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学语文被不断“边缘化”,学生也在逐渐对它失去热情,寻找解决之道迫在眉睫。“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实用性”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人文性”是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所。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将是对大学语文教改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大学语文 趣味性 实用性 人文精神
高职大学语文何去何从,如何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增加趣味性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
1、幽默的语言
“真正的互动教学,教师语言应表现出更大的亲和性。”怎样才能增强亲和力?幽默的语言作用明显。在一次课堂检查中,当问及学生上节课所学的一个知识点时,台下学生一片茫然。当时笔者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用一种很平静的口吻说“同学们太客气了”,此言一出,学生们摸不着头脑,等着我的下文。“上节课教给大家的,这么快就还给了我,谢谢大家对老师的体谅。”话一说完,台下学生大笑,但神色中有一丝羞愧。可见,幽默的语言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醒了学生,效果很好。
2、灵活的教法
课堂教学方式应灵活多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教学效果。如可抓住人们普遍具有的猎奇心理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抓住好胜心理采取分组竞争法教学,还可采取模拟情境采取情境演练法。如在金融服务专业授课时,每次课前十分钟的时间是情境演练,设置好不同的情境,以小组形式来完成,每个小组角色分为两类,各自设计突发情况并保密,在情景演练时考验双方的危机处理能力。
3、精美的形式
多媒体教学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更直观的冲击力,多维度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关注度。如在讲授杨绛先生的《误传记妄》时,为了让学生们准确体会到杨绛先生文字的深意,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文革期间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又展示了“五七干校”的相关图片,还有一些口述历史的文字资料或音频、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明白了知识分子在这段历史中所承受的巨大创伤,并对杨绛先生的良知正义和悲悯情怀肃然起敬。
二、实用性
在实际工作中,准确领会上司的意图,清晰传递自己的想法,轻松起草各种应用文件,对突发事件应付自如,这些都跟“语文”有着很大的关系。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
1、“敢说”
沟通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但实际上,很多人不能准确、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一环节,让学生“敢说”。不仅要“敢说”,还要说得得体、准确、清晰。
2、“协作”
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与人协作,团结合作才能成功。但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个人主义严重,局限在个人狭小的圈子里,缺乏与人合作意识。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笔者把整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3、“能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打乱我们的节奏,如何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把危机消弭与无形,这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
三、人文性
著名的文化学者孔庆东教授是这样理解语文的:“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語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所以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平等对话
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原则是我在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在教学中,应首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平等的主体,老师不可充当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观点大胆质疑反驳。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成为某种思想的奴隶。
2、爱与自由
人文精神告诉我们要博爱,因为爱所以我们才有责任,为自己、他人、社会、国家负责,就不会做出危害他人、社会、国家之事。如果人人心中有这种博爱精神,那么很多社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自由也是不可或缺的,心灵的自由使我们不被外在的物质所束缚,做一个自主的人。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有个严重的弊病,就是从事教育的人都眼睛盯着市场,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把培养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向市场提供就业人才。”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应用人才,具有人文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大学语文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