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如果离开了诗意,过多追求教育的功利性,那么语文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命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必然使学生感觉了无生趣。要想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就要让语文教师做一个有诗意的教师,语文课堂追寻诗意的课堂,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一.确定教学理念的诗性美
语文教育的目标大致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层次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第三层次是提高民族素质,传承人类文明。作为语文教师,仅仅满足于第一层次的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语文教学推向第二、第三层次发展,也即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多一点人文素养、诗意精神。
同时,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而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与学生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情操的。正因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通过诗意精神“复兴失落人之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铸造”。
二.运用课堂教学的诗意美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决定了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而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点燃学生智慧双眼;唤醒学生善感心灵的主阵地。
(a)文本的诗情美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它所呈现的诗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达到给人以美感意境的作品,都是充满诗意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涵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就需要我们让“文本”和“人本”交融,让师生在学习文本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碰撞,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b)导入的诗语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想往下看的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就如戏剧演出的“镇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所以,优秀的课堂教学都非常讲究导入的设计,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c)朗诵的诗韵美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而中国更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教学的诗意创设绝不能离开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更要选择朗诵的形式。古典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是汉语言的奇葩,文学中的文学。这些作为历史上优秀的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不仅折射着独特的审美之光、智慧之光,而且在语言上有凝炼、形象而高雅的特点,这才使得她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生命力。即使是平常语,一经诗人拈来,也化平凡为神奇,读之诵之,语言上的平平仄仄、抑扬顿挫,更产生一种韵律清晰的音乐美。长期诵读对学生运用母语的优化和美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此美的熏陶和滋养,必然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励他们去追求美、发现美、表现美,为他们的诗意人生铺上一层美的底色。
三.寻找课外阅读的诗趣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蜜,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就需要我们在原有文本基础上,寻找课外阅读的诗趣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的天地是广阔的,可谓“世界万物尽在书中,世界上没有的也在书里,把整个宇宙放在书里还有余。”理想的课外阅读就应该是多与少、快与慢、粗与精、收与放、自主与自导的辨证和谐统一。应该是既有“绳以规矩,始成方圆”的指定要求,又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顺应自主,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成为诗意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四.唤起语文教师的诗心美
“吐纳英华,莫非性情。”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的气质,包含诗的魅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1.对生活多一点体味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而“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一首诗”,语文就应更是一首诗;一般教师尚且需要“诗意的教育生活”,语文教师则更应诗意地生活着,去品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去感悟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将这一切转化成一种诗意的体悟,才会从中收获幸福和快乐,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理想与浓郁的诗意。
2.对学生多一点关注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与人文关怀的天地,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创设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诗意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3.对教学多一点激情
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要成为名师,不能仅仅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只有对教书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看春花和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只有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才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深情感悟的教学情境,才能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
4.对语言多一点锤炼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究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般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昂然的景象。当然“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情,才能感染学生,使之进入美文中。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语文教学多一些诗意,使语文教师再多为学生营造出一片诗意的天空,让一颗颗年轻而渴望飞翔的心能够在此自由翱翔,和风共舞吧!
孙良,教师,现居山东聊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