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8888
周 莺

  一.导入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今天学习《采薇》,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初步感受诗歌

  师: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四个字一句。

   师: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

   生:2个字一停。

   师:2/2式节奏。

   师: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

  (拓展《桃夭》《蒹葭》)

   生:叠词很多,比如騤騤、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

  (展示PPT《蒹葭》《采葛》等诗)

   生:句式相同、重复。

   师: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意义相近,句式相同,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

   生:重章复沓。(有部分同学低声说,其他同学在观望)

   再次聆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

  师:《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

   生: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很好。诗人由采薇起兴,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章的诗句:(见前“原文”第一节)。

   师: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生1:写跟猃狁打仗,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跟猃狁打仗激烈,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的内容,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

   生3:跟猃狁打仗,艰苦持久,思念家乡。

   板书:猃狁之故、旷日持久、思归愁苦。

   师:怎么样?

  同学笑了。(作笔记)

  师:继续研读4-5章(见前“原文”第二节)。

   师:这两章写了哪些景物和事物?

   生:盛开的常棣花,将帅的战车、高大的公马。象牙装饰的弓箭、鱼皮作的箭袋。

   师:诗人是怎样描写战车、战马、弓箭等军事装备的?

   生:“戎车既驾”写战车已经套好马鞍,随时可以驾驭出发。

  师:怎么写战马?作者用哪些词描写马?

   生:是騤騤、业业、翼翼三个词,都描绘了马的高大、健壮、整齐。

   师:“象弭鱼服”写出了战士的武器具有什么特点?

   生:高级吧。先进吧。

   师:是吗?再换换词。

   同学说开了:精美。尊贵。锐利。

   师:作者写车马武器装备是写战争写军队。诗人写出了我军怎样的特点?

   生:强大、威武、神勇。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板书:军容整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

   师:诗歌中哪一个可以词概括这场战争?

   同学很疑惑,没有能够作出回答。

   师:那么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些军事战备的作用和目的?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和“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师: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写了一支精备整肃之师的装备军容的,由此,你能想象这只军队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吗?。

   生1:艰苦顽强。

   生2:坚强勇敢,不怕死。

   生3:筋疲力尽,殊死搏斗。

   师:继续想象你自己就是这位身在军中的诗人,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痛恨战争,是战争让我们有家不能回。

   生: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师:这种情感是从哪些诗句传达出来的?

   生:从“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看出来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也明确表达了战争带来不幸的痛苦。

   肯定同学结合诗句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战争的军容整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过程中全军英勇顽强、殊死搏斗、筋疲力尽的表现?

   师:诗人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是否矛盾?

  (沉默)

   师:让我们回忆历史上的战争。相信会对战争有新认识的。

  从我们都熟悉的战争说起。

   生:抗日战争。

   师:行,就说八年抗战:外敌入侵,人人上前线。冲锋陷阵,血流成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些让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生:流血牺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生:战争必定有死伤。

   师:对了。陆游有诗句怎么说?顾炎武有诗句怎么说?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师:积极参战,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每个公民应该责无旁贷。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灾难总是无法避免,其残酷性是人所不愿的。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纠结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师: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战争是国家行为。本诗把这场战争称为什么,现在知道吗?

  (发现)

   生:“王事”

   师;什么是“王事”?

   生:君王之事

   生:国家之事。

   师:可是,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不幸,这就成了“家事”了,而“家事”和“王事”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意吗?

  学生表示赞同。

   板书:王事 家事

   继续研读第6章(见前“原文”第三节)。

  齐读。

  师:借助联想和想象,描写两幅画面。“杨柳依依”给你怎样的感受?“雨雪霏霏”给人怎样的感受?选择一幅画面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语段。

  生:动笔写。

   三位学生交流。

   师:借助今昔景物描写重在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之情

   师:以昔日的美好从反面来烘托今天的痛苦和悲哀,这是一种手法。叫反衬表现手法。

   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直抒胸臆。

   师:前面的四句运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借景抒情。

   板书:以乐衬哀、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师:我们赏析了本章的手法,下面进一步品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4-5章的理解,把“伤悲”“哀”改为“愤”“恨”好不好?为什么?

   生:“伤悲”“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愤”“恨”有点过激,这种感情不明显。

   师:从以下选项,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表达。(PPT)

  A、愤怒控诉统治阶级漠视百姓疾苦,常年征战,穷兵黩(du)武。

  B、诉说征战之苦,抒发思念故乡的悲苦心情。

  C、激励将士保家卫国,表达卫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生:(讨论后)选B。

   师:还是回到对战争的应有认识上了,诗人因为深明战争大义,在一个杨柳依依的时节欣然出征;但是因为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使诗人日夜思归,最后在风雪霏霏的寒冬踏上归途,故而心情沉痛悲伤。板书:

  “杨柳依依”暗合“王事”(战争义务)

  “雨雪霏霏”暗合“家事”(个体情感)

  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明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景物描写的不同心理背景。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之苦和思归之切。

  但是,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战争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民族的真实性格。我们既要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反感这一层情感,更要体会到诗人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选择了忍受和担当的爱国情愫。

  下课。

  周莺,上海嘉定二中教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