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本文主要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关键词:水 古诗文 意象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谈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一.对至高无上道德的赞美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句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二.对离愁别恨幽思的宣泄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绝非偶然,雨水雨水,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悲苦,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禅思,雨中有苦味,雨中有风雅。所以由贺铸《青玉案》中“梅子黄时雨”的淡淡的愁再到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两次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与李煜的愁情汹涌不同,这里所表现的主要是一种不断加深又持续相生的离愁形成过程。两个“渐”字和“迢迢不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愁”与“恨”,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海里水之多,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总之,“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为可感的实体。
三.对人生有限宇宙永恒的慨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也许人们都很熟悉,它就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咏叹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他们功绩卓著,到头来也只是“转头空”;尽管他们人生美好,却只能如同“夕阳红”一样短暂。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苏东坡《赤壁怀古》起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是用的《念奴娇》,一个用的是《临江仙》,正所谓异曲同工之妙!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旷达超脱。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作者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既然是“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凭添万千感慨在心头。无怪乎这首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并非人人都能把握。历史固然是个镜子,倘若没有一已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抑或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在时、空的悟解中,“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在人、事的悟解中“古今多少事”没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活了过来,进入一种宁静淡泊、大彻大悟的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