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四大名著中“四块奇石”的现世映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9309
内容摘要:于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历程之中,久经孕育,终于是诞生了四大名著,这四本小说同时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小说之巅峰。这四部小说看似各有各的历史特定区间,故事内容截然不同,但是我们细细读来却是发现了其中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这四部小说全部是围绕着“石头”写出来的。《西游记》写出了历练,《三国演义》写出了权势,《水浒传》写出了忠义,《红楼梦》写出了情欲。各有所成,都是围绕着各自不同集团代表物——“石头”最终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一个又一个令人传颂的文学神话。但是这四块奇石各自有各自的命格,它们深刻地映照着现世当中的某种意识层追求。对于现世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它的本质客观存在物更多的抽象出了俗世里所有人性心理趋向的真实映照。

  关键词:四大名著 四块奇石 意识层面 现世映照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集中了中国文学小说体裁的大成,可以说是整个文学长河中璀璨耀眼的明珠,屹立在最显眼的地方,就那么永远闪烁,映衬得整个中华文化熠熠生辉。这四大名著当中都有一个特定的情节因素,而这个因素才是故事发展演变的核心,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这个因素徐徐开展,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纵观这四大名著都有“石头”这一个独特的意象,而这个简简单单,看似十分平庸甚至是毫不起眼的意象竟然使得整部作品全然集中于它,由它而生,由它而灭,它是根也是果。最终影响整部作品的历史走向,绝不仅仅只代表一种客观存在,更多的是对于现世的映照。所以本文就对于这四部作品当中的“四块奇石”进行一番剖析,对于现世生活有一个基本对照。

  一.《三国演义》“石”之现世权势追逐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正应合了《三国演义》开篇所载的那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整部《三国演义》围绕的这块儿“石头”它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了很多英雄人物的命运。《三国演义》当中的这块儿“石头”也就是传国玉玺。这“石头”分量绝对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从秦王朝开始这块儿“石头”便是皇帝专有,是君权神授的象征物,所以得玉玺者得天下这句话可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读《三国演义》时可以发现基本所有诸侯都是为了传国玉玺所奋斗终身,包括刚刚开始形成的反董大联盟,最终为何会如大厦坍塌呢?曹操早就看穿了这一干人的心理动态。名为讨贼,实则各谋私利[1]。《三国演义》中的“石头”就是现世权势的映照,它代表了权势,代表了普天之下王为尊的思想核心。所以各诸侯纷纷倾倒,刚开始的孙坚于洛阳废都当中偶然寻得传国玉玺,这个时候年仅九岁的孙权就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他告诉自己的父亲,此物只能带来祸患,不想后来果然一语成谶了,孙坚被刘表埋伏暗杀。再后来的袁术于寿春称帝,也是拥有了传国玉玺,但是看看他的下场。当年献帝流亡在外,曹操不远千里勤王,因此有了机会挟天子而令诸侯,当时的袁绍可是离献帝最近,帐中谋士也建议迅速勤王,可以袁绍肤浅,素无大志,因此被曹操抢了先机。无奈袁绍帐中谋士仰天长叹:“区区一块石头尚且争个你死我活,如今活生生的皇帝却没人要”[2]。所以可看得出三国纷乱时代诸侯为了这块儿“石头”费尽心机,整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石头”是现世权势的集中,只有把它紧紧握于手中方能成王霸之业。所以可看得出来《三国演义》是围绕着“石头”代表的权势来写的,最终历经更迭,三国长达将近一百年的乱世终于是结束了,归于西晋王朝。这块儿“石头”也只是暂时安稳了一下,只要人心未灭,心理阴暗面尚存,这块儿“石头”永远都不会有它真正永恒的归属。

  二.《水浒传》“石”之现世忠义化身

  我们一直宣扬一句话叫作“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有人看到的偏颇狭隘思想内容,因此如此提出一种观念。少年时候读《水浒传》,因心智商未发现完全成熟,故而容易受到其中兄弟义气的影响,容易形成不当的社会行为,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老者经历了几十番春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也能够对于人生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此时读《三国演义》容易使人奸诈狡猾无比。这就是那些人对于这个的看法,但是我个人并不这么理解,人各有其心,每个人读来都有不同的感悟,不能因某些思想偏激的人读了之后产生了不好的行为,就否定它们的现世积极意义。《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故事背景进行编纂演义。这部作品它也是围绕“石头”来写的,很多人会不解我的这种解释,觉得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了,看了上述《三国演义》“石”之权势代表,或许还可以说得过去,在这里《水浒传》当中哪里来的“石头”?各位仔细阅读就可以发现那“石头”不仅仅有,而且还不止一个,更可怕的是竟多达108个之多,这里很多人就明白了,我应该说的是108将。很多人又会不同意了,那明明是人,哪里就是石头了?各位看官,我们细细读《水浒传》,第一回合之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入云龙公孙胜邀请晁盖等人前去窃取那给奸佞蔡京贺寿的生辰纲,公孙胜给每个人都讲了一個故事,那就是洪太尉放走了龙虎山中的108个妖魔,也就是36天罡、72地煞,而且他还告诉众人你们就是那被放走的天罡地煞星。后来梁山泊聚集了一百单八将,而这108人上应星曜,下扶社稷[3]。所谓的108将按书中的说法其实也就是108颗星星,它们落在了凡间,在凡间进行历练,说白了那就是陨石。所以说《水浒传》也是“石头”的故事,不过这回可是整整一个“石头”集合。而这些“石头”它们所映照的是现世的忠义,他们都是忠和义的化身。即使最终十折七八,他们仍然奋力为朝廷抗争,宁肯朝廷负我,我绝不负了朝廷。《水浒传》里的忠义是围绕整部作品来书写的,梁山泊之上整日称兄道弟,大碗吃酒,大块儿吃肉,大称分金银,用他们的原话来说,那就是“好不快活!”就这么一群忠义形象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俗世当中奸佞的迫害,最终基本是全部丧命[4]。其中的天魁星呼保义及时雨宋江一坐上梁山泊主的位子,便开始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尽管其中很多人不赞成招安,但是为了哥哥宋江,还是接受了招安,先后剿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可惜还是免不了遭人嫉恨[5]。《水浒传》中的“石头”由天上落在了凡间,这些陨石就开始了他们不辞劳苦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之举。这是忠义的至高体现,为朝廷曰忠,为兄弟曰义。这些“石头”最终也是完成了他们的不凡经历,尽管最终结局令人叹惋,但是经过依然是惊天动地的。这现世映照下的忠义被后人永久传扬赞颂,这也是英雄最终的慰藉吧。

  三.《西游记》“石”之现世理性成熟

  《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与“石”之关系自然不用多加赘述了,主人公本身就是“石”,但这块儿“石头”它更加奇特。《西游记》之“石”是现世当中由感性人生走向理性人生,理性逐渐成熟的一个现世映照。为何如此之说呢?孙悟空一开始对于天庭是并没有什么恶意的,只是因为拿了龙王的定海神针,被黑白无常勾了魂魄,大闹了冥王幽府,因此惹怒天庭,再加上几番招安被天庭戏耍,所以才不得不反上天庭,与他们奋力一搏[6]。这时候石猴的心理就是感性的情理因素导致,因为此时此刻由心中的对于世界的不公开始反抗,开始公然对抗王权,到最后失败被如来佛祖镇压,五百年后保得唐三藏西天取经,最终修得正果。这一整个过程,就是他由最开始的感性渐渐趋向于理性化的人生了。不再那么愤世嫉俗,与天斗狠,此时他已经明白了某些道理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远不可能推翻这亘古不变的制度与至上皇权。所以只能妥协,只能加入他们的战队阵营,不然只能是落得个灰飞烟灭。这块儿“石头”就是映照我们现世当中的部分人,对于现世不满,想要奋起抵抗,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最终一败涂地,之后便渐渐恢复平静,于理性当中匍匐前行。这就是感性一定要经历某些人事,他才会逐渐明白一些道理,最后形成理性的光芒,指引自己在社会当中与人群和谐,平心静气的生活。这种感性到理性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是以自己为等价交换物牺牲的,这就是现世里的真实映照。对于人生成长是绝对有着警醒作用的,要真正走着那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否则就会一步踏错落入无底深渊。

  四.《红楼梦》中“石”之现世情欲磨砺

  《红楼梦》,一部辛酸血泪史。这满纸荒唐言,诉不尽尘世里的交错羁绊,那茫茫人海当中世人皆知富贵功名最好,岂不知终了却是梦一场,什么也贪得不来。这一曲《红楼梦》将人世凄苦淋漓尽致地展现,悲金悼玉,最终落得个飞鸟尽归林,大地真干净。贾宝玉就是遗落在青埂峰下的一块儿补天石,因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整日里自怨自艾,最终是被带到了繁华场里经历了一番[7]。这块儿“石头”集中了人间所有的情和欲,它来到人世间历练,由情欲走向顿悟,成得大道,它也代表了时间一种反抗心声,是与封建礼教以及文化的反抗,但是无奈还是要去遵守。《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甄宝玉,贾宝玉者是作者曹雪芹虚幻的,想要达到的,却无法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而甄宝玉才是曹雪芹的真实反应[8]。一真一假反应出了人性的复杂多变,这贾宝玉在世间游历了一番之后,忽然发觉情和欲都是身外之物,匆匆而过,谁也带不得半点,所以最终又重新回归本质。这才是《红楼梦》的真谛,至于这块儿“石头”,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太虚幻,我们只能把它当做一种精神追求,而不可真正作为人生实现价值来锲而不舍。在红楼之中,与情纠结,与欲相伴,最终家势颓败,死的死,走的走,散的干干净净,这个时候幡然悔悟,一切只不过是浮云罢了,终归烟消云散,滞留不得。当世人看清这个,也就看清了人生当中最本质的内容了,这块儿“石头”来人间是为了体味人间的情欲,到最后看穿本质,然后心身宁静,才能实现自我最高价值,继续修心性悟,达到大道之行。《红楼梦》中的爱情和名利始终没有消散过,最后哪怕是要离开了,也要去参加科举考试,光耀门楣,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是颓废不堪了,但毕竟曾经辉煌过,毕竟门第在那里,所以就得时刻以家族荣耀为主,不管学习还是成亲。婚姻都成了家族利益牺牲品和附庸品了,那是极为残酷的,所以也导致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悲戚结局,死者已矣,生还者却是经历着精神崩溃的折磨。这块儿“石头”的到来真正的给两个女性带来了不幸的悲剧,这块儿“石头”也可以说成是罪孽深重,只知整日里混于女子当中,一方面可以说他是与封建抗争,一方面他也是在堕落自身。被情欲纠缠的不能自拔的“石头”,最终还是逃不过情和欲,在贾府全部没落之后,还是回归到了最原本的开始。

  五.结语

  这四部名著代表了古代文学小说巅峰,虽然故事差异颇大,但是我们从中还是找到了他们的本根。四部作品提炼出了四块“石头”,也正是这四块“石头”将这些故事演绎得更加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这块儿“石头”是权势,是整个现世的人性深处的羁绊,千百年来都不曾削弱过,一直围绕着人性阴暗面不断寄生。《水浒传》中的“石头”恰恰相反了,它所代表的是人性中的光辉面,是忠义的化身,是世间经历了太多磨难后众人对于美好的期盼,出现了人心理中的尚善尚美品行,它是人立足世道当中的最高的价值追求,是舍己为国,舍己成道的最高彰显。《西游记》中的那块儿“顽石”虽然一开始反抗天庭,与封建拉开战斗,但还是妥协退让了,这是一种理性成熟,是现世当中的感性走向理性,对于社会制度的遵守,唯有此才能被世道所接纳。《红楼梦》中的这块儿“富贵石”本質就是石头,却一心羡慕繁华生活,去人间游历了一遭,看到了那么多的情欲纠杂,一度也无法走出这心魔的枷锁,但是最终还是看到了这种虚幻的本质,还是由最开始的本根回到了最终的本根。这四部文学作品都是关于“石头”的不断演化,而且都是以石头作为开端,而最终又以石头作为终结。这“石头”也不仅仅就是客观实在物,它有现世映照,基本都是现世当中人的真实刻画,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天地本心——人。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1)

  2.陈寿.《三国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8(11)

  3.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01)

  4.金圣叹.《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07)

  5.毛宗岗.《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M].湖南:岳麓书社,2015(09)

  6.吴承恩.《西游记》[M].湖南:岳麓书社,2015(09)

  7.曹雪芹.《红楼梦》[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05)

  8.蒋勋.《蒋勋说红楼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01)

  (作者介绍:程琳,喀什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