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独生子女体育教学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0906
一.基本原理和认识

  体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是个社会、家庭、教育多方面的系统问题。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体育运动就个人来说是有助于维持和增进健康,提供一种有益的消遣,使人克服现代生活的弊病:就社会来说,能丰富社会交往和培养公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运动本身是必要的,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是必要的。”因此,从国民个人行为来讲,一是自觉锻炼身体的主动性;二是个人体育竞技积极性;三是锻炼的技术、方法灵活性。为此,社会通过思想教育、宣传动员,提高个人自我健身观念,做到自主、自信、自健;积极引导人们从事健康、文明的体育娱乐活动,并在锻炼技术、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比重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国独生子女的人数已达几千万人。各大城市入学儿童中独生子女已占到了绝大多数。据对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城市独生子女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有了全面和普遍的提高,这应加以肯定。但目前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学生近视率、女生贫血率仍在上升,患龋率仍较高;城市小学生低年级肥胖学生增加;部分机能和素质下降,特别是机能指标中的肺活量,与10年前相比,有所下降:男生下降11.67ml、女生下降100.38ml;D耐力素质下降18岁男生1000米跑比16岁时差1.22秒,比17岁时差2.47秒;女生18岁时800米跑比15岁时差5.13秒,比17岁时差1.24秒。

  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人化的过程,是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身体和心理素质发育、发展、成熟的阶段。卢梭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身体锻炼的相互调剂。”由此可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在现代教育中,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支柱,没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学校体育以其特殊的方式和作用,始终把提高和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顽强意志和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形成健身习惯,终身受益。

  二.基于“个人—学校—社会”的独生子女学生体育现状

  1.家庭结构、父母体育观念对独生子女参加锻炼的影响

  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同龄伙伴而与成人特别是父母,频繁接触、交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会以“成人”的观念去看待、认识。由于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成员以独生子女为中心,在长辈的眼中,独生子女学习的任务就是一切以读书为中心,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而期间便滋长了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独生子女同样也使父母们心理承受力变得很脆弱。不忍心自己的孩子去外地或艰苦的条件下锻炼,独生子女组成的城市年轻阶层因为先天的免疫素质不高,已经不能构成城市积极因素的来源。

  2.学校、教师与社会因素对独生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

  长久以来,学校就普遍存在重理轻体的倾向,以智育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导向偏差;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水平,导致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课程负担过重,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一切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转,最终导致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得不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下降,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由于我国的学校体育的教学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应试体育”和“应试教育”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锻炼的现实效果,忽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爱好、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影响了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的养成。

  3.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不平衡也对独生子女体育发生影响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也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岁,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 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

  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根据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多少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

  4.伙伴缺乏因素对独生子女体育发生影响

  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伙伴,而同龄伙伴往往是建立独生子女和体育之间联系的关键桥梁,这样就导致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伙伴间的自觉自主的活动、体育游戏中积累对体育的真实感与体育锻炼动机削弱,这是科学体育观念无法正常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独生子女体质的学校体育教学

  1.独生子女体育的个人行为的竞技

  体育就是竞技,体育不是商业群体的交换,而是一种竞技目标的设定,无论跑、跳、投,都要善于锻炼身体的技能。目前,体育不敢谈竞技,不敢谈目标设定,一味快乐,导致一味“散漫”,把体育变成时间的生命方式——散步、游玩,忽略了竞技项目教学、训练。体育不应当是富裕阶层和小康家庭有偿服务的休闲、娱乐、健身,也不是面向贫穷、低收入和农村居民的健身设施,而是全民的竞技文化。

  2.独生子女在校体育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

  体育的时间有自己的规律,长技术,长体力,长意识,需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量、变化的形式,还需要实战的演练。当然,体育的精华在于间断的时间锻炼,学生们完全可以利用琐碎时间。如:课间十分钟可以跳绳、踢毽子、跑步、上下楼梯,或原地高抬腿跑一分钟;上下学路上可以有意识地快走;在家看书久了,可以跟着音乐节奏随意蹦跳上几分钟,或做上十几个仰卧起坐,原地摸高跳一分钟等等。但是,一定要有固化的模式,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更关键在于你有没有锻炼的意识。

  3.独生子女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和训练

  我国体育事业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专职体育工作者队伍、体育教育体系和体育科研体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工作者、体育教育、体育科研的作用。体育锻炼也该因人施教。随着孩子们个性化的发展,他们对体育锻炼提出了个性化需求。一些中小学体育老师表示,再用跳高、跳远、跑步、做广播体操等老一套比较单调的运动形式来设计体育课,的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成人化、竞技化的色彩较浓,没有结合学生健康、心肺功能,没有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如何养成和坚持科学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独生子女的体育教育,应从现状着手,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着眼于通过学校体育的教育,使独生子女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的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寓体育于教育、精神、智力、体力、娱乐之中,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并带动体育人口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国富.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0(1):40--43

  (2)赵高彩.从独生子女角度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短缺的原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1)1—6.

  (3)袁林、于晴.现代人、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6.12(4):95—97

  (4)蔡宝忠等.论学校体育在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中的作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1):72-73

  (5)郑俊武.身心关系与体育的本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1.9(2):8--12

  王志丽,教师,现居浙江奉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