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外国小说选文与原文的差异对教与学产生的问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4089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下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选文部分与原文的差异出发,在深入对比原文与选文差异的基础上,探究二者的差异对师生在进行“教与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以及影響,并探寻语文教师更好的教学途径,总结如何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全面的策略,由教师学生两方面着手分析并探究,进而促进中学语文中外国小说“教与学”过程良性发展。

  关键词:选文 原文 教与学 问题

  外国小说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我国多样的文学形式一样,是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外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取材组合成为具有知识性、文化性与多样性,且符合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但受教材排版编辑有限与教学课时等因素的影响,会对选入教材的小说进行改动与调整,从而使其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适应。当前我国所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作品大都为节选部分(短篇小说与微小说除外)。这是综合我国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目的与教学现状所决定的,为了使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与思想情感能够契合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语文教材编写组会根据其一定的编辑意图来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面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删减与改动。也会根据具体时代背景的要求对小说框架结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文字语意变化与框架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对于整篇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教师进行教学的整体把握与学生对文章整体认知的获得产生一定影响。

  一.二者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问题

  1.情节上的不连贯性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家进行小说作品创作的原因与目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来自于作家对于某客观事物的灵光一现,而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作家进行小说创作的目的在于达到自己的创作意图,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会与其创作时的背景及其经历相关联,而并未考虑到教学设计因素,这提醒我们在对小说进行解读时要综合性思考,不能片面的进行解读。但不可忽视的是,小说的各个情节并非独立存在,选段与全文之间联系密切且相互作用,多种人物关系与情节是相互穿插,环环相扣的。当编者为了完成自己编辑意图而对文章内容进行大段删减时,则会造成故事情节发展不连贯,情节转换突兀的现象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段落连接生硬,人物关系模糊等问题。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作品,编者删去了原文中开头教师布尔金与猎人伊凡内奇谈论的部分,直接讲述“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套中生活”,但我们对比原文可以发现,原文中整体采用的对话结构,即在布尔金和伊万的对话中装着别里科夫的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钱理群又称之为“套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丧失,使得别里科夫的出场稍显“尴尬”,失去了原文中通过教师希尔金讲述出现的自然性与合理性。[1]这种删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对于故事真实性的感知,对于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出现摸不着头脑,会出现阅读逻辑的困惑,进而影响了学生在学习外国小说作品时对于故事的整体认识。

  2.人物形象塑造不突出

  小说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存在与塑造都体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尽管在一篇文章中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着墨存在多与少的差异,但它们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而人物塑造则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构思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以及其产生的矛盾冲突,来促进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达到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在原文中,作者调动环境、情节等多种因素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透过人物的塑造给予读者最直接的阅读感悟与思想冲击。但选文则会因为课程要求、教材篇幅限制等原因删去一些不太重要的角及其语言行为等,再或淡化配角的存在来突出主角的重要性,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缘由,不能仅凭借角色出现次数的多少进行判断,有些小角色出场较短,但其存在感并不弱。所以就选文与原文的差异来看,这些删减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主题性的表达,也会对主人公特征的刻画造成一定影响。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选文删掉了别里科夫与同事交往过程中他监督式程序化的交往行为,以及在平日饮食上小心翼翼的细节。而这些删减文段都可以将其因循守旧、畏首畏尾的形象烘托得更生动形象。而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与其差点结婚的瓦连卡,选文中大幅删减描写瓦连卡活泼性格的语段,使其丧失了别里科夫与瓦连卡的对比作用,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其对瓦连卡形象的理解不深刻。

  3.主题思想的偏差

  思想感情的抒发是作者通过小说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也是其主题所在。教材编者会根据我国与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文章的主题方向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获得编者所期待的感受,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读文本的方向,但段落调整会导致文本整体思想发生变化,学生文本解读的视角狭隘,无法获得全面认知。正如朱光潜在他的《咬文嚼字》中说过,“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2]《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选文编者将结尾处猎人伊凡内奇喊出的“不能再照这样活下去啦...”几段删除,将原文中人们思想上的觉醒与对自由的向往等情感抹去,造成原文思想主题的丰富性缺失,削弱了学生对于小说原要表达渴望自由思想的理解,从而无法深入解读文本。

  再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教材编者在选文中将原文中开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若瑟夫的惊人举动:“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3]由“我”对约瑟夫的行为提出疑问,约瑟夫再进行解释,这些叙述都是在第一人称下进行讲述,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引出后面讲述的故事,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而在选文中将这一段删去,使得两个成年人(“我”与约瑟夫)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变化为一个孩子(约瑟夫)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转变不仅是叙述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小说思想情感表达发生变化。成年约瑟夫作为故事讲述者与经历者的双重身份能够理性的发觉父母的可笑行为背后是可悲,但删掉开头的对话部分使得叙述视角由成人复杂转变为孩童纯真,从而丧失了故事所要传达给我既悲悯又批判的复杂思想情感。由以上两个实例来看,对于选文的删减会造成小说文本思想情感表达上的不完整性,无法传达作者真挚的情感,从而导致小说主题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阅读的兴趣。

  二.二者差异对“教与学”产生的影响

  语文是基础课程,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點,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应当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需求又要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从而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外国小说进行解读与教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而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生成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平衡选文与原文的引导?如何去教?以及学生如何处理好阅读中的逻辑关系等列问题,需要我们对教师与学生两种主体进行区别性分析。一方面就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选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外国小说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首先自身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夯实的文学理论基础。在进行差异性选文教学中,能够树立整体性的拓展延伸阅读观念,不局限于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整体上的阅读观。对所教小说原文进行整体把握,并与选文相比较,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选文的同时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体悟作者思想的表达,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外国小说作品的方法,并逐步建立探究型阅读意识。其次,组织开展主题性阅读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外国小说作品开展学生集体阅读等系列活动,来解决学生因课业等因素影响无法进行集中阅读的问题,开展班级性集体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对原文与选文进行比较阅读生成自我感悟,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还充分锻炼了其合作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外国小说作品原文与选文上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空间,从而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首先应对教材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对其结构与逻辑关系进行把握。应具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保有好奇心,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情节转折突兀,并主动与原文进行比照阅读,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与情感,深入解读文本,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疑惑,从而对文本获得更深层的理解。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教师所开展的阅读探究活动,利用语文课堂,针对自己的疑惑主动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学习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要杜绝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的行为,要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真正的参与者。

  通过对我国当下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的研究,不可否认的是选文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是存在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事实,作为教学活动中两个重要的要素,教师与学生都应正视原文与原文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且能够树立整体性的阅读观念,在分析差异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等方面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对所学习的小说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不仅仅是满足于教会或学会教材中的这篇文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要求,在拓宽阅读视野读懂作品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于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促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著《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2]《语文5》(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41页.

  [3][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介绍:张文斐,海南师范大学学科语文教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