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需要教师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群文阅读”第二学段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力水平,满足儿童生态阅读需求,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实现阅读保底量,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变革,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 集体建构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注重落实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为目标。通过反复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在小学第二学段记叙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要关注八个关键点:
一核心: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
遵循两原则:指导在点,拓展在面。
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点上指导,学生广泛思考,合作,讨论,议题没有既定的规范答案,在学习和讨论中,教师、学生、文本达成统一。
坚守三要点:抓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
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 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培养学生四种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初步审美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具有的四个显著特征:(1)开放性。议题的开放性;教学结构的开放性;师生互动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教师引领大家在理解、比较中活动认同和共识。(2)主体性。主体性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尊重差异体现出来。(3)交互性。群文阅读的过程,是多文本相互交织形成议题的总体结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交互中产生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4)探究性。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一起围绕着议题和文本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不断地改善师生对世界的理解,改善师生的心智模式。这四个显著特征决定了群文阅读教学培养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初步审美能力。
教会学生五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扫读、寻读、泛读、猜读。
群文阅读教学,阅读容量大,信息多,就必须大力提高阅读速度,这是落实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要让学生带着目标任务去读,带着思考去读,学会跳读、扫读、寻读、泛读、猜读。通过抓每篇文章的关键实现长文短读,通过比较、联结和统整,在快速阅读中构建群文的学习意义。
培养学生六种意识:整体意识、语文意识、速度意识、探究意识、共识意识、审美意识。
群文阅读教学中着力强化了学生六个意识,培养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初步审美能力,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整体意识。王荣生老师曾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依据议题整合,开展群文阅读”不只是着眼于单篇课文和单元的局部,使课内教材和课外阅读内容成为一个系统,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对群文阅读篇目进行整体组合和顶层设计,将训练目标分层或分解到不同的阅读篇目之中。
2.语文意识,培养了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组成的“群文”之中,每一篇文本都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实实在在的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去理解、积累、应用语言。
3.速度意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群文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时间短、容量大,对教师学生极具挑战。尤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如课文中关键词的提煉,重点句的感悟,精彩片断的赏析等,都是在读文、分享中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针对文本进行思辨、碰撞,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5.共识意识。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进行群文阅读,进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以形成共识为目标。
6.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审美能力能力。语文课中语言是美的,是有情感的,是让人身心愉悦的。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无论是自主阅读,还是对话交流,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去感受文本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种组文方法:依据主题群组、依据文体群组、依据作者群组、根据素材群组、依据人物形象群组、以季节不同整合群组、以“篇”带“本”方法串连群组。
第一种:依据主题群组。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组合单元,一个单元往往选编四篇课文,到了中高段略读课文占据的篇幅越来越多,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精读同主题课文,迁移阅读训练,升华主题。然而,通过一两篇略读课文完成这项任务就显得浅尝辄止。
第二种:依据文体群组。语文本体性教学要重视文体意识,通过大量接触同一文体的文本,让学生感受文体特点,习得语言表达方法。学习单篇课文,文体特点不易被发现,然而放在一组文章中学习,就比较明晰,印象深刻。小学阶段的童话、寓言、神话体裁的文章教材在各册安排不均,为了凸显这种文体的语言密码,将同一体裁的文章组合学习,效果明显。
第三种:依据作者群组。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我们能找到作家的表达特点、写作风格、情感倾向的共同点。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作家所传递给我们的表达特点,是学生习作模仿的鮮明例子,学以致用是阅读通向写作的一条捷径。
第四种:根据素材群组。在教学中将这类内容群组教学,学生学习群组中的一篇,非常容易举一反三,群组中其它文章的主题表达等方法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同一题材不同作家写法风格迥异,体现了表达是个性化行为,提倡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第五种:依据人物形象群组。围绕某个人物特征进行选材。如,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有对“吝啬鬼”这一形象进行刻画的文章,如“世界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我们可以先从人物形象的共同点入手,再从不同点入手,然后分析人物的写作手法,探寻造成他们“吝啬”的根源。如此,学生不仅拓展了阅读,也习得如何分析人物,更在情感上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根本原因。
第六种:以季节不同整合群组。在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有许多描写季节性的诗词,情感差不多雷同。如果对这些文章进行整合,就能帮助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季节性明显的意象,而且也能很快地整理出记叙文对四季的特有情境与情意。
第七种:以“篇”带“本”方法串连群组。在学习中通过学习一篇带出一本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文章,依据内容、体裁不同,可以分别群组出神话类、童话类、科幻、科普类、成语故事类、寓言故事类,中外名著类等不同类别。
大体上采用八步教学:
一.谈话导入,引导激趣 。教师通过课前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二.紧扣议题,设疑深入。引导学生关注议题,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三.群文阅读,提取方法。可以以课内首文为引领,也可以速读所有文本,提取方法。
四.小组合作,精彩分享。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抓住重点,扣住议题,体会感悟。
五.训练语言,朗读感悟。训练语言文字,学习表达方法,朗读片段,读中感悟。
六.求同阅读,感悟议题;
进行拓展阅读,丰富对议题的认识,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议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七.求异评析,升华中心;
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议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八.拓展提升,提高审美。
自主提升,包括选择性的语言积累和适度的练笔。进行知识迁移,由他人到自己,由阅读到表达。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组文《小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4期.作者:孙磊;
2.《新课程(上)》2017年第03期.作者:郭育红;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DKT4104):小学第二学段记叙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