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寻和追问;对广袤宇宙、自然万物的心灵叩问和哲理思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洞察;对人伦情感的珍视和对道德操守的坚持;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它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它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家园,它那光照千秋、丰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三语两言所能概括。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第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教学的氛围。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学行为是作为一种教学精神而存在,而非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应成为人文精神的践行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教学氛围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体验做人的尊严,享受被人尊重的快乐,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感悟文言文中洋溢着的古人那崇高博大的人文情怀。
第二,努力挖掘文言文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的文言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传承人文精神方面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过去,它孕育了无数温文敦厚、心怀天下、志向高远、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如孟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陆游、王国维、曹雪芹,许多现代政治上的杰出人物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教师要善于抓住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联系现实生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第三,重视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提倡背诵文言经典。
诵读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独有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文言文语言凝练典雅,古朴优美,富于韵律,适于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涵咏品味,甚至熟读成诵,不仅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言文的词义、句式、语法的理解,而且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这种自身体验比教师的循循善诱效果要更好,更自然。
第四,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体位的多角度,实现读写听说结合。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从文言文中探寻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习惯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如文言经典朗诵、课本剧表演、开设专题讲座、组织辩论会、尝试文言写作、写读后感;倡导研究性学习,如对焦仲卿和刘兰芝以身殉情的质疑,对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探究,对柳永的寄身青楼妓馆的行为评价等。联系现代文,说古道今,延展拓深文言文的人文精神。
第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里包括,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高瞻远瞩,切忌急功近利,把分数作为教学的指向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如,润物无声;教师要将长远目标与短期要求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本文系刘俊峰负责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08]G0280】
何建寿,男,教师,现居甘肃临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