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情感于教学中,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巴甫洛夫说过,感情愉快地去学习,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中心,学习效果就会很好。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爱心撒向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学生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在课堂教学中,每当我走进课室,我都是面带微笑,带给学生一份好的心情,使学生如沐春风,使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我也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学内容中,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孔子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在宽松的和谐的环境中,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其乐融融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我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上《花未眠》这一课时,文中四次提到田中长次郎这个日本人,但教材注释没有注明这里的“长”字该怎么读,学生既有读cháng的,也有读zhǎng 的,我一时无法定夺,而可供查询的资料几乎没有,就想到了网上查找。于是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决定在网络教室里上一节语文课。我先介绍了用“关键词”查询搜索信息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知识,来解决“长”字该怎么读的问题。这样,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当丰富的有关资料。在我的指导下,当堂解决了问题:从中我们就可以断定“田中长次郎”是以“田中”为姓,以“长次郎”为名的了。而日本人命名多用排行,就推测田中长次郎在家里是排行老二。在汉语中,“次”可表示“次序在第二的”,如次子、次日;而“长(zhǎng)”则表示“排行最大”,如长子、长兄。所以我们认为“田中长次郎”中“长”应该读cháng。另外,日本人命名时表示排行老大,一般用“一郎”“太郎”,而不用“长郎”,如日本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日本自由党党魁小泽一郎、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君岛一郎,日本作家“西村京太郎”、“大谷羊太郎”、“石泽英太郎”、“平井太郎”(即江户川乱步)。再者,日本人取名字多有一定含义,“长(cháng)”可表示长寿,寄予一种良好的愿望。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田中长次郎”中“长”应该读cháng,不能读zhǎng。
三.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问的契机”,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阿Q正传》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中阿Q的意义对文本进行多样化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阿Q”。教学《项链》时,我根据文章结尾设置上于高潮处嘎然收笔,让人余味无穷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了对情节的重新续写的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关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近年来,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上,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我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荔枝的资料,了解荔枝的知识,由学生自办一期手抄报,然后再全班办展览交流。这样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比赛等各种兴趣性活动。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形成了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又缩小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注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达到了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的殿堂。教师只有让创新的花朵盛开在课堂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成绩。
蒋海莲,广西灌阳县师范附属高中教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