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那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材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的作品令学生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用。当前,教师应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如何做到寓教于情,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方法收效较好:
一.以情激情,启迪学生珍惜亲情和友谊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加上教师动情的讲述,感染打动学生则是必然的事情。如《秋天的怀念》是小学课文中一篇赞美伟大母爱的佳作,经教师的语言修饰,能起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学生从文中可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亲情是无价的。课文中关于友情的描述,能启发学生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与人相处,培养助人为乐的高尚境界。授课时不仅要求教师激情饱满,同时要求学生课前细细研读,查阅有关背景资料,探究“友情”的实质内涵。如讲《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先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让学生默读课文时去探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友谊。在教《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时,应特别要求学生研读“在她心里,领导职务不过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国家领导人和保姆仅仅是分工不同而已”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去深切感受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不但生时亲密无间,连死后的墓地都一模一样,并排左右,真可谓友情天长地久。
二.以景触情,将心比心,激发学生的爱心
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身临其境,体验艰难险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是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一种手段。如在讲授《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闭上眼睛扮演盲人过马路,另一个同学扮演雷锋扶盲人过马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盲人的不便与痛苦,同时也感受助人为乐,然后组织学生们谈体会、谈想法,激发学生的爱心,让他们以后要多关心残疾人、关心弱者,尊老爱幼,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谊之手,献出一片爱心,人人争当活雷锋。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中蕴含着许多人文因素,教师要用心去挖掘,才能达到呼唤学生人文情怀的目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
三.情中悟“理”,培养学生“爱”的情怀
培养学生“爱”的情怀,是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心,教师对课文充满激情的表述,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真挚情怀,并从鲜活的实例中悟出一些道理。如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对小学生而言似乎摸不着边际,感到既伟大又抽象。教学中应注意从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出发,联系实际,达到情中悟“理”的效果。
在教《一定要争气》时,可以设问:“为什么中国学生以前会被外国人看不起?”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利用学生被激起的情感追问:“为什么童第周没有自卑、沉落?他是怎么做的?你们从中懂得了什么?”同学们会表示现在只有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富强,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在此,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如何爱国,但在学生内心世界升腾的为国家兴盛而努力的情感,却是最真实、最亲切的爱国情怀。教会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讲授《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时,既要让学生钦佩周恩来总理舍己救人的好品质,又要让学生明白:人在世界上只能活一回,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珍惜它,不论遇到任何困难的挫折,我们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关爱的,特别是对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别人身上得到的爱太多了,反而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许多同学对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同情,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同情之心,教育他们应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助人为乐,关爱他人。
善待自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讲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感人故事,如《小狮子爱尔莎》、《曼谷的小象》、《海豚救人》、《一个村庄的故事》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关爱自然,鼓励学生大胆地接近自然、探索自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明白只有善待自然,人类才会过得幸福,反之,大自然就会无情地报复人类。
张春花,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