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放言高论,写“放胆文”,恐怕是当前语文教学仍要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的作文,说空话,说大话,装腔作势,言之无物。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读之令人生厌。因此,提倡学生写“放胆文”,虽然提了那么多年,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就必须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特点。我们知道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少因袭传统和保守的思想,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强,而且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充满自信,放开胆子去写。要相信自己,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实际,来反映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情感。要敢于放飞遐想的翅膀,畅想自己梦想的未来,写作时应该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思想上的束缚,没有个性上的压抑,没有感情上的禁锢,只要是自己想表达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一吐为快。古人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笔端不窘束矣”。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篇充满活力、美妙无比的文章。有些好心的同志,不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特点,对他们束缚过多,限制太死。只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规定的轨道运行,稍有“越轨”的思想和行为就视作大逆不道,大加斥责;而那些所谓“听话”的学生则被视作楷模,大加赞赏。鲁迅先生曾经尖锐的指出这种教育方法的危害性:“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所以,我们要趁“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际,发挥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之精神,鼓励其写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佳作。
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有益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如果教师不冲破现代迷信的思想牢笼,自己头脑中还有数不清的清规戒律,学生怎能写出“放胆文”呢?其次,在做具体教育和引导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操之过急,责之过严,要求过高,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随意发挥。作为学生,年轻幼稚,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难免有片面性,思想上可能出现些毛病,这是很正常的。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去做越俎代庖、拔苗助长之类的蠢事,否则,许多娇嫩的幼苗是会遭殃的。
例如:学生在一次习作中,描写了现实中的乞丐现象,抒发了对其的同情、怜悯,并表达了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愤慨,进而得出世风日下,社会黑暗的结论。对此,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敢于在作文中说真话,老老实实的反映生活,并充满同情心、正义感,写出了真情实感。鼓励其大胆的写。接着指出文章的结尾言辞过激,帮助其认识生活的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有的放矢的指导其进行修改。之后,推荐给校报发表。这次讲评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了其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育学生在肯定大光明的前提下,写出不光明的一角有何不可?学生作文中揭露出现代的“变色龙、夏洛克”又有什么不对的呢?所以,学生们要做好“放胆文”,教师就要做好“引路人”。
看来,提倡学生写“放胆文”,并不仅仅关系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未来的一代应该是思想活跃,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情操高尚的,应该是无私无畏,敢想敢说,敢于对社会生活直陈观点,敢于对人间热点问题探讨深究的一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作出贡献!
宋德福,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