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已成为小学生习作的最大弊病,尤其是初学习作的中年级学生,在文章的取材、立意、表达上的千篇一律更是司空见惯。主要表现在:取材单一化。写老师总写老师怎么带病坚持工作和冒雨给学生补课;写一件事总写自己如何拾金不昧和扶老人过马路;写父母总是写他们怎样深夜背自己去医院和下雨来送伞。立意标准化。写想象作文就一定是将来生活多么美好,写游记总是要赞美祖国山河壮美,记事一定要写一件好事。表达模式化。开头、中间、结尾三段论,大同小异,甚至用词都用一样。学生习作为什么普遍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呢?粗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教师不够重视激趣启思,急于入题,忽视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课本中的习作,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内容”与“怎么写”的问题。“写的内容”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怎么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写的内容”在先,“怎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加上教师没有重视多渠道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通常是学生才举了几个例子便迫不及待开始指导起来,生怕浪费了时间。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打开记忆的闸门,没有捕捉到记忆里关于本主题最深刻的回忆,没有唤起自己深刻的体验和情感,在脑袋空空的情况下,只好茫茫然跟着老师转,听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写,看别人怎么写就怎么写,否则就完成不了任务,交不了差。这种没有学生自己真情实感投入的习作,自然难免千篇一律。
二是教师指导过全过细,先入为主,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一般接受能力教强,反应较快,对新事物极感兴趣,弱点是思维和组织能力差,词汇贫乏,认识笼统,虽有材料,不会选择运用,由此习作指导便成了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指导过粗,学生便不知如何动笔;而指导过细,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小学中年级习作指导中,教师担心学生写不好,习惯先入为主,指导过全过细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我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一个人的一件事”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选材用了大量时间,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心中都有熟悉的人及典型事例。为了使他们写的具体生动,我还不厌其烦地写了一篇下水文,张贴在黑板上,引导全班学习怎样把事情过程写具体,怎样把重点写详细,怎样标点使用正确,怎样格式合乎规范,谁知习作一交上来,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习作成为我范文的复制品。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按事先他们所说的去写,他们说照范文写更容易,不会错。难怪新课程标准在三年级习作中要求:“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
三是教师过于强调仿写范文,生搬硬套,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从模仿到创作是学生习作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机械的模仿,“学别人的文章说别人的话”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鹦鹉学舌的局面。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不少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让学生熟读和仿写典范作品,受益匪浅。但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借鉴原文太多,否则就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写《美丽的家乡》,强调如何把《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生动准确的词句放在《美丽的家乡》中,如何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结构,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全被扼制了,交上来的习作像出自一人之手,很多文章几乎只是把《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改成了家乡的名字,或稍动了几处词、句而已。这种作文根本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完全泯灭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被逼着去千篇一律。
怎样才能避免中年级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现象呢?那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做法是:
(一)取材更广泛
由于学生对生活中原有感知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的以外,其他的必会日趋模糊、淡忘、消失。要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而不雷同,重要的是开拓其取材思路。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这个题目时,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家里的事可以写,学校的事可以写,劳动方面的事可以写,学习方面的事也可以写。同一方面的事也可以选不同的内容来写。如:从体育方面想到跳绳、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从节日中想到吹气球、放鞭炮、吃粽子等;从不同的季节中想到游泳、采标本、堆雪人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位,使文章有不同的内容。此外教师在教给学生取材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联想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想、想象思维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写出不同的习作。
(二)立意更新颖
只有立意新颖的文章,才是吸引人的文章。要改变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立意新颖。例如学生开完运动会后,教师指导习作时要先从确立不同的中心入手,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可确立以下几个中心,如由长跑比赛想到“坚持才会胜利”;由跳远比赛想到 “要勤学苦练”;由拔河比赛想到“团结协作”;由接力比赛想到“结果与过程关系紧密”;由某个同学绊了另一个同学想到“比赛讲成绩更要讲道德”;由失败想到“失败也是另一种财富”。引导学生把运动会这一活动作为思维对象,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事件,经过分析、推理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古人说:“情动而辞发”,不同的思想感情也就表达了不同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感情奔向不同的方向写作,写作也就各具特色了。
(三)句式更丰富
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的作文“先求平实,后求文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能要求学生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尽量用上不同的句式,或者启发他们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写出不同的话。例如,“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可以表达:①因为春天到了,所以小草探出了头。②小草最先听见了春天的脚步,赶紧从地里钻出来迎接它。③小草展开绿叶,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④看见小草发芽,我们知道,春天已悄悄的来临。这样,选用不同类型的句式来表情达意,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但由于句式多样,效果也不同。句子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抓好了文章最基础的句子训练,使之“百花齐放”,文章自然也会因此而告别“千篇一律”。
(四)结构更多样
习作教学中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切入点,尝试用新的布局去表现不同的结构章法。如考试后挨打一事,学生可按事情先后顺序叙述,写“今天第四单元语文考卷发下来了,我一看,才打了87分,心想回家又要挨打了。”可以从事情最高潮处入手,写“什么?才考了87分?晚上你别想吃饭了。”也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昨天,我又挨了这学期第三次打。原因还是考试没考好。”还可从对事件的感叹议论入手,“要说我爸的巴掌,就像铁做的一样,一巴掌打下来,能把人疼得半天回不过来神”。……这样对同一件事,由于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结构变得丰富多样,文章的整体面貌也就会因此呈现出不同来。
(五)视角更独特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事件,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思考,改变角色进行表达。如写一只受伤的小鸟被几个调皮的男生捉住戏耍导致死亡一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色从几个不同角度进行叙述。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刚走到大松树旁,忽然听见一声鸟叫,抬头一看,有只鸟儿嗖的钻进密密的枝叶间,不见了。”还可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这个故事:“我看见王蒙在树下转来转去,很好奇,于是跟了过去。”也可用雏鸟、母鸟或雪松的口吻描述此事:“那天早上,我正焦急地等妈妈回来喂我吃美味的小虫。”……这样用不同的人称,使文章的视角发生改变,又给学生找到一个避免千篇一律的突破口。
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句式、结构、视角等方面力求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走出习作模式化的误区。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必将对学生学会“有创意的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
杨根枝,陈俊,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