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以及难点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期间答记者问的时候用国际化坐标定位了第二个百年时中国的教育愿景,这个蓝图的描绘,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目前,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仍存在教育国际化理念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国际化办学投入不足且来源单一、国际化办学监督机制缺失等四大瓶颈,亟需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探索教育国际化新渠道、提高国际化办学投入、创建国际化办学监督机制等来破解以上瓶颈制约,助力城市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 地方高校
在政治、经济、教育、生活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国际化是城市与高等教育共同的趋向与选择,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城市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起平线,同时,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同样也会反作用于该城市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对城市文化构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等方面起到深远的影响。目前,以宁波地方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宁波城市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内容和保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意见对推动高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助力宁波城市国际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
宁波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在教育国际化道路上探索了近三十年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借力城市国际化的契机,宁波地方高等教育拉开了快速国际化的序幕。
从“点”上说,2004年,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成立;2012年,宁波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试验区;2016年,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创建的第一所供应链创新学院落户宁波。这些都构成了宁波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亮点”。
从“面”上说,根据2017年6月,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宁波的7所高校分别进入三类高校国际化排名前10名,教育国际化总体水平名列我省前茅。
二.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中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缺乏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宁波多数地方高校仍以“本土化领域”为发展重点和动力引擎,缺乏国际化视域,直接导致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有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城市国际化提供国际性人才更无从谈起。
(二)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以人才培养国际化为例,仅个别高校在“在校生赴国外交流比例”和“来华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在浙江省高校中位居前列,而其他地方高校在上述人才培養国际化工作中表现较弱;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单项表现不平衡。在甬高校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表现大多好于师资国际化和科研国际化,前一指标排行榜上可以看到在甬高校位列其中,而后两个指标排名中难见在甬高校身影。以科研国际化为例,宁波大学的国际科研项目数为1、国际合作平台数为1,远低于省内高校的平均水平(如: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数为5、国际科研平台数为1)。
(三)国际化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且来源单一
经费投入对教育国际化的长期发展甚为重要,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国际教育的教学、生活设施和人员保障等方面不能适应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地方高校中,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立教育国际化专项基金,经费大多不足,经费来源基本完全依赖于学校拨款,只有少量经费来自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捐赠。
(四)国际化办学监督机制缺失
近年来,虽然宁波地方高校的教育国际化经历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各项国际化指标绝对数值大幅增加,然而,由于高校国际化办学缺乏监督机制,很多国际交流协议和项目流于纸面,在缺乏跟踪的情况下处于非实质性实施状态,国际化指标相对数值仍未有显著变化。
三.推进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这几年来,宁波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部委属高校相比较,宁波地方高校仍存在不少短板,与宁波这样一个地方经济发达、颇具国际化理念的城市极不相称。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与宁波城市国际化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我们还要继续按照宁波城市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提升宁波地方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启动宁波教育国际化评价
地方高校要想大力生产和推广教育国际化产品,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的支持。浙江省政府通过把教育国际化主要指标纳入《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考核工作、发布《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等方式,为省内高校大力发展教育国际化提供驱动力量。然而,目前,宁波地方高校除了参与上述的考核之外,并没有设立独立的、体现宁波地方高校特色的教育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为了给宁波地方政府提供比较直接的推动因素,宁波可以通过发布教育国际化年报、开展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考核等行政手段,建立并完善教育国际化办学监督机制,提高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意识。
(二)建立宁波地方政府+第三方评价机构模式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产品质量
无论何种产品,其质量必定是消费者所追求的,因此地方高校生产的国际化教育这一产品也应该建立与其配套的质量保障体系来保证其良性发展。对地方高校而言,建立无疑是一种理性选择。在这一体系中,政府是中心环节,它既可以直接下设机构对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评估,也可以授权第三方机构完成一些常规性监督和评估工作,政府还可以根据教育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政策的依据,实现与城市国际化的良好互动。
(三)构建宁波教育国际化联盟,促进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联盟主要有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联盟、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等,以平等合作和互助互惠为基本原则,建立地方高校的协同发展平台和机制。然而,在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仅没有建立类似的联盟,而且还存在着部分高校之间的恶意竞争,反而拖累了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进程。因此,我们认为,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共创,在甬高校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签署联盟协议,建立起区域高校教育国际化联盟,实现宁波地方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均衡发展,提高高校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科研活动等)的国际流动。
(四)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宁波帮”的积极作用,实现国际化办学投入多元化
目前,宁波地方高校办学经费大多来自于财政拨款,与国内外同等院校相比较而言,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仅有少量经费来源于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赠,其中来自港澳台“宁波帮”人士的捐赠占了很大比例。
然而,对美国高校而言,捐赠是其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来源甚至超过了学费的总额。因此,在保障地方高校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拓宽地方高校的国际化经费来源渠道,尤其是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宁波帮”的力量,实现国际教育办学经费渠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十九大专题报道,http://cpc.people.com.cn
[2]James M.Ferris,A Contractual Approach to Higher Education Performance:With an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J], Higher Education, 1992(24);
[3]Hans de Wi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Europ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M], London: Green wood Press, 2002;
[4]刘金凤,城市国际化与环境质量互动关系的研究——以无锡城市国际化为例[D],2009
[5]邱延峻,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历史经验[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钟伟良,吕华庆,地方高校实施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 管理观察,2010(9);
[7]周胜滨,城市国际化背景下哈尔滨市外办角色定位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
[8]陈世彩,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國电力教育,2013(2);
[9]朱贞瑾,成都城市国际化进程测度研究,西南交通大学[D], 2014;
[10]何卫华,黄文革,高等教育水平与城市国际化内在联系探析[J],管理观察,2015。
课题来源:2017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城市国际化背景下的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17-ZN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外事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