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它要求中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点”“有较丰富的积累”。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向社会、向生活学习,对他人经验教训可反复咀嚼体味,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自我。可以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那么,如何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思考
埃及人阿巴斯、阿长德说:“阅读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东西。”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的确,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倘若还有一个精神家园需要固守的话,那读书便是这个家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那么如何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看卡通漫画书好象已不合时宜,看名著似乎又不感兴趣,所以慢慢的失去了阅读的欲望。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尤为重要。首先,在实际教育中,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崇拜和学习的对象;其次,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并有意识的在课常上加以引导,和学生共同的体验感悟,要定期举行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指定书目的阅读成果,感受因为阅读而取得的成功体验,以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第三是努力在班上创造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力量,比如说在教室的后面开辟一块读书园地,贴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读书的瞬间等,还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书,在班上设立一个读书角,营造一份浓浓的读书氛围,再加上老师和学生对书的认识和评价,这种浓郁的书香必将引领着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因此不少学生盲目的认为“开卷有益”,不管什么书,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去阅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交汇的时代,我们常会发现很多学生书中捧着的是作文选编,通俗文学或是流行杂志,这种浅层次的、功利性、娱乐性的阅读,占去了学生们的很多课余时间,尤其是家长们觉得作文用书对提高孩子作文成绩有用,而看其他的书则是“闲书”,导致了孩子们阅读观念的偏差。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反之,坏的书籍则可能引发各种不良习惯的滋生。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但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不易读懂,也没兴趣去读,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阅读的氛围,利用课余时间介绍一下推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重点赏析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中自觉地去尝试、体验,主动地与作者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充实自己、提高素养,培养一种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同时这种价值观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进行语文课外阅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中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那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要达到的要求是有“较丰富的积累”。俗语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认知并赞同作品的观点,并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或改变,随着阅读的深入,还可能产生一些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灵感的火花”,但这种感觉都常是零碎而飘忽的,如果不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组织,那么对阅读书籍的感想很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也就谈不上扩大知识面和知识的积累了,所以要指导并鼓励学生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点评,体验感受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伴随人的一生,对中学生而言,培养主动阅读的兴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自己受益终身,愿所有的中学生将阅读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主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一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