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操作性的含义
可操作性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类学习活动为主的学科,经调查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数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
二、操作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这个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学生自主操作,并于其他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最后还应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这种模式里,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必要时还要参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具有一定情境的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课例设计
下面以泰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地球村里手拉手”一节课为例,进行操作类学习活动的设计(仅体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通过教师机给学生打开“下一代”网站,引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会有疑问,说:“老师是怎样找到这么可爱的画面呢?这个画面是什么呢?”这样,我就抓住时机,介绍当今社会关于网络的知识,并提出一些专业词,如“浏览器”等。
此环节主要是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下铺垫。
(二)讲授新课,合作交流
本环节,首先教师根据让学生看演示文稿中的一段对话,引出“浏览器”的概念,从而为学生更加详细的讲解“浏览器”的概念,化为通俗的语言,并交给学生认识、操作浏览器。
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址栏”中的内容,引出“网址”的概念,再通过演示访问“下一代”网站,引出浏览器与网址的关系,同学们现在都跃跃欲试了,抓住学生好奇心理与学习热情,让其进行练习巩固,并给学生一些网站的网址,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会的可以问同学和老师,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由于“下一代”网站里有很多内容,而同学们不知道如何看,于是就因势利导,引出“超级链接”的概念,并教其如何使用超级链接查看网站上的内容。
(三)巩固提高阶段
对于新鲜的事物,学生总是感到新奇,并想亲自实验,于是,在全部讲授完基础知识后,又安排了一次上机实践,用于巩固所学的操作,自己查看“下一代”网站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5分钟后,告诉老师他们都学到了什么,这样就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学习知识。
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电子学习的方式已经为思科等国际性大公司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2]祝智庭,《学科教育展望丛书——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系列教材教学指导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4] 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 著,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张晓蕊,自由职业者,现居山东曲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