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新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四川省教育厅制定了《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实施细则》,这对农村普通高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加强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农村普通高中创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所在中学就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关于教职工队伍建设这一指标规定: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教职工配备、骨干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几个方面必须达到规定指标。具体要求:一是教职工配备指标。按照《细则》规定,“四川省二级示范校师生比例达到省定指标,专任教师及其它辅导人员按规定配备,20%以上老师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进修或毕业。”还规定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须有“30%以上老师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进修或毕业。”二是骨干教师培养指标。《细则》规定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求有省级骨干教师,有一批市(州)级骨干教师,部分学科有市级学科带头人。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求“有一批省级骨干教师;部分学科有省级学科带头人或省级知名教师。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标。《细则》规定,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求“全体教师有专业化发展计划和研修记录,并取得明显成效。50%以上教师能够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二级示范校要求“全体教师有专业化发展计划和研修记录,并取得较好成效。40%以上教师能够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这些规定对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村普通高中面临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基于《细则》规定,笔者对雅安市几所农村普通高中进行调查,结合所在学校创办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普通高中在创办省级示范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配备不足
相当一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教职工比例不达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严重不达标,师资严重缺乏,班额过大。二是教师高学历比例小,教师的学历尤其是研究生学历提升率进展缓慢。达不到省一级示范校对教师学历规定的要求。
农村高中教师配备比例不达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资金不足。我国传统的以县为主体的教育投资体制不完善,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少,涉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县级政府则无能为力,加上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一直奉行重点配置取向。由于农村普通高中办学资金不足,地方政府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扩充教师编制,在师生配备上就难以达到省定标准,这是师生配备不足的最根本原因。第二,就业观念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经济不发达,教育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差,教师待遇差,相当一部分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宁可留在一线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公立普通高中任教。第三,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相对数量上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基础教育的需求。第四,研究生在职培训力度不够。农村普通高中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部分学校不重视研究生培养,加上教师自身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也不愿意提升学历。
(二)高层次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农村普通高中骨干教师和名师严重缺乏,很难达到省级示范校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合理的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生活基础设施差,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下,教师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村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政策指标又向城市中学教师倾斜,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缺乏自身发展目标和空间。
(三)教师专业化内涵式发展任务艰巨
调查表明,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待遇差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与城市普通高中相比,农村高中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紧迫,是发展的重点。农村高中新教师较多,28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四分之一。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部分农村青年教师在自身的发展上显得“无能为力”。 部分农村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没兴趣”。当前经济收入“脑体倒挂”现象很严重,加上房价、生活费用上涨,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面临家庭的种种困境,教师们也难免“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少有教师能“安贫乐教”,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既无能也无趣了。
第二,时间和机会短缺使教师失去内涵式发展的外在保障。由于农村高中教师负担过重,大部分教师感觉自身的发展“没时间”。一方面,当前大多数农村高中师生配备比例不够,班额过大,一人带多班、兼多职、跨年级上课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高考压力大。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老师工作业绩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标。尤其农村高中,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与城里学校平等竞争,要想取得好成绩,教师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使大部分农村高中教师“心力交瘁”,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搞教研。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学相对城市中学的诸多不足,使农村高中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失去了机会保障。农村中学大多地处较为偏僻的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春风难度玉门关。教师接受外界新思想、新观念的渠道相对有限,使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出成果、成名师的职业追求成为泡影。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指标极少,很多农村优秀教师的职业价值得不到认可,自身发展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望便会淡漠,时间和机会短缺使教师失去内涵式发展的外在保障,很少有教师能够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很少有教师在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因此,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任务尤其艰巨。endprint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爱因斯坦认为“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应让教师明白: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德行、要持重、明达、和善。并搭建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平台,使每一位教师的道德素养有较大提高,让他们乐于奉献,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学校领导应该努力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让他们有紧迫感,有强烈的职业发展愿望。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荀子也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布卢姆把教育看成一种永不完全停止的过程。《颜氏家训》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自我发展意识,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增加投入,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教师,扩充教师数量
教师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财政资源是农村高中教师数量和质量配置的有力保障。教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是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农村高中教师资源配额不足和高学历教师紧缺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上向农村高中倾斜,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并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教师需求。增加经济投入,如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以提高教师待遇,健全教师的绩效工资管理体制。对城乡结合处、山区学校进行特殊补助。加强推进城乡教师绩效评比的公平性,体现农村高中教师的价值。足额配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通过对教师数量、年龄、学历、学科等方面结构的优化来改善农村高中教师资源配置不足、配置不均的现状,适当降低高学历教师的准入门槛,制定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引入的优惠政策,同时在经费上适当向农村高中倾斜,采取特殊措施,来吸引优秀教师任教,并留住这些教师,以稳定和壮大农村高中的教师队伍。
(三)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学校领导应正确把握教师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发展动机, 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类竞赛活动, 并加强指导。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帮助教师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教师为本,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激励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把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专家引领、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胆使用优秀人才方面,不论资排辈。欧阳修有句名言,“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人才难得而易失。”只有不拘一格重用优秀教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脚手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本论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2年度立项课题“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TER2012—027)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名山中学)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