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班级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班级的物质文化,诸如以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報、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
关键词:班级 环境文化 建设 案例
教室是孩子学习知识、生活交际的乐园,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它是一种隐形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资源,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的布置更能彰显一个班级的特色,所以,新学期,新班级,开学之初,我决定班级文化建设先从改变环境入手——让我们的教室美起来!
一.案例描述
“让我们的教室美起来,是我们这次班会的主题,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
“老师,春天到了,教室里应该花红柳绿,充满生机,我想把我家的吊兰拿来。”“好主意,花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我点头称赞。“老师,我想拿一盆雪莲。”“老师......”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想要把自家的花草拿来,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开头,便因势利导:“那么我们的墙面呢?可以有哪些改变?”
“老师展示台必须有,我想把我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小书法家朱颜杰率先提议。“老师我们可以给展示台起一个个性的名字吗?我都想好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手工作品等等展示在这里。”班长刘杰发言后,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么展示台这块墙面设计就由班长负责吧!同学们可以把你们感觉最拿手、最满意的作品呈现出来。”
“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我觉得我们的班名可以改一下,‘弘毅班是以前班主任起得,我们想自己起个我们喜欢的名字。”
“嗯,好点子!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为我们班起名吧。”
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一致认为小草组的建议最好,我们的班名就定为“暖阳班”,这个名字按孩子们的创意有两层意思:第一,孩子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是未来的希望;第二,老师是温暖孩子的太阳,呵护他们的成长。有了班名,班徽的设计也要趁热打铁,学习委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组那个可爱而有特色的太阳图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维持良好秩序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接着又讨论制定了我们的班级公约:“上课要专心,作业要细心,做事要用心,待人要真心”。有的同学还提议应该把班级公约放在最醒目的墙面,于是孩子们决定,与门相对的墙面用来设计班级公约,人人进门就能看到它,让它时时刻刻提醒每个人。当然它的布置及具体设计还是由班长组织孩子们自己完成。
“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的设计,还有空缺吗?”我提醒他们,我希望教室的每一处都会说话,都能给这个集体带来愉悦的享受,“老师左侧墙壁没有设计。”机灵的王文博最先发现。我说:“那还有什么可以设计的呢?”
“评比栏,没有评比栏。”王文博大喊道:“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力争上游的平台,不仅在学习上评比,而且在卫生、纪律、品德等各方面进行评比,我们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
第二天下午,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一亮,讲桌上是一盆清新的雪莲,窗台上放满了各种绿色植物,孩子们总会让你惊喜不断!刚进门,我就被班上的小解说员刘韩越拦住了,“欢迎您来到‘暖阳班,由我为您介绍我们的家,我们的家由46个小苹果,组成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班级是我家,人人都爱她是我们的班级口号。”
二.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环境文化”,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言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科学论断,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环境装饰,不是文化的标签,要充分利用建设起来的新环境教育每一个人,包括学生和老师,让每一个人用“心”来感悟每一个在“作品”的内容与意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本案例中,学生自豪地以导游的角色给老师介绍他们创造的具体内容,这就是以文化人的表现,让这些本来不会说话的花草、墙画、文字说话了。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通过理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比如,思考“什么是班级环境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班级环境文化”、“怎样建设班级环境文化”。这些富有逻辑的问题思考清楚了,才深入浅出地轻车熟路地引导学生进行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本案例中,我思考是:让班级环境文化建“美”起来。如何才能美起来?我应用的策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孩子们的“美学”眼光做事情。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