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信息技术教育操作活动的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1834
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一个最基本的理念,2001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了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科教改革,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开展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实现。技术为生活服务,我们所教给学生的除了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一、可操作性的含义

  可操作性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类学习活动为主的学科,经调查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数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

  二、操作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这个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学生自主操作,并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最后还应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种模式里,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必要时还要参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具有一定情境的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课例设计

  下面以泰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地球村里手拉手”一节课为例,进行操作类学习活动的设计(仅体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通过教师机给学生打开“下一代”网站,引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会有疑问,说:“老师是怎样找到这么可爱的画面呢?这个画面是什么呢?”这样,我就抓住时机,介绍当今社会关于网络的知识,并提出一些专业词,如“浏览器”等。

  此环节主要是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下铺垫。

  (二)讲授新课,合作交流

  本环节,首先教师根据让学生看演示文稿中的一段对话,引出“浏览器”的概念,从而为学生更加详细的讲解“浏览器”的概念,化为通俗的语言,并交给学生认识、操作浏览器。

  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址栏”中的内容,引出“网址”的概念,再通过演示访问“下一代”网站,引出浏览器与网址的关系,同学们现在都跃跃欲试了,抓住学生好奇心理与学习热情,让其进行练习巩固,并给学生一些网站的网址,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会的可以问同学和老师,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由于“下一代”网站里有很多内容,而同学们不知道如何看,于是就因势利导,引出“超级链接”的概念,并教其如何使用超级链接查看网站上的内容。

  (三)巩固提高阶段

  对于新鲜的事物,学生总是感到新奇,并想亲自实验,于是,在全部讲授完基础知识后,又安排了一次上机实践,用于巩固所学的操作,自己查看“下一代”网站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5分钟后,告诉老师他们都学到了什么,这样就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学习知识。

  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电子学习的方式已经为思科等国际性大公司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2]祝智庭,《学科教育展望丛书——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系列教材教学指导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4] 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 著,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张晓蕊,自由职业者,现居山东曲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