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1086
王永亭

  内容摘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师辛辛苦苦,教得很累,学生寻寻觅觅,学得很苦,但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缺乏学习热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讲课以情染情;教学过程语言引情;教学方式多样传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学习热情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在语文课上,教师辛辛苦苦,教得很累,学生寻寻觅觅,学得很苦,而考试的成绩却很不理想。学生进入高三以后,由于学业繁重,不堪重负的学生往往将语文作为选择放弃的第一个科目,语文课程教学的前途堪忧。究其原因,缺乏学习热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习热情。热情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热情是与人生观,价值观有关联的,是一个人态度、兴趣的表现。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呢?

  一.教师讲课以情染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面对这样的佳作,教师讲课怎能无动于衷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只有教师用激情感染他们,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比如,某教师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提问学生:“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一生答:“她比较穷吧,因为她都买不起书。”顿时,班里学生哄堂大笑,或许,他们也在笑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特别。但是,我们后来者怎能无知到不但没有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产生敬意,反而还表现得这么幼稚呢?老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用很悲痛的语气问学生:“知道刘和珍死时多大吗?知道她是为什么而死的吗?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称其为‘君吗?”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全明白了,一堂课下来,尽管大家再也没有笑起来,可是思维却始终处于很活跃的状态。

  二.教学过程语言引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即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学生的激情需要老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去带动。而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罗杰斯说:“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是一道障碍。如果只是单纯地就语法讲语法,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在讲文言句法的时候,我以最简单的现代汉语句式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举例子(选择学生时要慎重,不能伤害其心灵),进行语法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吃炸鸡腿。我要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分析出主谓宾,然后要求他们加上“时间”和“地点”。如:在凌晨时分,××在被窝里吃炸鸡腿。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的位置。我又要求他们加上“修饰语”使这个句子更富有“色彩”。有的学生说:“在凌晨时分,肥头大耳的xx在被窝里吃又肥又大的炸鸡腿。”这样学生立即就明白了“定语的作用”是什么。当我对句子成分进行调整后,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定语后置,什么是状语后置,什么是宾语前置。

  三.教学方式多样传情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的驾驭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把握一个原则,要让学生参与,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要转变角色, 还课堂于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 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 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当家做主, 充分地让课堂活跃起来, 使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