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概念隐喻视角下《海浪》的生态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8252
内容摘要:隐喻是构成和界定我們人类概念系统的要素,它允许我们从一个经验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经验领域。《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三部曲”中艺术上最臻于化境的一部,其语言凝练优雅,诗意而抽象。本文通过研究该作品中极为丰富的概念隐喻及其中的跨域映射,总结出“人是自然”的博喻,反映了人与自然物我相融、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印证了伍尔夫的生态整体观,并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然、珍视自然的新视角。

  关键词:概念隐喻 《海浪》 自然 跨域映射

  《海浪》是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之一,其语言诗意而抽象,是一部极具实验性的作品。《海浪》由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主人公交替呓语,描绘了他们从孩提直至老年的人生历程。该作品运用丰富的隐喻意象,如“海浪、树木、花草、飞蛾、鸟兽、猿猴”等,在人类身体经验的基础上感悟自然,重新定位人在自然界扮演的角色。“人是自然”的博喻体现在“身体是自然”、“情感是自然”两个方面,反映了伍尔夫万物和谐、互惠共生的生态整体观,极富生态意蕴。

  一.概念隐喻与跨域映射

  1.概念隐喻的实质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 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 1980: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是修辞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认知工具。我们通常用身体经验来概念化非身体经验,“施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经验的体验,是施喻者的一种经验投射”(王文斌, 2006:48)。在《海浪》中,伍尔夫通过身体与物理环境的互动,重新定义了人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情感终究会回归到自然中去。”

  2.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

  概念隐喻是一种基本认知机制,隐喻的使用是普遍并且无意识的。隐喻是由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目的在于利用一个非常不同的经验理解另一个领域的经验,但两个领域应该具有相同的整体事件形态。(任少曾,2006: 97)根据理查兹和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主词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主词的主要特征被“影射到”(project)另一个主词上,产生词义变化。(Richards, A., 1965:35)

  跨域映射是基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好的隐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性。”(Aristotle,1954:64) 束定芳(2002:101)

  认为,相似性既包含物理相似,也包含心理的相似性。物理的相似性可以是在形状或外表上及功能上的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已有的相似性是创造新隐喻的必要条件,它使人们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因此相似性的研究是学习隐喻的基础。

  二.物我相融:“身体是自然”的概念隐喻

  沃斯认为,“在一个语篇中,往往潜伏着一个贯穿于整个语篇并解释篇章主旨的隐喻”。(Werth,1994:79-103)根据隐喻和文学文本的关系属性,可将隐喻分为博喻和微喻,“浮现在文学文本表层的每一个具体的微喻都独立作用于同一文本,并且共同创造出一个合成的篇章世界。“博喻隐匿在文学文本的底层,建构于篇章世界并贯穿通篇”(田苗,2016: 152)。《海浪》是一部高度抽象化的诗意作品,其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共同映射到同一目标域“身体”上,构建出“身体是自然”的博喻,展现了主人公在自然中追寻个人价值的人生历程。

  1.“身体是树木”微喻

  《海浪》中的主人公路易斯曾在孩提时代这样描述自己:“Now I feel come over me the sense of the earth under me, and my roots going down and down till they wrap themselves round some hardness at the centre.” (Woolf, 2000:18) 路易斯将自己的身体比作了一棵树,而他强烈的生命力就是这棵树的根部。身体与树木在生长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它们都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繁衍生息。生命力就是身体之根本,它就像树根那样延伸至土壤中,只有从自然获取必要的养分,才能保证持久旺盛。

  青年时代的珍妮有了恋人,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她说: “Now my fruit is swollen beneath the leaf.The room is golden, and I say to him, ‘come.” (Woolf, 2000:78)此处珍妮将自己发育完全的身体比作了树上饱满成熟的果实,可供恋人欣赏。少女发育完全的身体是美丽而丰满的,正如果实一样饱满诱人。这种隐喻将果实饱满的特点映射到人的身体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共同生长、和谐共存的美好夙愿。

  2.“身体是蜜蜂”微喻

  主人公伯纳德在充满活力与欢乐的青年时代这样说: “I am filled with the delight of youth, with potency, with the sense of what is to come. Blundering, but fervid, I see myself buzzing round flowers, humming down scarlet cups making blue funnels resound with my prodigious booming.”(Woolf, 2000:46-47) 此处伍尔夫将青年时代坠入情网的伯纳德比作围着花朵营营打转的蜜蜂,将蜜蜂采蜜时动作和状态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求爱的过程中来,将蜜蜂与花的亲密关系映射到恋爱关系中,比喻十分贴切、生动。此外,伯纳德的心上人在他眼中也是一朵娇艳无比的花朵,这体现了人的美丽是在与自然界的融合中形成的,否认自身自然根基的人无法体验美、欣赏美。

  3.“身体是蛇”微喻

  當中年的伯纳德到罗马旅行时,他这样说:“Here am I shedding one of my life-skins.”(Woolf, 2000:106)根据生理特征和状态上的相似性,此处伯纳德把自己比作了一条蛇,蜕皮的过程也是新生的过程。在得知同伴玻西瓦尔去世的消息后,伯纳德痛苦不堪。他来到罗马旅行,浓厚的生活气息感染了他,使他逐渐回归到人生的正轨中,并对生命产生了新的感悟。他释然了,伯纳德在罗马逐渐摆脱了内心的阴影,在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境中重获新生。蛻去的“皮”正是过去对死亡的恐惧和忧郁,新生的“皮”是对生命的全新解读。而玻西瓦尔的死亡,也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所有生命都有终结的一天,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归宿。

  4.“身体是积雪”“身体是太阳”的微喻

  罗达在毕业的那天,感叹时光飞逝,梦想脆弱且遥不可及。她说,“Now my body thaws; I am unsealed, I am incandescent.”(Woolf, 2000:30-31)此处罗达借用“积雪”短暂而脆弱的特征以及“太阳”炽热的特点映射身体的脆弱和意志的坚强。在耀眼的梦想照耀下,“我”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与渺小,并像雪一样静静融化;而梦想的炽热再次点亮了我,让“我”的生命散发出太阳般的光芒。

  三.物境和谐:“情感是自然”的概念隐喻

  海克尔(Ernst Haeckel, 2010:90)曾明确指出:“所有灵魂生活的现象,毫无例外地都和躯体的生命实体中的、也即原生质中的物质过程分不开的”。在伍尔夫笔下,不仅身体是自然的,人类的灵魂生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伍尔夫将人类情感与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新奇的隐喻,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新的角度。

  1.“爱恨是激流”的微喻

  “It is hate, it is love…That is the furious coal-block stream that makes us dizzy if we look down into it.” (Woolf, 2000:76)此处苏珊借用“激流”汹涌湍急的特点比喻爱恨之情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人无法抑制自己的爱与恨,就像我们无法阻挡湍急的水流一样。

  2.“嫉妒是火焰”的微喻

  “Pain and jealousy, envy and desire,and something deeper than they are, stronger than love and more subterranean…Jinnys eyes dance with fire.”(Woolf, 2000:79) “I know what loves are trembling into fire; how jealousy shoots its green flashes hither and tither.”(Woolf, 2000:121)这句话中都将嫉妒比作了火焰。火焰是炽热的,具有毁灭性的,且有愈演愈烈的凶猛态势。它的特点与嫉妒相对应,嫉妒是由人心底的私欲和怨气相互作用形成的,其态势锐不可当,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且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3.“欲望是海浪”的微喻

  “And in me too the wave rises. It swells; it arches its back. I am aware once more of a desire……”(Woolf, 2000: 167)此处是伯纳德在临终前的感悟。此处,他将“欲望”比作心底的“海浪”,欲望涌上心头的那一刻就如同潮水上涨的情形。“隐喻的经验基础就是人的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就是动觉意象图式。”(文旭&叶狂, 2003: 2)这里充分运用了海水涨潮冲击的运动趋势与欲念产生时的冲击感的相似性,将内心感受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将心理活动与自然现象相结合,暗示了人类情感的自然属性。

  4.“激情是杂草”的微喻

  “Now passions that lay in wait down there in the dark weeds which grow at the bottom rise and pound us with their waves.”(Woolf, 2000: 79)此处,伍尔夫将欲激情比作心底的杂草。杂草具有凌乱、不受拘束、野蛮生长、难以消除的特点,这与人的激情不谋而合。激情使人心神不宁,它有悖于理性和秩序,不受人的控制和管束,在人心中久久无法抹去。伍尔夫利用杂草与激情特征上的相似性,将抽象而复杂的感情具体化,体现了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初心。

  《海浪》中丰富的概念隐喻以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自然经验为基础,用自然界的喻体来比喻人的情感,使复杂抽象的内心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自然事物,给人的情感体验打下了生态的烙印。

  四.结语

  伍尔夫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意象作微喻,把自然当作源域,向目标域(人的身体和情感)进行映射,得出了“身体是自然”“情感是自然”的博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贯穿全文的“人是自然”的博喻,体现了伍尔夫的生态整体观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身体和情感属于自然,并终将回归自然。伍尔夫的隐喻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新的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of the Worlds Best Books, 1954.

  [2]Lakoff, George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4]Werth,P.Extended Metaphor: A Text-World Account.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4(3):79-103.

  [5]Woolf, Virginia. The Waves. [M]. London: Vintage, 2000.

  [6]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 [M]. 解雅乔,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87-95.

  [7]任少曾.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91-100+160.

  [8]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J]. 外语教学研究,2002,(2):98-106+160.

  [9]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2):9-16

  [10]田苗.概念隐喻视角下语篇连贯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16,(6):152.

  [11]王文斌.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恰.[J].外国语,2006,(6):46-54.

  [12]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1-7+112.

  (作者介绍:何文琪,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