输得一败涂地,但是却赢得了神州大地无数热血男儿的尊重。英雄的事业终归烟消云散,而英雄的情义却是历久弥新。
三国谋士智力考
三国是个聊不完的话题,写完了《三国武将武力考》,意犹未尽,再写一下《三国谋士智力考》,不是狗尾续貂,而是另起炉灶,以博古今中外三国迷们一粲。
三国的智谋渊远流长,上溯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下迄中汉时期的光武中兴,孙膑、庞涓、吴起、白起、管仲、乐毅、苏秦、张仪、韩信、陈平、张良等风云人物,他们的片羽吉光是三国智者的最好养料。三国智者在广泛汲取前人养料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司马懿他们的形象早以深入民心,妇孺皆知。他们的业绩早已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仔细玩味,发觉他们的智慧有相通之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智慧又有不同之处,有高下之判,有优劣之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盖不可同日而语焉。
第一个谋士,最无争议性,非孔明莫属。不出山便知三分天下,孔明最大的特点是谨慎细密,从出山到入相,几乎算无遗策,虽然有彝陵之失,但那是刘备的一意孤行。孔明也没有办法。唯一的遗憾就是高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马谡,以至有街亭之失。在相继失去庞统、关羽、张飞、马超、赵子龙的寂寞岁月里,孔明几乎以一己之力担负了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的重任,四番用计、五路进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悲哀是他为政而不知为治有体。整天忙碌着许多小事情。但是也难怪,蜀国的后期情况是“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诸葛亮纵然天纵之才,也是回天乏术。还是孔明后期最大的敌人司马懿说的明白:“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仲达不幸言中,孔明不久于世,蜀国的政权也随之进入棺材。
第二个谋士,历来有争议,现在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诉你——三国迷,乃郭奉孝也!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一个私生活不太检点的才子,一个让曹操前后两次大哭的有功之臣!易中天还专门为他制作了一期节目——《天生奇才》,第一次的哭是郭嘉死了之后,曹操吐露心声,欲托之以后事。第二次是赤壁大败回来之后说的:“若有奉孝在,不死孤至此。”郭嘉在三国历史上,是最早看透了许多军阀本质的人,他看透了袁绍外宽内忌,不能成事。看透了孙策是独行中原,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看透了刘表座谈之客,没有英雄之志,也看透了刘备非同一般,“宜早为之所。”在知人论世与审时度势方面,他比曹操更为敏锐,也更为深刻。临敌制变,群策未决,嘉辄成之,从征十一年,谋功为最。和孔明如出一辙。如果郭嘉可以多活几年,赤壁之战纵然回天乏力,但是他和诸葛亮之间至少会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智斗游戏!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矣。
呜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第三个谋士,愚意以为非周瑜莫属。周瑜是儒将,儒将的特色是沉着冷静,好谋而不好勇,《三国演义》把周瑜刻画成了小气八拉的政客,最后活活被孔明气死。历史上的周瑜是否英明神武,我们不好说,但至少赤壁之战的第一功臣是他,而不是诸葛亮。根据《三国志》和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我们可以想象周瑜纵然不能比诸葛亮,但也绝非浪得虚名。提到周瑜,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蒋干,蒋干奉命出使东吴,当他发现周瑜非言语可动的时候,他笑了笑,回来了。绝对没有《三国演义》里那盗书的劣迹。
结合正史,周瑜与诸葛亮的智力其实还是在伯仲之间的。只是诸葛亮更为全面,对人性的洞察也更为深刻而已。
第四个谋士,非司马懿不可,仲达是曹操死后最让诸葛亮头痛的敌人。因为他太了解自己了,而且脸皮也厚,为了顾全大局,他可以穿女人的衣服,坦然接受敌人的侮辱。之所以排他在周瑜后面,是因为他没有直接领导过著名的战役,其实论智慧,此人不在周瑜之下,连孔明都承认司马懿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因为他连诸葛亮的饮食起居都非常关心,这是一般谋士要忽略的东西,可见此人心机之深。
第五个谋士,乃贾诩也!文如绝顶聪明,但不是杨修那种恃才放旷的小聪明,而是历练人生洞悉人性的大智慧。文如是三国结局最好的谋士之一,他明哲保身,不广交游,不露锋芒,很少出谋画策。他帮助曹丕顺利登上皇位,自己也因此身价百倍。排个第五,当之无愧。如果是讲做人的技巧,他比孔明还高明。
第六个谋士,愚意以为乃陆逊也,和周瑜一样,此人也是儒将。江东是个出将才的地方,身为临海人,我感到自豪。伯言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彝陵之战上了,他也是直接领导著名战役的风云人物,有周瑜的遗风。故排名在周瑜之后。伯言既是谋士又是将才,这一点足让文如等人惭愧,但以智谋论,还未及文如、奉孝等人的深沉老练。毕竟是书生,人生阅历还是有限。
第七个谋士乃鲁肃也!此人在孔明之前,就为江东的孙权理清了形势,周瑜死后,他挑起了重任。《三国演义》把他刻画成了完全受孔明摆布的窝囊废,那是对鲁肃才华的遮盖与掩饰,一个能让孙权和周瑜如此尊重和赏识的人,智慧之高,能力之强,足以令人仰视。
第八个谋士,非荀文若莫属,此人被称为曹操的首席谋士,智力之高,不在话下。但是此人在关键时期的决策与知人论世的深度方面,不如郭嘉;在审时度势与明哲保身方面,又不如文如高明,他和曹操的关系也很微妙,最后死于非命,令人扼腕叹息。因此排名应在郭、贾之后,列个第八,当无异议!
第九个谋士,乃庞统也,此人博学多才,诸葛亮也特别欣赏他,说他“非百里才,心中所学,胜亮十倍。”但是由于短命,出道也迟,我们看不到他多少精彩的表演,是为遗憾。说他和孔明齐名,不可准信,就像《天龙八部》里,北慕容似乎没多少资格与南乔峰并列,故排名靠后,列个第九,也算不委屈了他。
第十个谋士,非姜维不可。伯约之能,孔明也佩服。在孔明逝世的寂寞岁月里,姜维也几乎以一己之力与中原抗衡,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虽然无功而返,但是他的对手邓艾、钟会等也都是自愧弗如的。排进前十,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想说的是,若论智慧,曹操、孙权与刘备也都是有得一拼。不说曹操的雄才大略,不说孙权的知人善任,光是刘备的知人之深,连诸葛亮也有不如的地方。比如街亭之役的马谡,刘备就看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却硬是被他忽悠了一把。刘备的敏锐,可见一斑。但是考虑到他们的特殊身份,与自己手下人排在一起,那是对他们的轻视啊!他们若泉下有知,也会死不瞑目,那又何苦来?一笑。
关于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观读书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苏轼东坡绝爱其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小晏指晏几道)
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少游的词,初读觉得清淡,细按方知情伤。记得小时候老师教唱秦观的《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真是句句愁,字字泪。窗前月下,一往而深。
少游的感伤至少有一半是与生俱来的,另一半是后天铸成的。我爱秦观,在忧伤的人生旅途里,得一知己,复有何憾?
三国武将武力考
《隋唐演义》有为其中一十八条好汉排名之说。又有《水浒全传》,一百单八条好汉,各就各位,井然有序。可是影响犹在前者之上的三国却没有相应的武将排名,这是让有尚武精神的年青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当然,按照民间的说法,是有排名的,毛宗岗父子的说法与民间流传的相类。大意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张六马超,七许八黄九夏侯等”,明眼人一看就知那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演义而来的,既然是演义而来的,那是否符合罗贯中的意见和看法呢?也不尽然,因为老罗写〈三国演义〉也是参考了《魏略》、《华阳国志》、《九州春秋》、《三国志》等历史典籍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所以对武将的武力也是做过一番考虑与比对的,但由于“尊刘贬曹”思想的频频作祟,使得刘备手下的武将各个光彩照人,而曹操手下的武将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极尽夸张搞笑之能事,什么“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过关斩将”、“智激周瑜”、“温酒斩华雄”等,都是作者一厢情愿的迷梦,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有了解史实的必要,实际情况呢?草船借箭是有的,但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曹操还因此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华雄也的确做了刀下之鬼,但挥刀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华雄之死和关羽的英明神武可没有任何关系!其他张冠李戴的事例举不胜举。顺便提一下的,历史上也没有“五虎上将”之说,赵云在刘备集团里面一直不受信任,是个杂号将军。甚至还不如魏延。赵云虽然勇猛,但不能像关羽、张辽那样独当一面,他是合格的保镖,不是优秀的将领。现在喜欢赵云的人还比较多,这些人多半是只读《三国演义》而不懂正史的,套一句《三国演义》里的原话叫“竖子不足与谋!”
言归正传,既然题目是“武力考”,就不说别的了,不论智谋,单讲武力,吕布是第一,毫无异议,有人硬生生地把赵云、张飞这些人排在吕布前面,不光内行的人笑话你,地下的吕布也会抗议,也会死不瞑目!
吕布是第一,当之无愧。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虎牢关一役,力敌刘关张,全身而退,毫发未损。只是此人缺乏信义,空有一身好武艺,历来为人所不喜。
第二条好汉,历来争议最多,吾意以为非典韦莫属,此人有古之恶来之称,史书上明确记载,他的武器双铁戟重达八十斤,挥使加飞。并且击退过吕布一次。当然那是在保护曹操的非常时刻,有拼命的嫌疑,但不能排除的是典韦的武力在曹操集团里面首屈一指。在三国历史上也只有恶来典韦可以以一己之力杀退吕布。关、张、夏侯等皆不如也!只是此人死得太早,否则的话他和许褚合力,刘备和孙权集团就有的苦吃了。
第三条好汉,虎侯许仲康也!此人身长八尺有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如此身板,比典韦还强壮,《三国演义》里,此人前战典韦,后战马超。典韦战许褚之前,先是力斩了几个黄巾叛将,消耗了一定的体力,而许褚之前没消耗什么体力,完全是生力,但是他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仍然占不到任何便宜,可见武力尚在典韦之下。许褚质重少言,典韦之后,许褚一直担任着保护曹操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任,后闻操死,呕血数升而亡。许褚对曹操的忠心,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条好汉,非马超莫属,整个三国,按照民间的说法,就是前表吕布,后表马超,能与吕布相提并论的,武力不会相差多少,应该在伯仲之间,但是他仍然害怕许褚,在与曹操单骑会晤的时候,不敢突前擒之,因畏许褚之勇。《三国演义》还专门为他们两个安排下一场厮杀,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心动魄的情节之一,结果是平手,许褚是略占上风的,因为他把对方的兵器都折断了,这是对马超的一次羞辱,为什么要脱了盔甲来战马超呢?因为胜利在望,才敢孤注一掷啊!如果感觉不能取胜,不可能冒险搏击,至于曹操的“恐褚有失,即鸣金收军”,那正体现了曹操的怜才爱将之心,在没穿衣服的情况下,能不防敌人的冷箭偷袭吗?你总不能把曹操的爱心说成许褚武力不如马超的证据吧,所以综上所述,马超的武力在许褚之下,应排第四。冷兵器时代,要的就是许褚那样雄浑的力量,至于武艺,那是在力量基础之上的一些技巧和手段而已。
第五条好汉,才是关羽,身长九尺,战功卓著,他的身上背负着不少的命案,如颜良,文丑,庞德等。他与马超没有交锋的记录,但从他的书信以及言语之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急切的想与马超较量,可见他非常清楚马超是自己真正的劲敌,诸葛亮在书信里面说马超与张飞并驾齐驱,犹未及美髯公的超逸绝伦。那是对关羽的劝慰之辞,并不是真说马超就不如你关羽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诸葛亮是谨慎之人,他以他的智慧避免了一场腥风血雨的较量。这是对关羽的爱惜,因为关羽不是一勇之夫,他不想让关羽受伤,如果真的动起手来。关羽真有可能会受伤,因为马超和许褚一样是非常典型的匹夫之勇,他们动起手来,是不会讲任何情面的。而关羽对朋友的情谊,常常限制了他刀法的发挥,所以在无父子的战场上厮杀,我认为他不如上述这些一勇之夫。
第六条好汉,当然是张飞了,史书上记载,“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既然是“亚于关羽”,那么应该排在关羽之后,他的辉煌战绩,就不用多说了。《三国演义》上记载的他与马超的那场决斗,很明显他是生力,而且以逸待劳,又是在被激的情况下,气势雄壮。马超远来疲惫,仓促应战,仍然让张飞占不到任何便宜。可见马超的武力在张飞之上。
第七条好汉,常山赵子龙也,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还没到关羽、张飞那种勇冠三军的地步,罗贯中把赵云的武力神话了,与史实不符。而且正如上文所说,赵云在刘备集团一直不受信任,是个杂号将军,地位还不如魏延。把他放在黄忠的前面,已经拔高了他的地位,也算给众多“云”迷一点面子吧。
第八条好汉,委屈黄忠了,如果年轻几十岁,不但可以击败张飞、关羽,就连吕布也能拼他个几百回合,而且轻轻松松就把夏侯渊这种级别的猛将杀了,武力实在高得惊人。
第九条好汉,西凉猛将庞德,连关羽也不放在眼里,武力可想而知。《三国演义》有关于他和关羽决死战的描写,但那是拼命状态下的超常发挥,跟许褚的情况不同,所以武力要在关羽之下,但相差也不会太多。因此排个第九,不算委屈了他。
第十,张辽或者夏侯敦或者甘宁,吾意以为是甘兴霸也!张辽是名将,智勇双全,威镇江东。但不是单挑的高手。我爱张辽,如果排三国名将,张辽应该名列前茅,但这是武力榜。我不看好张文远,夏侯敦是个残疾将军,损了一支眼睛,武力处于下滑的趋势,所以不排他。所以只能选甘宁了,甘宁有“百骑劫魏营”的英勇事迹,在东吴这边是首屈一指的战将。
前十名是排好了,但是我想总结的是,喜欢一个人物不可以任意拔高他的地位,一定得以理服人,否则,就会犯罗贯中这种“虚化人物而近妖妄”的毛病,至少我读到诸葛亮的什么奇门遁甲,以及什么呼风唤雨之类的妖术,浑身都不自在,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正如鲁迅批评的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一笑。
爱的恒等式
小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爱的不等式》的文章,文章的主题是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付出的不对等关系。大意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比子女回馈父母的爱,要多得多。如果放在秤杆上,一定倾向父母这边。
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孩子倾注最多爱与关怀的长辈了。在日本。孩子跌倒了,父母不会主动去扶,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在美国,孩子为父母办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收取适当的报酬。但在中国等于天方夜谭。我举这两个例子,不是说美国人与日本人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爱与关怀,而是说他们对孩子的独立性特别重视,因而在一些不致命的时刻与场合,忍痛割“爱”,坐视不理了。
但我们毕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的人,我们有中国人共同的缺点与优点,而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之一。甚至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养育的责任。
商店里,父母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无动于衷,但是孩子相中的物品,父母却慷慨解囊,一掷千金。餐桌上,父母把鱼身让给孩子,却把鱼头留给自己。这一切,我想每一个有孝心的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孩子也做了父母之后,当年的那一幕幕场景又复演来,真爱永存!但是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我们总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似乎多了一点,甚至有些宠爱的嫌疑了。但是孩子回馈给父母的爱又似乎太少了一点。于是我们都得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爱的不等式”等相关结论。但是我们有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认识考虑过呢?作为孩子,除了优异成绩与良好表现之外,我们拿什么来孝敬父母?眼见父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我们身上有多少钱可以为父母买保健品,延年益寿?
所以有时候,不是儿子对父母爱地不够,体贴地不够,而是缺乏爱的能力,关心的能力。爱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具备。
单方面地从父母或孩子的角度考虑,会很轻易得出“爱的不等式”的结论。但是你综合考虑一下,父母儿子双方的爱其实是恒等的,但前提是幸福的健康的家庭。
爱的本身是自足的,它不要求回报来成全这一自足。就像做好事的本身是快乐的,自足的,不要求被帮助的人的报答。否则只是买卖。对为善的结果有所希冀的人,不但毁了善的本身,也将自寻烦恼。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妨看做一种“善举”,既然是“善举”,就不能要求孩子的回报来满足这种举措。而孩子对父母的爱,也不外乎是。所以我说:有养育之心的父母与有孝顺之心的子女,彼此的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人手心与手背上的肉,唇齿相依,生死与共,为追求平衡,你能忍心因为手背少肉而把手心的肉割些下来给它补上吗?平衡有那么重要吗?断了一只胳膊的维纳斯不是最漂亮的雕像吗?艺术因不完整而完整,人生是这样,爱也是这样。
懂得爱的真谛的父母,不需要孩子给自己多大的回报。他们知道养育,是爱的倾注与移植,不是投资,也不是赌博。他只是付出,付出,付出,哪怕付诸流水,也无怨无悔。同理,懂得爱的真谛的孩子,不奢求父母能给自己捎来多好多大的礼品,他只是努力,努力,努力,即使身无分文,也不忘在心里默默地为父母祈祷。
真爱是恒等的,父母为孩子买的那台液晶电脑,与孩子为父母亲手泡的那盆洗脚水,散发着相同的光彩。在爱的天平上,是等值的,而且是永远的等值!同样让我们觉得温馨与亲切,同样让我们觉得欣然与感动,同样让我们更加珍爱着这个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人类世界。
为韩信的“忍辱负重”进一解
关于韩信,今古之论者众说纷纭,但在一点上大家几乎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就是韩信的“胯下之辱”体现了他智慧上的审时度势与高瞻远瞩以及性格上的忍辱负重与能屈能伸。这两点是一切出身寒微的大英雄必须具备的两种品质。例如刘备。
“忍辱负重”不是怯懦,这一点自然没有异议。易中天为此举出三种情况加以说明。
第一种情况,胆战心惊,魂飞魄散。一见了流氓就双膝发软扑通跪地,典型的软骨症患者,可以归入懦夫行列。但是韩信当时的神色,《史记》上记载着三个字:“孰视之”,意思是两眼注视着对方看,如果是胆怯,不可能“孰视之”,所以韩信不是懦夫。第二种情况,能屈能伸,顾全大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韩信当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种想法可谓高瞻远瞩。但必须忍受一番奇耻大辱,否则很难修成正果,勾践是这样,韩信也是这样。“忍”的结果是什么呢?“一市人皆笑”,大家都在嘲笑这个老是带着把剑的貌似壮士的人原来是那样懦弱而卑怯之人!但是只有韩信自己清楚,他不是懦夫,他是英雄,他有一飞冲天的本领,只是时机尚未成熟。/
第三种情况,以牙还牙,兵刃相见。这是典型的“水浒梁山”的作风,该出手时就出手,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阪夫走卒,给你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直接后果呢,可能是玉石俱焚,两败俱伤,可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也可能是旗开得胜,凯旋而归。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明正典刑,锒铛入狱。杀人固然偿命,而被杀者也是短命,即使漏网之鱼,也是在劫难逃。韩信虽然勇猛,但他的勇猛不是项羽式的匹夫之勇,而是身藏不露的勇猛,蕴藉丰富的勇猛!
“士可杀不可辱”,韩信受此奇耻大辱,仍然心安理得,我行我素,这是何等的惊世骇俗的勇敢、乐观与自信。写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什么问题呢?韩信的“忍辱负重”在当时这种危难情境之下是怎么样全身而退,毫发未损的呢?这一方面,是韩信的英雄性格使他具备了忍受奇耻大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是那几个流氓与韩信并无实质的过节,只是有点看不顺眼,存心戏弄一下他而已,并没有存心杀害他的意思。如果存心杀害韩信,韩信跟本没机会当场表演“胯下之辱”,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谁还有耐心看你在地面上的爬行运动?恨不得,像小说里写的“说时迟,那时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呢。
正因为根本情况是流氓不想杀韩信,韩信才幸免于难。古今所论韩信者,都从韩信的主观角度考虑,而得出韩信的忍辱负重与深谋远虑,而不从韩信的客观条件——流氓的主观条件考虑一下,没有流氓在主观上不想杀韩信这一根本条件的存在,就高调什么“深谋远虑”,高调什么“忍辱负重”,都是假的,空的,遥远的,不切实际的!
不错,大丈夫是该学会隐忍,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今人也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前提都是没有碰到真正的仇家。没有人在面对仇家的袭击还能保持沉默,还能保持冷静和思考。因为不管袭击过来的东西是板斧,是刀枪,是棍棒,还是拳头,都是高度近视或者是根本不长眼睛的!
天涯怀李敖
近读新闻,一个叫吴子尤的少年白血病患者,不治身亡。远在台北的李敖先生向记者透露了自己与子尤的一段忘年之交,虽然来得太迟,去得太早。但彼此的情谊却历久弥新。
远在李敖展开一系列的“神州文化之旅”之前,住在上海一家医院里的子尤就已写信给台北的李敖,两人有过这样一次短暂的神交。李敖被年纪轻轻的吴子尤的才情以及面对顽疾所表现出的豁达开朗的心态深深打动了。决定亲自去探望这个病重的少年吴子尤,并且两人还互换了礼物——两本书。李敖给子尤带去的是自己在《文星》时代出版过的《教育与脸谱》一书,子尤则把自己刚出版不久的处女作《谁的青春有我狂》送给李敖。
李敖回台湾不久,海峡那边即传来了子尤去世的消息。又是一个英年早逝的悲剧,他比梁遇春死的时候还年轻了好几岁!曾在媒体前一再声称“不是返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的李敖在看到这则报道时,思前想后,毕竟为之神伤。
但是李敖是否明白:在我们大陆,英年早逝或者怀才不遇的主儿还有很多。那么年轻的生命,那么出众的才华,因为生不逢时又不逢地,都被斩丧或者不成比例地浪费了。在大陆,能够脱颖而出的那一类人都只是属于中上之才,不是天才。庸才碌碌无为,世之常态,但是天才的埋没与凋谢,却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多少哀悼的悲歌,至今未绝。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聪明绝顶,过早地凋谢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散文天赋的才子梁遇春也过早地凋谢了,写《出身论》的遇罗克,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柔石、萧红、萧军等,太多了,不胜枚举。他们的天才都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呢?可以说一无所有。像李敖这样既能特立独行又能功成名就又不英年早逝的天才实在太少。在台湾还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大陆就更不用说了,能做到后面两点,既有名气又得善终就不错了,我们还能怎么了?
杨澜说你是中国文化的异数。但是一般的异数都不得善终,像徐文长,自己把自己逼疯了,像李卓吾,被当权派逼得无路可走,像鲁迅也被环境折磨地死去活来,鲜有笑容。只有你李敖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披荆斩棘,一路还神气活现得笑傲五十年。讲受的罪,你不比任何人少,讲被查禁的书,没人比得过你,讲个人的勤奋与努力,你也不输给任何人。你有“二进宫”的残酷历史,你有被女人抛弃与污蔑的心灵创痛,你有被亲朋好友出卖的悲惨际遇,你更有被敌人围剿、陷害、刑求逼供的屈辱事实。但是你没有像柏杨他们那样,出狱后不约而同地被当权派软化了,妥协了。又开始与他们眉来眼去了。于是你李敖又开始对柏杨的忘恩负义大动肝火了,你不但骂柏杨是小人,还连带挖苦他的妻子张香华女士“满脸横肉,扑面而来”。而柏杨大概了解你,不作只言片语的回应。这好象是大部分被你批评过的人物对你的一致反应,就是“三缄其口,默不做声”,因为一旦做声,一旦狡辩,一定换来你更严厉的口诛笔伐。知趣的他们选择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环境不允许他们自由言论,也不允许他们自由反击,而他们思想观念上的保守与传统也使他们丧失了为自我辩护的道德勇气。
李敖,我怀念你的过去,你的过去是一部最好的历史传记,里面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无疑都打上了“李敖风格”的深刻印记。你的杂文,你的诗歌,你的情书,你的札记,也只有你这样彻底而自由的文化人才能源源不断地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欲望巨细不遗地传达出来,汩汩地涌向笔尖,在白纸黑字之间尽情地洋溢开来。
台湾的何立煌说你是“天字一号文字煽动家”,因为你的文章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在语法上,善用反讽、夸张、反复、排比等表现手法,文字水平,高人一等。这与你渊博的学识密不可分。西方的传媒捧你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理由无非是你与当权者之间不屈不饶的斗争史和快意恩仇的江湖史.多少年来,你一直以狂狷的姿态,在唯唯诺诺的芸芸众生里头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你骄傲,你是一头猛虎,你是一只苍鹰,,你尽情驰骋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里,你以文化功底为基础,以详尽核实的资料为锐器,向你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做了最强烈的抨击,你骂倒了那么多权威,你揭露了那么多名流的虚伪本质.而你自己在骂人的过程里也是伤痕累累,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人生代价.但是你总习惯以智者和强者的姿态出现在大小媒体之前,你是强者,你不需要眼泪,但作为读者的我们都很想知道流着眼泪的李敖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弱者的眼泪,没有什么价值,弱者缺乏为大目标奋斗而死的精神,他们的眼泪值得体恤与怜悯,但是眼泪流多了,会让人觉得鄙夷。但是强者的眼泪却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因为稀有,所以珍贵。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两位读者造访他,其中一个读者深情地演奏了一个关于自己身世的原创曲目,托翁听后非常感动,流下了几滴晶莹的眼泪。这些眼泪,既是对读者的同情,也是对读者的肯定,值得品味。一个智者或者强者,如果还有眼泪,证明他们内心深处还有温柔细腻,不为人察觉的另一面。比如鲁迅,他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对萧军、萧红的关心处处体现了他温柔细腻的另一面。没有这一面,鲁迅是不完整的。而天纵之才的李敖,也有温柔细腻的一面,是环境让他走向强者之路。其实他出道之前,也是一个温柔而多情的浪荡才子,他给小情人罗君若的写的情书,每一封都很长,情意绵绵,让人难以拒绝,他写的情诗也充满哲理与智慧,让人过目不忘,尤其是在回忆录里对张敏英的初恋回忆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是李敖最优美的情爱文字,读李敖的《红玫瑰》,我甚至还读出了他忧伤的另一面。正如李敖自己所说,我是一块钻石,有很多面,你们看不到我的每一面。余光中也欣赏李敖文风的明快与犀利,认为他“笔锋常带情感而咄咄逼人。”正因为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厚的学问做底子,李敖的骂人才不像王朔那样尖刻生硬,缺乏文学含金量。而是理中带情,情中含理,令人难忘。就像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的:“李敖的骂人其实是很有几分理趣在的。”与泼妇骂街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李敖的老朋友,出版家兼历史学家的汪荣祖,在介绍《李敖全集》的出版情况时,把李敖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典的文化的李敖,第二个阶段是政治的李敖。未来的李敖则未兑现。但是李敖已过古稀之年,他的第三个阶段的形象也已浮出水面。那就是电视的新闻的李敖,李敖已经彻底地从书斋里走出来,走上屏幕,为自己开辟了一个自由言论的平台,如凤凰台的《李敖有话说》,真相新闻网的《李敖笑敖江湖》以及《李敖颠倒众生》、《李敖大哥大》、《李敖脱口秀》等节目,均风靡一时,吸引万千读者每天看他在电视节目里面横批政治、文化与历史。
但作为读者,我还是喜欢第一个阶段的李敖。那时的李敖一袭黑袍,迎风招展,不避耳目,不分冬夏,不论美女笑于前,恶狗吠于后,我行我素。用身体力行以及文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的风范。那时的李敖为世俗所不容,远没有今天衣锦还乡那么舒心惬意,那么威风八面,他那时很穷,必要的时候要把裤子送进当铺。他那时候的落魄,他后来自述身世的时候也讲到,幸亏胡适送了一千块钱给他,帮助他渡过难关。他对胡适的崇拜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李敖回忆录》里,他对胡适也是赞美多于批评,胡适是李敖少年时期精神上最大的导师啊!李敖曾说:“在台湾,有蛟龙气质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胡适,另一个是殷海光。”
但胡适与殷海光俱往矣,唯有李敖独守台湾一隅,孤军奋战,李敖欣赏胡适,把胡适比做“好唱反调的乌鸦。”“永不止息地追求真理的国中第一人。”但是李敖的表现更为激进,他的一生充满战斗又充满传奇,处处彰显着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风采。
李敖的性格是风流的,但不下流;李敖的思想是激越的,但不极端,李敖的为人处世是狂狷的,但不霸道。
我怀李敖,如同李敖怀念胡适,为了我曾深受过你的影响。我怀李敖,也是怀念这个时代失落已久的一种人文精神。一种特立独行,“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文精神,一种追求真理,永不妥协的人文精神,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文精神,一种“安肯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傲决绝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一旦丢失的话,整个中国文化只是一滩波澜不惊的死水、烂泥塘而已!
李敖的另一位好朋友,孟绝子在李敖四十九岁生日那天,发表专文表示祝贺。题目是“祝李敖再活五十年!”
如今地球一阵乱转,李敖已经活过了古稀之年,去日无多。就像李敖自己所说的,母亲去世后的感觉是自己与阎王爷的距离又凭空拉近了一层。岁月不饶人,即使李敖这样名震海内外的天才作家也难免夭折,难免凋谢。生命无常,李敖你说你怕冷,那么就为了你的读者,为了你的才华,请你外出时,一定要多加点衣服啊!
总之,人生百年,缘归一梦;猿鹤虫沙,例皆尘土;但在百年古迹之后,千古尘封之时,总希望有一些人和事留为雪泥爪印,这些雪泥与爪印,我不知道我能够留下多少,但即使不多,我想也应该有你李敖的一份。
真要谢谢你,李敖,谢谢你在我寒窗苦读的日子里陪伴我度过的一个个难忘的不眠之夜,谢谢你在我人生压抑苦闷的岁月里,给我勇气、信心与力量,与我共渡难关。
如今,你已行年七十,垂垂老去。但你的形象却时时浮现于我眼帘。中国何幸,而有李敖;中国何辜,李敖太少!然而正像你在文章里所说的:“老兵永远不死,他只是凋谢!”你在年轻时候写过的那首《我将归来开放》的预言诗,我依然记忆犹新。
因为我从来是那样,
所以你觉得我永远是那样。
可是这一回你错了,
我改变地令你难以想象。
坏的终能变得好,
弱的终能变得壮。
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
竟能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
像一朵入夜的荷花,
像一只归巢的宿鸟,
或像一个隐居的老哲人。
我消逝了我所有的锋芒与光亮。
漆黑的隧道终被凿穿,
千仞的高岗必被爬上,
当百花凋谢的日子,
我将归来开放!
是的,你将“归来开放”,你这次千里迢迢得从台湾到大陆,就是你所预言的“归来开放”的重要一章。
李敖,你是这个时代唯一值得大书一笔的风云人物。任何赞美对你来说,都是多余的,做作的。但是我仍不厌其烦地写了这篇文字,既是对我读书时代的一次总结,又是对你人生传奇的一次回顾,同时也让更多的读者认识李敖,理解李敖,为李敖思想的薪火相传、广被流传做点穿针引线的切片工作,这一意义,也就非比寻常了。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申一下读书的意义。在重申读书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古今中外人士对读书的看法及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前提是石头是真的,是货真价实的,不掺水分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前提是什么是精华,或者说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符合精华的标准?恐怕众说纷纭,难以盖棺,也无法定论。因为由于读书目的不同而导致读书意义的偏差,自古皆然。外国人读书目的多半是为了近神,而去兽性。看看宗教林立的外国文学,想想耶酥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不言而喻。被宗教文化束缚住的外国人的思想,容易走向两极,一极是神,另一极是魔鬼。就像被科举制度束缚住的中国教育,容易走向两极,一极是书呆,另一极是叛徒。但是外国人会注意改革,尊重选择与个性,会吸收新鲜的血液与养分,虽然也不允许异端学说的广被流传,但会在方法与技巧上予以改进。观照与比对我们老大的闭锁国家,光在教育一项,就输给外国几百年乃至几千年,而教育是一个民族自强自新自立的根本,现在所谓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壮大,只是一种表面繁荣的迹象,不出五十年,就会出现花果凋零的现象。所以我常常规劝目前仍然贫困的中国同胞,不要悲观,要老老实实地把教科书扔掉,去图书馆里读点硬书,把准时代的脉搏,以便咸鱼翻身。不要只羡慕人家有车有房有小蜜,他们只跟着畸形发展的中国经济瞎走,他们的风光不会太久。中国其实是一个轻教育而重管理与实利的自私的狭隘的可悲的国度,在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统治者的管理,走上顺民之路。至于你个人的学问、修养、体格、兴趣等都其余次也,甚至抛诸脑后,不复过问。因为这些独特的个性一旦死灰复燃,一旦借尸还魂的话,统治者便不好管理了。因为每一个专制统治者都害怕每一个能思考的头脑,为了阻止你思考,阻止你言说,阻止你影响别人与社会,我先把你送上断头台,但是送上断头台这种事太张扬了,容易博得路人,尤其是那些小姑娘的同情、清泪与尖声惊叫,这可不太好。为统治者安全计,还是秘密枪决比较好,人鬼不知,阎王爷也要询问来访者的姓名,多保密,多安全啊!
读书越多越反动吗?那也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一种文人叫御用文人,那是一种读过书受过考试训练的“狗”,跟那些不读书乱咬人的狗——爪牙与打手有区别,这些狗有点文采,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拍马屁,还恨不得咬上一口。花言巧语是技巧,争名逐利才是目的,用心险恶,只要时机成熟,可以咬向主人。所以聪明的主人不应对马屁精太好,这样一方面达到马屁能愉悦身心的效果,一方面又能避免马屁带来的迷惑与伤害。对保持身心健康,维护大好河山都有好处,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是捕风捉影,指桑骂槐,含血喷人,罗织人罪,以达到排除、陷害异己的目的。可见读书与反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高明的马屁精都是有墨水的,如和绅,如秦桧。不读书的人做不了高明的马屁精,连低年级的马屁学校也才登堂入室呢,今天的马屁精都属于后者。还有待学习,有待提高啊!
读书的目的在中国,实在没有什么高尚的成分。都是功利的、入世的、乡愿的、随俗的。现在高等教育连基础学科都要取消了,而以市场化程度高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学科一统大学教程,外国人看了这些报道,想笑,但是他们的笑是含着鄙视与敌意的,曹极看了这些报道,也想笑,但是我的笑有点像果戈里的句子,曹极的笑都是满含着泪水的。
不健康的读书目的,势必导致不健康的读书意义的形成与确立。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一直在为功名利禄而读书,什么为“报效祖国”而读书,什么为“光耀门楣”而读书,这些目的,都是在为名利而读书这一大方向大目标前提下派生出来的目的,没有功名利禄,怎么光耀门楣?没有功名利禄,怎么报效祖国?难道拿赤裸裸的自己去报效祖国吗?
正因为读书的动机不纯,正因为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切身的利益,正因为读书能满足我们某些方面的欲望,所以我们才读书,如果劳动局宣布读书有罪,将来找不到任何工作,谁愿意读书?现在大部分学生活着就是为拿文凭,文凭到手,工作落实,谁还管自身的修养够不够,如果工作找不到,他们就觉得读书没意义。以至“读书无用论”这种荒谬绝伦的理论在中国都还站得住脚,还有人喝彩,还有人支持。读书是为了提高具体技能的吗?读书是为了赚大钱的吗?如果是,你当初就不应该进学校读书,应该早一点去下海经商。不是吗?
对于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为明辨是非而读书,我们为陶冶情操而读书,我们为坚守正义而读书,我们为培养高迈的品质与自由的精神而读书!利欲熏心的中国人,睁开你们的势利眼看看:外国人都改骑脚踏车了,你还在为拥有轿车而忙碌?外国人都搬到乡村去住了,你还在为城里的住所自鸣得意?
醒醒吧,沉睡着的中国人!不要老是鼠目寸光地计较眼前的得失,总得睁开眼去看看远处的景色。不理解读书的意义而妄下结论的反文化反人类文明的变种中国人,不要自以为理性,自认为现实,自认为聪明,小心理性、现实、聪明地捞过了界,被社会暗潮卷去,陷入金钱、权利交织而成的陷阱不可自拔!
读书无用,我看一本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落到你们这些浑身散发着铜臭味的人的手里,才叫无用。宝贝放错了地方等于废物。
做一个心机单纯的读书人,一杯茶,一本书,一颗安静的心,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写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封信
版社的朋友:
作为读者,我不喜欢你们出版的书,但是我同情你们的境遇。图书市场并不景气,国家政策所允许的出版自由,也实在很有限。在这种困难的境况下,你们坚持出那么多的书,而不惹祸上身,我很欣慰。
但是你们是否就因此而满足自己的成绩呢?我认为不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听听:朱榕基上台时,面对政治腐败,说过几句强硬的话。就有人认为了不起,我觉得没什么,为什么?人家是堂堂的一国总理,并且新官上任三把火,说几句激烈的话又算得了什么。李尚平,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敢与官斗;左拉以一介书生,挺身为弗雷福斯痛书《我控诉》,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量,才真叫人佩服。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有十分力量的人,他只做了三、四分力量的事,能叫称职吗?一个只有三、四分力量的人,但是他却做了力量之外的七、八分事情,能因他没做完十分的事情而说他失职吗?用这种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一下当今的官员、名人,你会发现,们绝大多数都是不合格的、不称职的!
言归正传,以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天的实力——国家正的出版社,拥有雄厚的资本,良好的发行网,和一流的编辑队伍。你们作的只是差强人意,但不尽如人意。你们仍有不少被人诟病的地方:一、你们为什么只注重名人效应而漠视青少年作者的成长?你们出版的书还是以已故或老掉牙的作家为主,鲁迅呀、张中行呀、季羡林呀。我不否认他们在当时作出的贡献,但是已经不适应新世纪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了!二,你们仍然在媚俗地跟着潮流走,人云亦云,缺乏知识分子应有的气度、风骨、善恶标准和评价尺度。比如近期很流行的易中天品评三国,迷惑一般小读者是可以的,但在我们这些有水准的读者眼里,实在乏善可陈。关于易中天品三国部分,我会在接下来的一些文章里予以批评,这里不便赘述。第三、你们还缺少一些东风型的作家,来提升你们的视野,开阔你们的胸襟,套句古书上常见的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里可以推荐几位作家给你们:王开岭,有锐思,有勇气,值得推荐。余杰,有血性,有见解,也值得推荐。曹极,曹极的文字已经有难以逾越的老道与犀利,《一只口哨》操作不当,至今未给他带来声誉。这次卷土重来,决定破釜沉舟,不达目的不罢休,新编好的书稿杂文集《蔡元培死不瞑目》一定要作到一鸣惊人,否则宁愿保存在文档里按兵不动。
曹极就是我,我毛遂自荐地写了这封信给你们,是希望你们重视一下我们这些年轻的才子。八十后作者,并不像媒体捧出来的张悦然、郭敬明那样子没深度,没力度,没思想,没幽默。最好的八十后作家还在你们宿舍楼孤军奋战呢。
世界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访问中国时的一次晚宴上,他听到了一个年轻人的音乐。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声音像自己,于是单独去看他。老帕很赏识他,决定资助他出国演出,最后这个年轻人出国巡演成功,荣归故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年轻人有了天才,不够,你还得叫。不叫你就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我决定大声地叫一次:你们上海文艺出版社是否独具慧眼肯与我曹极合作呢?
等待是漫长的,艰辛的。但只要等待的结果令人满意。那么就得可偿失,值回票价了。
无论如何。我为自己的才华自荐过,呐喊过,我就无愧于自己的才华。
为杀人犯王顺子喊话!
洛阳市新安县西乡后沟村,村霸色狼李洪贵罪恶累累,有据可查:打死6人,诱奸、强奸幼女、少女和成年妇女98名,打残人12名。在上千户人家的村子里,由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凡是有点姿色的,几乎都被他奸污过。貌美如花的年轻媳妇郭秀秀,当然也难以逃脱,李洪贵奸污她之后还向她提出要求:我什么时候来,你什么时候得好好伺候我。郭秀秀说:“我要告你!”李洪贵大笑一声,说:“法律是网,是网就有洞,是洞就能钻。我钻就没事,你钻就脱皮!”(2001年第7期《民主与法制》下同)
李洪贵是怎样钻法律的洞,而为什么还会“没事”呢?他霸占郭秀秀就是最好的说明。郭秀秀在村镇边开个饭店,李洪贵怀着色欲做常客,有一天竟动手捏郭秀秀脸蛋,被对方指着鼻子骂了半天。李洪贵未达到目的,就到上头走了一趟,乡里就派人查封小饭店,罚款8000元,理由是“占道经营”。郭秀秀多次到乡里和县里告,都告不赢,乡里隔三岔五登门催款:“罚款合理,必须交!”郭秀秀的丈夫王顺子是个憨厚老实而又怯懦的人,明知斗不过人家,只好含泪别妻,外出打工。李洪贵趁虚而入,郭秀秀只要把他往外赶,乡里就来催收“罚款”,不往外赶时,乡里就不来人催款。郭秀秀哭着问李洪贵:“你到底想干啥?”李洪贵说让郭秀秀陪他喝一顿酒就行。郭秀秀没法,只好打酒买菜,哭着喝着。不知李洪贵使了什么,郭秀秀竟不知不觉醉得不省人事,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和李洪贵光着身子睡在一张床上。她大骂,李洪贵却笑着说:“你再大声些,喝酒的事人都知道了,这事也得让人知道!”说着,还光着身子跑到门外大叫:“我和郭秀秀睡觉了!”郭秀秀只好哭求:“行行好,放了我吧……”李洪贵还说:“你敢告我?我就说你为了免去那8000元罚款来勾引我的!”就这样,郭秀秀被李洪贵霸占了两年。王顺子曾向李洪贵哭求道:“李爷,你就此罢手吧……”李洪贵把王顺子拖到门外当众打得口鼻流血,还说:“我想弄谁就弄谁,他王顺子还敢来求我?找死!”当晚,又当着王顺子的面把他妻子郭秀秀的衣服扒光,发泄兽欲。王顺子曾带着妻子逃到洛阳打工,李洪贵和乡官们又赶到洛阳,以“逃债”为由,搜去4000元,并将夫妻二人绳捆索绑带回来,李洪贵以“逃债”罪把王顺子关押在乡里,怕郭秀秀再“逃跑”而亲自日夜“陪”。
关押王顺子应该,因为他“逃债”;奸郭秀秀不违法,因为是同奸。——这就是法律为李洪贵敞开的洞,李洪贵只要钻这个洞,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欺男霸女。
法律没有为包括幼女、少妇在内的100多良家女子敞开讨还公道、雪恨洗耻的大门吗?没有。村民们不是没有往上告过,上告者少说也有50多人,但从乡里告到省里,都没用。
法律之洞为什么对邪恶者敞开?法律的大门为什么对善良者紧闭?很清楚:因为高于法律的权力在抑善扬恶——李洪贵的儿子当官从乡里当到县里,乡里的大官小官都是他们的亲戚。
法律大门的紧闭,使憨厚老实而又懦弱的王顺子成了妻子期望中的男子汉:2000年的最后一天,向奸污过自己的妻子而睡熟在妻子身边的李洪贵,举起复仇的菜刀,狠狠地砍了几十下。
这一下,法律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但是,却不是让善良的众多受害者扬眉吐气,而将是王顺子的死刑!
尽管村上几千名群众联名上书,按着几千个血印要求法律免王顺子一死,但怕办不到。所以,我们不明白:该杀的人,到底是让法律为邪恶敞开洞、为善良者关紧门的人,还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
王顺子走投无路,铤而走险,杀死仇人,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其行为当与正当防卫等量齐观,王顺子有什么错?为民除害,哪怕采取暴力的手段,又有什么错?特别在中国这个司法制度极度不完善的国度里,我认为弱者采取任何抗议强者的手段,甚至杀人放火,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都是为共产党的伟大前途着想,不是吗?
王顺子是英雄,虽然这个称呼是被漫天的邪恶逼出来的。社会不能伸张正义,我不得不自作主张,如果我王顺子的菜刀不砍向禽兽,那么禽兽醒来的时候,同样会把魔爪伸向我。等所谓的狗屁法律与正义来临的时候,我王顺子不是早被那禽兽大卸十八块了吗?为防患于未然,为了更多的女性免于恐惧的自由,为了共产党的事业长期稳定发展下去。王顺子豁出去了!生不逢时,又不逢地,这个本来老实憨厚的农民,却沦落到杀人犯的悲惨境地。
但是我不因王顺子的被判死刑而感到悲哀,自古为正义而死的人还少吗?
我只为王顺子的“英雄行径”而感到骄傲。
中国,你想让爱你的好人活得痛快,你就得让害你的坏人活不下去!否则,当你把好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养的那些坏人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我警告!
天才的忧伤
是天才,总带点忧伤
鲁迅是忧伤的。“忘了我,继续生活”这是看透生命的透脱。深味了人间苦楚,才感觉到人类生存意志的虚无,看出人的原始状态原来是那样一副可怜相,忧伤就应运而生了。庸才不会忧伤,他们至死都不会明白:原来心灵是可以用来感受世界的。
天才的忧伤是冷静的,透脱的,又是深远的,沉重的。它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嚎啕大哭,也不同于骚人墨客的伤春悲秋。
天才的忧伤是一种生命状态。其表现为“感世伤时”,“望月怀远”,“悲天悯人”,“空谷足音”,“托物言志”,“笔走龙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达夫的颓废,遇春的忧郁,布罗茨基的孤独。每一个天才的骨子里都有忧伤的基调。这个调子是灰色的,阴暗的,无可遣怀又无法叙说的。它隐藏在天才那深层次的寂寞里。是天才就注定了一悲子与孤独为伍。然而没有忧伤的一面,天才也是不完整的。
尼采是狂人,但是他有他的忧伤。不被人理解就是那无可述说的忧伤。读李敖的《红玫瑰》,也让我读到这个当代狂人的忧伤的另一面。
天才的天才,知音太少。伯牙的音乐只为一个项子期而演奏。卡夫卡的小说只为生命几个好友所传诵。天才的忧伤,知音更少,恐怕只有天才自己懂。所以天才总向往大自然的理解与认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想来不外乎是。
天才的本质是自由的,受尘世的浸染最少,心灵就最丰富。又由于是“局外人”,最能恰如其分,一针见血地指出俗世的种种荒谬与愚昧。因而更加疏远了这个喧嚣的世界。因此,没有一个天才是不热爱大自然的。只有大自然可以使天才的灵魂得以安顿,只有大自然得以抚平天才的忧伤。鲁迅说自己是一匹受伤的狼,独自在旷野舔自己的伤口。然而身上的伤口可以包扎,心灵的创伤何以抚平?鲁迅的忧伤,许广平可以吗?郁达夫的忧伤,王映霞可以吗?朱生豪的忧伤,宋清如可以吗?梁实秋的忧伤,程季淑可以吗?徐志摩的忧伤,陆小蔓可以吗?王小波的忧伤,李银河可以吗?天才的忧伤在水上,在树上,在窗台前,在夕阳下,也在情人温柔的怀抱里。
从世俗的眼光看,这种孤独而忧伤的天才是花心的,不负责任的。拜伦尽情地享受女色,但不为女色所累。我们谴责他的不负责任与逢场作戏。但是又有几个女人读得懂拜伦式的天才诗句呢?不理解男人的天才,就急着抱怨天才的男人。我认为是最愚蠢的那种女人。
中国酱缸文化炮制出来的中国男人,大家是那样的相似,相似地没有奇思,没有个性,只有歌功颂德,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那少数的天才而忧伤的男人。他们深感责任重大,深知在继往开来的重任上,自己担当着相当一部分的责任。“舍我其谁”的抱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挽狂澜于既倒,为往圣而继绝学。他们离径叛道,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敢怒而又敢言。但是当他们横眉冷对,冷嘲热讽累了的时候,也会看看山,看看水,看看蜻蜓,看看蝌蚪,看看女人的文章。最大限度地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公不出山,奈苍生何?”姜子牙一出山,遂使武王一统;诸葛亮一出山,遂使天下三分。
有才而不外露,他日风云际会,我非池中物。这是天才的乐观。“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是天才的孤傲决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天才的敏感与忧伤。而庸才那颗麻痹、干涸的心灵,就像那单调的,枯燥地,一个劲地流向杂草丛生的对岸的小河流。没有惊心动魄,没有黯然神伤,激不起任何波澜,也没有任何希望。恰像闻一多笔下的那一滩死水。对庸才,天才没有憎恨,没有鄙夷,惟有怜悯与同情,或者连同情也是一种情感的浪费。我们不妨以加谬笔下“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才觉真实一点,舒心一点。而作为天才的那一个个“政府公敌”们,也能苟活一点。庸才的生老病死,对陌生人来说,无足轻重。而天才不同,托翁的出走,多次俄罗斯的学子从此流浪;鲁迅逝世,多少中国青年的梦想从此黯淡。
只是能被世俗肯定的天才太少,能被完全肯定的,则几近于零。天才总有另人匪夷所思的一面。使人爱又不是,恨又不妥。而天才微笑着,他把他的忧伤尘封在那里。
玫瑰女孩
一
唯美派代表诗人王尔德是最有奇思异想的风云人物。
有一次,他经过花店,看到店里的玫瑰花快凋谢了。他跑过去对店主说:麻烦你把这些花收起来吧,别委屈了它们。
别没屈了玫瑰,别没屈了你生命里那些个美好的东西。
每次看着窗外阳台上的红玫瑰,我就想起英国的“花痴”王尔德以及关于他的这则小故事。翻译界评价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令今译者望洋兴叹。文如其人,生活中的他,也一以贯之地追求唯美,追求永恒。读他的《理想丈夫》很容易联想起五四时期中国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志摩一生追求真、善、美。难以想象,在被鲁迅形容为“非人”的国度里,竟然还生活着这么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深味了人间苦楚,却“出淤泥而不染”。来也轻轻,去也轻轻;不带走忧伤的云朵,只记取美好的回忆,时时感动自己。
一个能时时感动自己的人,他一定有一颗艺术的心。只要艺术之心不死,艺术之玫瑰就永不凋零。
二
窗前的玫瑰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思绪。她把我从现实里推进去,我的思绪搭上了时光隧道,伴随着阵阵的心悸,回到了流年往事。
那是个烟雾缭绕的早晨。公园的花饱经了露水的滋润,有含苞欲放的,有轻柔地打着卷儿的,有半遮半露呈娇羞之态的,一如白乐天诗歌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天涯歌女。蓓蕾在晨风的吹拂里,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成熟与窈窕。不一而足,驻足凝望,不禁心旷神怡。
迈着轻盈的步伐,我推开了一间花店的门窗。店主,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生怯地问;“先生,你买花吗?”
我点了点头,问:“是的,有玫瑰花吗?”
小女孩搭讪着从里面捧出十几束鲜艳的玫瑰花。五光十色,煞是好看。她一边熟练的整理着玫瑰,一边问我:“先生,你要几朵?”
我犹豫了片刻,说:“三朵。”
小女孩睁大了惊讶的眼睛说:“送一朵玫瑰给女友表示一心一意,情有独钟。送两朵玫瑰表示两情相悦,相濡以沫,送四朵玫瑰表示四世同堂,四海扬名。那么送三朵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刻,轮到我迟疑了。我看着小姑娘天真无邪,充满救世精神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对她说:“我买花不是送人,而是送自己。一束放在阳台,一束放在客厅,一束放在走廊。这样我进进出出都能感受到玫瑰的魅力。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我的心自然也能开出许多玫瑰来,微笑着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小女孩看着我的脸,沉默了片刻,道:“别人买花都为了送人,只有你送自己,真没屈了玫瑰。”
我笑了笑,没再解释什么,轻轻地推开了门,外面正飘着蒙蒙的细雨。步入车水马龙,。我感觉到一双天真而美丽的眸子一直目送着我。一股暖流袭上我心田,我加快了步伐,消失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
打开门,按原先的花,让三束玫瑰各就各位,整个房间顿时氤氲着一股久违的气息。这种气息充满了温馨与甜蜜,弥漫在房间的每一处角落,让我心里头好爱这个家。
三
阳台上的玫瑰不知新陈代谢过几次,街头花店的女主角也不知迎新送旧过几回。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玫瑰的挚爱、对生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玫瑰终有凋敝之时,我心里的玫瑰却四季常开。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多少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永存不灭的是,我对玫瑰的执着与依恋。
我相信,生命中有许多被没屈的玫瑰。这些玫瑰,唾手可得,却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视了。
忽视掉一朵朵小小的玫瑰,就等于漠视了生命中一个个小小的幸福。因为你生命里的点滴幸福,可能就是那一朵朵俯拾即是的“玫瑰”。
后来,我再去那条街的时候,发现佳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徒增几分惆怅与失落,独自怏怏不已。
如今,路过这条街时,总难免驻足凝望。我的心情一如《雨巷》里的诗人,何时能碰到我生命中那戴着丁香花结着愁怨的女孩。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化依旧笑春风。
每次不厌其烦地等,期望而来,失望而返。落差大了,难免心酸。
卖玫瑰的女孩,你在哪里?你可曾知道我并未没屈了你的玫瑰?
简评余杰
不喜欢余杰,总觉得他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余秋雨其人其文,我是不屑的。我在《余秋雨,你为何老不忏悔?》一文中严厉批评过他。这里暂时放他一马,以示雅量。余杰一再逼问余秋雨,实在有炒作之嫌。不足深论。
中国容不得异端的批评。这是中国的耻辱,恰是异端的骄傲。
余杰是异端吗?相对于浑浑噩噩,趋学阿世的绝大多数文人来说,余杰是个罕见的才子。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视之如芒刺在背,非连根拔掉而后快。
前几年,在一个阴云密布的下午,伏几读书。读的正是余杰的处女作《火与冰》。吸引我的倒不是书名,而是那段贻笑大方的广告词:“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中国的王小波之二。”我看了,忍俊不禁。李敖与王小波,不同风格的两类作家,一个狂敖,一个含蓄。余杰是夹在两个人之间的。论狂敖,不敌李敖;论含蓄,不及王小波。两者兼而有之吧,也觉牵强附会。
余杰的文章才华横溢,这是肯定的。但语言不够凝练,不够精简。同样表达一种思想,鲁迅只需三十个字,李敖要三百字,余杰需要三千字。什么是文字功夫?不言自明,无须点破。
余杰最可贵的是:怀疑的精神,边缘的姿态和那股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就思想深度而言,很难说比鲁迅、胡适有多少实质性的超越。但是在文人普遍爬虫化的今天,这种后来居上,舍我其谁的气概,让吟风弄月、歌功颂德惯了的中国作家相形见拙。余杰至今仍被人称道的仍旧是这个地方。而不是什么“北大怪才”,“思想斗士”之类的过誉。
前一阵子,余杰又多一顶“镖客”的帽子。但有些资料是人类共享的,不存在抄袭之说。余杰的弱点根本不在这些地方。余杰读书虽广,但多半是捕风捉影而已。寻章摘句,在诸葛亮看来只是“雕虫小技”,何足挂齿呢?而且余杰的读书,生吞活剥的成分比较多。这不能怪他,应怪世风浮躁,人生局促。余杰引用学者哈维尔的话,其中两句是错误的,两句与原文有出入。在治学态度的严谨方面,亟待提高。好在余杰还年轻,夜正长,路也正长。
我不喜欢余杰,更不喜欢批评余杰的人。对深陷重围,孤军奋战的余杰前辈,我曹极要赠给他一句里尔克的话:“挺住就意味着一切。”在得到世俗的肯定前,必须先尝够它的冷暖与炸弹,在宣传真理之前,必须作好入狱的准备。因为这是中国人的地方,不允许某一个个人太突出,太优秀。这些话,我写来自勉,也用来勉人。
余杰,曾经是你的读者。在同学们把韩寒、郭不明、安没宝贝的书奉若神明的时候。我偷偷地读着你的书,也一直把你当作我心灵上的故人。也正因为如此,我绝对不允许别人乱捧你或者乱骂你。如今在报纸上看到你写的《给中国作协的公开信》,我很失望,也很纳闷,在失望中,我彷徨,神伤;在纳闷里,我觉醒,追问:“以前高举鲁迅批判大旗的年轻人哪里去了?”
故人日远,天各一方。余杰余杰,知我心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随感录
当代文坛没有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这是神仙也抹煞不了的事实。
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文人,却怀念诸子百家的时代,这是我的不识时务。那时侯百花竟放,万紫千红;著书立说,大鸣大放。只是好景不长,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对异端分子的戕害史。鲁迅对历史的概括:做稳了奴隶与没有做稳奴隶的时代。汉武帝初期,天下统一不久,接纳儒生董仲叔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根深蒂固。年轻人要出人投地,四书五经是敲门砖,好象是唯一的。自古功名一条路,狭路相逢“奴”者胜。事实证明:考试这玩意,奴才比天才得天独厚地多了。
民以食为天,中国百姓的欲望与要求,再怎么大,也足以供统治阶级颐养天年的。事实证明:中国的百姓,只要给他饭吃,就不会反抗。历史上蓬勃发展的农民起义,哪一次不是在‘三餐不继”的情况下酝酿出来的。当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也好,太平天国运动也罢,哪一个不是被逼无奈之下揭竿而起的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声嘶力竭的呐喊,直到现在仍然在我耳边缭绕。
魔罗在《把敌人变成人》里说得深刻:中国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他们高尚的时候那么高尚,下流的时候竟然这么不讲道理。身为王侯将相,本已富贵已极。高高在上,坐享其成。便也相安无事。可是在酒足饭饱之余,却连百姓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也剥夺了。苛政猛于虎,伴君如伴虎,其实老虎吃人只为了满足食欲,但是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难道只为了满足食欲吗?老虎虽然蛮横、霸道、不讲道理。但不会同类相残,不会贪得无厌,不会赶尽杀绝。统治阶级的心态真禽兽不若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在中国,似乎更进一层,哪里被压迫到无法活下去的地步,哪里才有反抗。有饭吃,有觉睡。亡国不亡国,统治阶级没落不没落,都其余次也。余杰在《火与冰》里说的深刻:“统治阶级总是穷奢极欲,因为他们不知道过了今天是否还能穷奢极欲。奴隶总是像绵羊一样地忍耐,因为他们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
皇帝是悲观的,因为悲观,所以胡搞。奴隶是乐观的,因为乐观,所以忍耐。
奴隶多半是有耐性的人,火冒三丈的人,适合做叛徒,不适做奴隶。比如梁山草寇,除了徒有虚名的宋江,哪个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烈性汉子?
前几年,韩寒搞叛逆,力争出位。媒体争相报道,沸沸扬扬起来,风靡万千少男少女。咕咚一声,石沉大海,杳无音训,令人兴起“于今安在哉”之叹?
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真笨,衣食足而不知荣辱,今人多聪明啊!韩寒龙门既登,自然身价百倍,施施然大作家焉。名利双收,及时撕破脸皮:反叛是装的,目的只有一个:面包和女人。鬼才承认韩寒是有文学天赋的人。有文学天赋的人,还在你宿舍楼笔耕不缀呢。前些时,有关于南人和北人之争,孰优孰劣?顾先生早说了:“南人和北人一样,都是一群空心人而已。”
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偏偏当今的名人都是广告纸包装出来的。什么“叛逆”啊,“忧郁”啊,“梦魇”啊,“文化散文”啊,“文坛黑马”啊,“飞驰啦狗少年”啊,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惟恐文坛不乱,惟恐对面的女生不看过来。
第一流的人才在海外可能爬得出来,但在祖国往往要被牺牲掉。即使爬得出来,也是伤痕累累,“我见犹怜,何况老奴”哉?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很难滋叶,滋叶也很难开花,开花也很难结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轵。无他,水土异而其势然也。此乃土壤之亡我,非橘之罪也!同样的道理,中国留不住第一流的人才,光指责人才缺乏爱国心是不够的。中国,你自己也应反省一下,你为什么留不住第一流才子的心?
在中国,人际关系太复杂,做学问搞研究就缺乏相应的环境。
江郎才尽,仲永早凋,这个责任到底由谁承担?
面对环境的日益恶化,垃圾文人的风起云涌,媚俗文化的泛滥成灾。中国的批评界已不允许缺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