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清代词论家王鹏运曾经这样评论顾太清,“满洲词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而已”。如此,便奠定了顾太清一代“词后”的地位。她的一生波折曲奇,却也不曾阻拦得住她的美貌与才情使她获得圆满的爱情。她是一介女流,却因才华在清代的文坛上闯下一小片温柔的天地。她的人生变迁成就了她文学的事业,她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成为了后世的典范。顾太清用真情血泪为后人留下了动人的诗篇,她的传奇将会被历史铭记。
关键词:顾太清 人生经历 诗词风格 语言特色
顾太清是公认的清代第一女词人,后人称之为“词后”,并言太清在词作上的成就可以与纳兰容若比肩。满人论词“男终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在那样一个男性文人独步的时代,顾太清凭借对文学的执着热爱,终在世人的口眼中落得一席之地。她既是从山野江湖中走来的率真女子,也是乌衣门第下的落寞闺秀,更是深受书香氤氲洗礼的知性文人。顾太清以她细致的心思、独到的笔韵,一边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感悟,一边描绘着生活所见,顺便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绝品佳作。人们细度她的人生经历和不同阶段的诗词,便可领略到一代才女的独特韵味。
一.顾太清的人生变迁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顾太清本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父系大学士鄂尔泰的后辈,母系香山富察氏,自是出身高贵的名门闺秀。后因鄂尔泰遭"胡中藻案"满门牵连,家道衰落。二十六岁的顾太清嫁给了贝勒奕绘,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孙、荣恪郡王绵亿之子,为侧福晋,报宗人府为“顾”姓。婚后二人举案齐眉,恩爱非常,为与奕绘字号相配,顾太清改字为子春,号太清。
(一)顾太清丧偶前经历及诗词风格
顾太清在与丈夫奕绘成婚前的经历史书上并无记载,或说浪迹江南生活困顿,或说随家人在各处游历。在奕绘去世前曾和丈夫有过数年幸福快乐的时光,因此她的诗词多记载在生活中所遇所感,以白描为主,语言质朴凝练,婉转激荡。
《丙戊清明雪后侍太夫人、夫人游西山诸寺》大约是顾太清与奕绘成婚后写的第一首诗,彼时太清与正室妙华夫人陪同太夫人到寺庙游览。途中所见“三月山花尚未发”,已过清明,严寒风雪仍让人心悸。时至黄昏,天气却突然转晴,太清回望走过的山路,已是一片暮霭宁静。这首诗既是纪实也是写情,正如太清婚前的波折人生,现在回望已是满心释然,一种波澜不惊的旷达之感油然而生。这正是太清王妃生活的开端。
《忆江南·题唐伯虎江南水村》的一组词也是这段时期顾太清平和心境的一个很好的佐证。“万点鸭儿浮远岸,几家稚子候柴门,风雨近黄昏”黄昏的时候,农家养的麻花鴨正在家门口的小溪中戏水,稚子守候在柴门边,等待着劳作一天的父母亲回家。虽然天空还飘着雨,但江南的雨也一定是温柔。这是顾太清对早年的江南生活的一段回忆写成的作品,表达了她对这样平静安宁的生活的追忆,很有道家随遇而安的思想意味。
(二)顾太清丧偶后的经历及诗词风格
在与相守了十三年后,奕绘去世,顾太清过上了寡居的生活。丈夫离世,使顾太清的生活一时间失去了重心,悲伤不已。祸不单行,奕绘去世不久,因龚自珍的一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便有太清与龚自珍的流言传出,人们称之为“丁香花公案”。而后,顾太清与四个子女被逐出王府沦入市井。仅凭龚自珍的几句诗词自然没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真正的原因还是王府中嫡庶之间的矛盾激化。彼时正是顾太清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她的作品中也多了一些哀切悲婉的味道。但顾太清哀婉与花间词不知所起的愁绪不同,它知所起明所归,最终都会被词人内心的那份淡然安适稀释掉,化为人生的一种体验和财富。这段时期顾太清的诗词风格多了一些伤感,语言内敛持重、意蕴深长。
我们可以将顾太清前期的《长相思·为陈素安姊画梅小幅》与后期的《柳梢青·题寒月疏梅图》作对比,两者都是为画梅图填的词,风格上却有很大不同。《长相思》中“深胭脂,浅胭脂”,“铁骨铮铮瘦影欹,东风任意吹”字里行间透露出一明媚、一种自信、一种荡气回肠。因为此时的顾太清婚姻幸福生活稳定。而《柳梢青》中,“老干横斜,一枝初放”“冷澹花光,朦胧月影,深院谁家”,表现出来的一种凄婉迷惘之感。梅花一直是顾太清深爱的一种花,月亮、老枝、花朵都不曾变过,改变的是顾太清的心境。她的视线不再停留在花朵上,而是投向摇曳的花枝之后的黑夜与月光。寥寥几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深院女子。
二.顾太清诗词的语言特色
(一)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顾太清的诗词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且温和的,她用诗词代表自己的感官,写尽了一个细腻的女性可能获得的一切感受,内容丰富且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定风波·恶梦》是顾太清在经历一场噩梦后所作,中有一句“噩梦醒来心更怕,窗外,花飞叶落总惊人”。虽然对于梦境的描述其他人无法了解,但是梦醒之后的感受是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噩梦初醒,心魂未定,即使是窗外飘落的某片飞花落叶,也会也让我惊了一跳。没有矫揉造作地比喻内心惊恐,而是以细微之处动人。
同样在顾太清的《惜花春早起》中,也有如此动人之处。“今番为花起早,更不惜、缕金鞋冷”,我今番早起就是为了看花,即使“阶前细草”承了一夜的涓涓露水,“香土微泞”弄脏我华丽精致的金缕鞋面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篇即为细腻自然的闺阁词,甚至可与李清照的闺阁词相媲美。通词没有过多的辞藻,却将一个惜花女子的形象展露无疑。可谓直入清真之室,闺秀不能有二。
(二)语言细致,富有意趣
在这里想着重分析顾太清词中表现“母子情”的部分,这在历代的诗词中是不多见的。首先,古代知名的女诗人相对于男诗人是少之又少的。其次,知名的女诗人鲜有子嗣,或者是关于其子嗣的相关的诗词,例如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因此初见太清词中写母子天伦的内容只觉新奇温馨,富有意趣。
《迎春乐》就是顾太清的一首写母子外出游玩享受天伦之乐的作品。“暖处有、星星细草。看群儿、缘阶寻绕。采采茵陈芣苢,提个篮儿小”一句中,“芣苢”一词增添了悠悠古意,顿觉深远。而对于春天景象的描述以及孩童们玩闹的景象的描述注重细节,富含意趣让人觉得充满生机,感动于母子亲情。《长相思·咏双獾佩》中也提到了亲情的内容,词中提到“肱骨相连心自安”,表达了顾太清对于亲情家人的观念,血肉亲情是不可磨灭的,只有与骨肉至亲相陪伴,心才可安。顾太清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去表现亲情,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致敏感,感情真挚。
(三)以小见大,寄意深远
顾太清曾填过一首十六字小令《苍梧谣》:听,黄鹤楼中两三声。仙人去,天地有馀青。这是太清夫妇得到一支古玉笛后,喜爱非常,为之填了词。这首词短小精湛,用典恰当,尾句一句天地有馀青引起读者对这支玉笛的无限遐想。这遐想不仅包括对可见的玉笛的遐想,也包括道家思想的超尘脱俗的玄想。亘古悠悠,不论仙人是否存在,这小小一支玉笛承载着无数不曾见的知音的情感,留存至今。
《鹧鸪天 夜半读经玉漏迟》中写道:世间莫恋花香好,花到香浓是谢时。整首词都是以小见大的手法,用花香、蚕吐丝、蜂酿蜜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去揭示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谓物极必反,这正是太清从她自身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来的道理。
三.顾太清诗词中的人生感悟
(一)人生在世,当保持品格
从顾太清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梅花是她最倾心的花。她的诗词中有大量吟咏梅花的诗词,情形具备,极言赞赏之语。如《入塞·盆梅》中,“洞天深处护冰姿。蜂不知,蝶不知”,就是赞扬梅花冰肌傲骨,不与蜂蝶同流,遗世而独立。这正是顾太清的品格的写照。此外,出于赞赏而称颂,太清诗词中多描写“高峰”、“荷花”、“梧桐”等代表个性忠直,品行端洁的事物。就如同她自己,人生中有太多的谄谀或者构陷,她只坚持她的原则,保持她的品格。
(二)人生在世,当随遇而安
在丈夫奕绘去世以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顾太清与她的诗友们相聚甚欢。当时有名的文人,如沈湘佩、云林甚至名扬天下的大才子龚自珍等,都是顾太清交往甚多的诗友。太清用这种寄情创作的方式来派遣丈夫去世的苦闷,受到道家学说影响的她深谙随缘自适的含义。《阳台路》一词中写道:“人何在、风裳水佩,剩有绿荫幽馆,无端鸟语惊回,从何消遣?”。太清在梦中追寻仙境,在那里所有的烦恼都可幻灭。只是那调皮的鸟雀,偏使她梦中惊醒了。梦中是不可靠的,回到残酷现实中时,迈入中年的太清开始了对生活的思考。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这就是太清对人生的思考结果,境界宏阔磅礴。
顾太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位清代“词后”用她的诗词向后人展示了她的人生以及那個时代的一段旋律。这不仅仅是一篇篇故事传记,更加蕴藏着她崇尚天然、崇尚无为的思想内涵。她的诗词,她的人,她的爱情,理应被历史铭记。"深浅胭脂"下潜藏着的,是轻易不可催垮的"铮铮铁干"。她的作品如是,人生亦如是。
参考文献
1.《蕙风词话》,作者清代况周颐。
2.《名媛诗话》,作者清代沈湘佩。
3.《顾太清诗词典读》,作者小桥流水。
4.《顾太清的咏物词》,作者汤琳。
5.《顾太清词的本体特征》,作者姜元韶。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