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成人与成才中的教师因素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7260
唐田田

   内容摘要:成人与成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将学生培养成才,而不仅仅是成人。

   关键词:成人 成才 教师创新

   成人与成才是两个相近但有区别的概念,成人未必成才,成才必先成人。衡量人才的标准指的是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书本知识与卓越的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完美的心灵世界,在行业领域内建功立业的人。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的成效是人才质量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也要不断的创新完善。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术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育模式要具有灵活性、时效性,在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完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原则不能改变。构建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生学习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教师的素质是育人的基础

   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执行者,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要同步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是科技与文化,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与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的人能够为社会立业建功。书本教学的技术与知识是教师长期学习的实践与积累,在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品质、修养、态度、情感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沁透润泽整个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教育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道德思想必须建立在以德立世、以美育人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高尚的道德是智慧的品质,教师的品德主要显现行为是教学中的爱,对专业对学生情感要求与付出,付出的越多品质也就越高尚,所得到的回报也是对等,只有把德育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的效果越加明显,加入了浓厚感情的教与学,会出现生动的场景、感人的画面,就连枯燥的书本知识也因之熠熠闪动灵光,变得可爱异常。

   二、教师的能力是育人的关键

   教师教学的技巧、技能,因个性化差异各不相同,但教育的目的都一样,教师的个体知识体现出来的个性化表达表现在施教过程中独特的教学个性。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则要看传授的技术,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分水岭。师生之间的沟通默契,取决于双方的态度,把教师的主动说教,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生成尊重与自觉,使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传授公式定理定律,用非语言文字的身体行为实践默会传达的精神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兴趣爱好情感信念与书本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鉴别、评价,通过言行传达出来,虽然老师倾心尽力,学生学习质量却只能用考试来验证,一个合格的教师为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不会采取传统的硬性灌输手段,站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陈词滥调说教,他会运用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集中到知识学习上来,消除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加教与学的共识,把教与学融为一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激情与热情相互碰撞交流,产生教的幸福学的快乐。柏拉图认为实现灵魂转向靠真正的教育,追求真理知识的理念为终极目标的教育,首先是知识教育,善是理念最高原则教育。构建理想城邦和实现幸福生活,教师要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首先要放下教师的身段,把高高在上的说教变成娓娓同视的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成长,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模糊到清晰,用实现人生理想目标作为前进的动力源,只要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角色便由主动变为辅助,去讲解、监督、引导、鼓励,开启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摸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的教学变得更有实效。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因素尤为重要,如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说教、讲解包括带有浓厚个人激情的形体语言传达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刻在心底的记忆模板上,应用于未来的生活实践中。

   三、教与学的和谐是成才的标志

   除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责任心越强力度越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教师的自信心也就越充足,教师在情感上的运用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使教育工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不仅珍惜更是热爱,尊重学生的权利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学,愿意问,勤于思考敢于探索,这才是实现教育创新人才的步骤,教师的知识与所教的水平能否成正比,关键是教与学技术的运用,这种技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讲解,对被教育者心理把握、兴趣引导、学习热爱,体现出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课堂上用身体和语言自由的发挥和展现。被教育者的接收程度说明了教育者的教学水平,若把教学效果的责任单纯的推给一方就有失公平,只有达到教与学的最自然和谐状态,才是教学的成功。现实中,因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的喜恶程度不同,这种喜恶情绪存在于双方的观念意识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偏见意识危害深远,人格平等就成了空谈,优劣式群体的划分伤害了弱者的尊严,承认学生的差异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励强扶弱,同等对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育观念,不可因成绩分数显露自身的喜恶情绪。教师的职责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育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创新型理念、创新型教学技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要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教是为学,学是因为教的好,使层次境界有所提高。只有把“教与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包容学生的层次差异,用爱心与责任同等传教,而不是把学生等级化,为选拔而选拔,为培养而培养,让优者更优,劣者疏忽,这是对学生的过度负责与严重不负责,这种行为有失教育公平原则。创新教育理念不是争夺升学率的高低,而是用更先进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上备足前进动力的原料。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的一般能力通过培养学习变成具有渊博知识、高尚的品质、丰富的情感、卓越的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这种人才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建功立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人才的质量决定社会进步的速度,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神圣的使命感,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成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师学会编.现代教师学概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89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南山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