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中小学课堂所实施的爱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爱国教育如此重要,但是,面对新时期存在的新情况,中小学生课堂中的爱国教育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着种种问题,最终导致了爱国教育开展效果不佳的结果。
(一)重感性情感教育、轻理性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过多地呈现出感性情感的教育,而缺乏理性情感的教育,二者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天平上严重失衡。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们大多倾向于向学生播放抗日等战争题材的视频、图片,通过这些刺激性的素材营造国殇的凄惨的课堂氛围,以此刺激学生产生高涨的爱国热情。在感性熏陶之下所刺激出来的爱国情感虽然强烈,但是却存在爱国热情无法持久的问题。事实表明,在这种重感性情感教育的培育模式下,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得到短暂的刺激时十分高涨,但随着外在刺激的结束,这种热情也迅速消退。究其根源,则在于理性的缺失。
(二)教育内容固化、脱离学生日常实际
目前,爱国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千篇一律,缺少创新与深化,自然,这样的爱国教育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爱国主义的学习效果不佳。一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教育的内容应当有所改变。但当前爱国教育的内容,古代及战争时代的案例多于当代的事例,教育内容几近固化,容易导致学生将爱国主义定式化;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日常实际,不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当前中小学的爱国教育出现流于形式、在爱国教育的工作中只浅于口号,而忽视了学生的爱国教育的实践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多数的爱国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理论灌输,爱国教育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未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导致爱国教育被“束之高阁”。
二.中国爱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横向角度—借鉴外国优秀爱国教育,实现“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1.爱国教育应增强仪式感
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说教性意味过于浓烈,关于爱国教育的仪式较少,导致学生民族自豪感的产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契机。因而,在进行爱国教育时,可适当增加相关的仪式,借仪式增强学生的仪式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阿根廷的爱国教育为例。
(1)阿根廷的爱国教育
阿根廷公民从上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从历史课本中的知识到校园举行的各种爱国仪式,无不在强化着个体对国家的民族认同。一些学校甚至在上课前和放学后两次举行神圣的升旗和唱国歌仪式,以强化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爱国教育应密切学生的日常生活
爱国教育一旦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则犹如空中楼阁,与学生日常生活想脱离,自然,学生在对爱国教育的日常行为贯彻中易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因而,爱国教育的指导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走出三尺讲台,以具体的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下以俄罗斯爱国教育为例。
(1)俄罗斯爱国教育
俄罗斯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国教育并不会主动说教,更多的是带领孩子前往胜利园、二战纪念馆等地方,通过这样亲身的经历让孩子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民众们以此种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这样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密切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与爱国素材的零距离接触,更易产生爱国情感,提升爱国觉悟,产生积极的爱国行为。
(二)纵向角度—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与史共鸣
1.爱国教育应做到与史共鸣
史之重要,百科之首,百书之要。爱史即是爱国。若一个国家的爱国教育没有融入对本国历史的学习,那爱国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学生在历史中看待国家、民族发展的兴衰,感悟国家历史上的荣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易对国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南京大屠杀为例,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对这段历史的处理过程中,爱国教育的效果彰显,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熟知、不断温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感受历史厚重感,不断产生爱国情感的过程。
2. 爱国教育应与发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
在举国上下共同庆祝同一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以节日为依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感,油然而生出对传统文化的共鸣,进而产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习俗。在对优秀传统习俗的体验过程中,寓教于乐,使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产生爱国情感。
综上,增添爱国主义教育的厚重感,笔者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提出了个人的些许看法,若当今中小学课堂的爱国教育能够在从外国积极的爱国教育中获得灵感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是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