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走进“互联网+”天地 巧设“课外阅读作业”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8813
邝艳婷

  内容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业设计更要突出有效性,因此,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设计要“巧妙”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在“互联网+”背景下,围绕如何巧设“课外阅读作业”,来谈一下笔者对“课外阅读作业”优化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语文 课外阅读作业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遍地开”!如今,在知识社会创新的推动下,互联网正以飞速的形态发展,并蔓延到各个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可见,時代的变化无时无刻不推动着教育在前进。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也迫切需要开启教育新模式!

  “课外阅读”在此指的是学生所有课外阅读的活动与经历,它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打开的是更为广阔丰富,更为生动多变,更为精彩纷呈的世界。不过,当前的语文课外阅读作业设计与评价仍处于传统的“古老守成作业”的圈套里,与现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完全格格不入。主要的问题如下:

  (1)小学教师对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设计认识差异性大。

  (2)教师片面认为只是机械地布置“看看和抄写”的语文课外阅读作业就能增加教学效果。

  (3)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较差,缺乏对课外阅读作业的兴趣。

  (4)课外阅读作业设计的形式单一、内容肤浅与渠道偏少,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5)课外阅读作业评价的形式、手段比较单调。

  笔者曾就此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对传统课外阅读作业模式的学生兴趣,数值为:20%;而表示对“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模式的学生兴趣,数值为:80%。

  可见,呼吁“优化语文课外阅读作业设计”是所有人心里面的渴求。如何把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作业方面更好地扩散与应用,巧设“课外阅读作业” 呢?

  一.“互联网+”下,课外阅读作业设计“乐趣”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都取决于兴趣。”兴趣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语文课外阅读作业只有走向“互联网+”生活化,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设计:允许学生到指定网址阅读文章;允许学生在电脑程序上看电视新闻联播;或让学生发邮件进行美文分享;还可让学生上网页搜索名言警句等等。通过课后寻找所有的阅读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些多感官、多途径的“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效果显而易见。

  兴趣经常在实践中被激发和产生。语文课外阅读作业不但要走向“互联网+”生活化,而且还应走向课程实践化。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看出,新课程重视实践,而不是文字。如今的“互联网+”作业就应和“单一”“枯燥”说再见。课外阅读作业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又有趣的集合,是一个激发学生体验多种感官的体验,是一个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的快乐旅程。因此,教师应在课外阅读作业中寻求创新,设计有趣、多样、可玩的课外阅读作业。可充分利用运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如微信群、微信打卡程序、QQ网页空间展示、和教育平台等,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经历的用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练等多种游戏形式相融合,如:“自编课外阅读题目考考你”“我出谜你来猜”、“经典美篇(文)我转发”“作文积累与分享”、“课外阅读小主播”、“课外故事我会讲”、“改编诗歌我在行”等都是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的游戏性作业。所有这些课外阅读实践性的作业,都可以充分通过运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发布、展示与交流。这样的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还让孩子在“互联网+”作业中掌握生活的技巧,大大提高了生活实践能力,也培养了语文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下,课外阅读作业设计“分享”为重

  俗话说:“没有沟通和互动,教学就不存在或者没有发生。”“互联网+”背景下,课外阅读作业设计时,重在把作业放在“分享”这个范畴里,而且“分享与交流”显得特别重要。“分享与交流”是指学生与个人,学生与群体、教师、家长、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在交流中,教师只做信息的裁剪者,学生则成为信息的发掘者、想象者、参与者和运用者。这种分享交流、互助式的学习方式,作用是明显的:它真正实现了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师生的互动”,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学习为主”,通过生问生,生帮生,生查生,生影响生,生引领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用朴素纯朴的笔调描绘了小英子在北京童年经历,在她眼中展现了老北京,上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在学习了本课的课文之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外阅读作业,必做题:完成《城南旧事》读书电子卡以邮件形式发到班级邮箱。课外阅读作业选做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完成:1、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在电脑微博上向同学分享电影中的片段;2、听广播小说《城南旧事》,在手机阅读APP程序里向朋友分享小说里的精彩内容;3、放学后读小说《城南旧事》,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分享读完小说后的感受。

  可见,“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也是重温阅读经历的反馈过程,更是一个学生思维碰撞、生动活泼的成长过程。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议一议”中,教学目标就这样被一步一步、轻而易举地达成了。印证了这样的话:“你很容易忘记你所听到的,但很难忘记你所参与过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我参与进来,我会理解的。你有个主意,我有个主意,我们互相交换想法,得到两个想法。”不难看出,“分享”在课外阅读作业设计中多重要!

  三.“互联网+”下,课外阅读作业设计“评价”为继

  课外阅读作业设计后要体现评价,用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生阅读的热情又以何为继呢?我们经实践尝试,认为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的评价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分数制。家长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后提供反馈。又或者采用“星级制+教师评语+同伴欣赏”的方式。而星级制,就是老师点亮☆,把☆变成★。越多的☆变成★,表示作业完成得越好。而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实行的5星制——☆☆☆☆☆,要是这五颗星全亮了,就表示学生的作业得满分或完成得非常好。学生对这五颗星的亮起相当在乎。我们认为除了用星级系统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是不够的。我们认为,“作业评语”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有效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与教学过程同步实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满意,激发学生的精神,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评语”的批阅方式,能使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评价中看到希望,产生学习动力,深化师生之间的正常沟通,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实现素质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表明,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应该是打动人们的心。我们鼓励教师用心和用灵魂来评价。另外,“同伴欣赏”也在课外阅读作业评价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大家表示欣赏与喜欢作业时,可以点亮一颗心,学生还可以参与点赞与评价。有时,同学送来的一个笑脸,一个大拇指,一句温馨的赞赏话语,就能激起心中无限的激动,作业的激情就在互相欣赏与影响下共同进步了。

  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评价,旨在采用老师、家长、学生等多方参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通过多样的课外阅读作业评价,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体现与感受自我价值,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它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自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的的语言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思维的发展和审美创造的提升。实践证明,“互联网+课外阅读作业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1]走进“互联网+”天地,巧设课外阅读作业,此举有别于课外阅读传统作业的简单低效与被动复制,它激发了学生做课外阅读作业的兴趣,提高了课外阅读作业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本论文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专項课题《“互联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性研究》184430095的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化实验小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