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寿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其姓氏来源多种多样。本文探究了绍兴寿氏的源流,并对其历次大的迁徙和分布状况作了梳理,归纳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对绍兴寿氏的渊源作一管窥,无疑有助于探究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绍兴寿氏 来源 迁徙 分布
作为中国文化链上的一环,家族见证了国家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家族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姓氏的发生和发展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中这些简单的汉字,所包含的历史丰富而又独特。
中国姓氏繁多,俗称为“百家姓”,但实际上却远远超过“百家”。据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在《中国姓氏统计》中调查,在将近3亿的调查人群中,全国基本约有4100个姓,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数达24000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已有20000个姓氏消亡了。由此看出,中国姓氏的发展和演变是极其复杂的,旧亡新生,交替纷繁。
寿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的一个姓氏,据有关资料统计,寿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11位左右,它是稀少的姓氏之一。寿姓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而且它的姓氏来源也多种多样。
第一种,起源于传说,据史籍《路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候有位叫彭祖的老寿星,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就取寿字为姓,于是形成了寿姓。第二种,起源于姬姓。寿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出自姬姓,是以周章的十四世孙寿梦的名字为姓,形成寿姓。第三,寿姓起源于地名,是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的平寿邑。平寿原是春秋时期卫国下邑,后来又成为楚国的邑地,楚国灭亡后,有寿郢住民改以地名为姓氏,也称寿氏,是为淮南寿氏。
以上这几种起源是现今较为普遍的说法,除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说法。其一,有部分寿姓起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首先是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继太妃寿康太妃的封号为汉化姓氏者,世代称寿氏、康氏。其次是蒙古族巴颜图氏和蒙古族克勒德氏,这两支蒙古族寿氏的始祖分别为巴颜图·寿成和克勒德·多克队,他们的后裔子孙中都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世称寿氏。其二,东北寿氏起源于妫姓。寿山是清朝末年的黑龙江将军,传说寿山原名袁眉峰,是明末著名民族爱国英雄袁崇焕的第七世孙。寿山逝世后,为躲避满清政府的迫害,其家族人员分散躲避起来并以将军的名字之谐音“寿”为姓氏。
寿姓在我国多个省份和地区均有分布,但江浙一带的寿氏族人分布较国内其它地区的相对集中,尤其是浙江绍兴寿氏为全国寿氏分布中的重要一支。绍兴寿氏族人不但注重家学渊源,且在家族宗谱的修订方面也尤为重视。对绍兴寿氏的渊源作一管窥。无疑有助于探究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
一.绍兴寿氏由来
江浙一带的大部分寿氏族人多尊彭祖或吴王寿梦为他们的祖先,而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地区同样也受到这些说法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其为彭祖之说者,以其享年寿之永而为姓,固诞而不足信”①,传说彭祖活了两百多岁,他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的长寿便以“寿”为姓。因史籍《路史》中提及寿姓源于彭祖,所以这种寿姓由来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明显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在当下看来显得荒诞不足信。
而“其为吴王之说者,不知礼大夫不得祖诸侯,此又僭而不敢信”②,在阶级制度森严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且不说寻常百姓不得以君王的名讳为姓,而且还有对君王名讳等诸多方面的“避讳”,所以把王者的名讳作为姓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种寿氏由来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事实上,这些关于寿姓姓氏来源的信息往往因年代久远,大多不能考证,可信度也无法得到合理有力的证实。所以若论及绍兴寿氏的来源,笔者认为是由“铸”这个姓氏去掉金字旁后改为寿姓似乎更加真实。
据《百家姓姓氏溯源》记录,寿姓的先祖原住山西,最初不姓“寿”而是姓“铸”,后来因逃避战火有过两次南迁。北宋时期,金人越过燕山侵占热河,热河的南面就是山西。寿姓先祖为躲避战乱就南迁至河南开封一带。公元1126年8月,金军攻克山西太原,12万宋军不战而逃,金人势力进一步壮大。公元1127年4月,宋徽宗、宋钦宗、后妃、宗室及百官被金军俘虏,此次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靖康之难”。“靖康之难”事件致使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5月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抗金老将宗泽的支持下,建立了南宋王朝。公元1129年南宋朝廷迁到临安,几经辗转之后又于公元1132年再次迁到临安,寿姓先祖也随之第二次南迁到临安,临安即为现在的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此后寿胜一族“食釆於暨”③,即食邑④为诸暨,诸暨便成为寿胜一族的封地。
而后寿胜的曾孙“泽公”、“尚宋寕宗顺安公主为驸马”⑤,“泽公”有幸与南宋王朝的公主成婚被封为驸马,成为南宋皇室的成员。所以当皇上知道“泽公”的先祖姓“铸”之时,想到了金人给汉人带来的苦痛,于是下旨改姓,便去掉“铸”姓的金字旁,赐姓“寿”。此说不仅在《暨阳墨城寿氏宗谱·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半山堂本)中有对于暨阳墨城寿氏祖系源流的相关文献确切载明:“粤稽我寿氏或曰唐尧之后封于‘铸后去金而为‘寿”。且在《山阴寿氏草谱·寿氏续修宗谱序》(思仁堂本)中也有关于绍兴寿氏源流的记载:“粤稽唐尧之子封于‘铸,后去金而为‘寿,此得姓之由”。由帝王赐姓予皇亲贵族或者下级官员之类的事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屡见不鲜,且“赐姓”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的事实。换言之,寿姓是由帝王赐姓之说相对于荒诞的彭祖之说,僭越的寿梦之说,由“铸”字去金存寿之说确实是最接近现实的合理说法。所以笔者认为今绍兴寿姓姓氏来源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把“铸”字去掉金字旁后赐姓“寿”。
二.绍兴寿氏的迁徙和分布
笔者认为绍兴寿氏族人的迁徙主要经历了以下几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迁徙的时间应是十二世纪初,由河南万安县万安山迁徙到浙江诸暨同山镇。据绍兴地区寿氏家族家谱和《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等文献资料表述,绍兴地区的寿氏远祖为寿宪,族裔称“宪一公”,原来就居住在河南省万安县万安山。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初寿胜护驾南渡,受封于诸暨,最初定居在同山镇唐仁村。寿胜,族裔称“胜一公”即为南迁后始祖。《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中载明:“我胜一公当宋高宗朝扈跸南迁同平章事,而食釆于暨”,且“自胜一公至曾二公中越六代”⑥一直定居在今诸暨同山镇。
第二次迁徙的时间约为元朝初年,由诸暨同山镇迁徙到木陈,木陈又作墨城,即为今天的诸暨墨城。南迁后的寿氏家族谱史从第一世“胜一公”至第十世“会七公”寿希仲(1351-?)具体可考,且载明从第八世“曾二公”寿茂柏(1298-?)至第十世“会七公”迁徙到诸暨墨城。在现保存下来的明朝天启年间的《山阴寿氏草谱·曾二公传》中也记载了与这次迁徙有关的内容:
“始祖曾二公,千十七公仲子也。讳茂柏一讳茂清,字克登,世居同山业农时亦任侠,一日走猎至本族之半山见龙凤媾交之異,以为瑞,遂卜居。”
这之后经历元代兵燹,有约近二百年谱史无从考证。但《山阴寿氏草谱》有记录,自“昌一公”后,“遂至跨湖桥,至其后,或迁城中,或徙他乡”⑦。据目前可查文献笔者认为这是第三次迁徙,即由诸暨墨城经漓渚镇迁徙到绍兴跨湖桥。
寿氏家族在第四次迁徙为十八世纪末期,在此次迁徙中又分为三支,分别往不同地方迁徙。第一支寿氏的迁徙即为寿廷柏的长子寿肇炯的迁徙过程,徙居绍兴城内横街。第二支寿氏的迁徙即为寿廷柏次子寿肇辉的迁徙过程,迁到绍兴城内的覆盆桥,覆盆桥就是今鲁迅路寿家台门。而寿廷柏的幼子寿肇灼则留居绍兴偏门外东跨湖桥祖宅,此次迁徙即为第三支迁徙的寿氏族人。
寿氏家族在经过以上多次迁徙后,又分支迁居绍兴其它较小的地区。绍兴寿氏族人所聚居的地区也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发生转移和扩散,这种地区上的转移和扩散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根据前文提到的迁移过程及相关资料可发现,总体上,绍兴寿氏的迁移具有以下规律和特点:因同山镇唐仁村是绍兴寿氏最原始的聚居地区,所以绍兴寿氏族人是以同山镇为起点,沿着河流由南往北迁移的。
详细的迁徙特点可以从原因、空间、时间等方面来分析:
第一次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需求。由于公元1126年至1127年间发生的靖康之难导致北宋灭亡,金兵撤走后,宋高宗赵构重新于南京应天府立国,史称南宋。公元1127年南宋朝廷从南京,即现在的河南商丘,迁至扬州,公元1129年又迁到镇江,最后在临安落脚。而官至同平章事,实行宰相职事的寿胜随护南渡,也一并到了临安。经历一定的辗转后,公元1138年南宋朝廷正式定都临安,寿胜一族也定居在同山镇。
第二次迁徙是在元初。公元1286年,朝廷颁布大司农司所定《农桑辑要》,给生产凋敝的农业带来了指导方向。之后黄道婆在松江地区推广棉纺织技术,也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笔者认为,这次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追求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增加本家族的农业生产收入。由图可知,同山镇周围的河流稀少,而且基本都是支流,水资源不丰富不利于灌溉。相比之下,江藻镇不仅靠近浦阳江干流,附近还有两条支流,它的东北方向还有白塔湖,此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利于农业灌溉,水陆交通也非常便利,给寿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第三次迁移是从江藻镇经漓渚镇迁到绍兴跨湖桥,即今绍兴市偏门,具体迁徙年代因战乱等原因已具不可考。但当时的偏门是个人口聚集量大,而且经济实力相对绍兴其它地区而言比较发达,河流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利,百姓安居乐业。这成为了当时绍兴寿氏一族迁移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四次迁移是18世纪末,此次迁徙原因是寿廷柏的三子长大成人后为了各自发展而分别迁至三处。这次迁徙从空间而言跨度比较小,均在绍兴市区内迁徙流动。在时间上比较接近,由他们各支的迁徙情况来看,此次迁徙更加注重的是谋求自身的发展。闻名遐迩的三味书屋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当时的三味书屋称为“三余书屋”,寿廷柏的次子寿肇辉是三味书屋寿宅的首宗⑧。
从寿氏的总体迁徙路线来看,良好的水陆交通给优越的地理环境创造了条件,也给绍兴寿氏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孕育了他们的人文情怀,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红学家寿鹏飞先生,教育家、数学家寿孝天先生等诸多名人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和安定的环境使绍兴寿氏一族渐渐兴旺起来,也促进他们逐渐向外发展。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寿氏族人走出绍兴,走出浙江。寿氏族人的分布也呈条带放射式展开,伸向北京、上海、台湾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绍兴寿氏家族代有才人,他们不仅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在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时代烙印,更为书写浩瀚的历史、为丰富灿烂的精神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注:本文系绍兴文理学院2013年度学生科研重点项目,参与此课题项目的成员除署名作者外,还有苏易,牛莉莉,任海萍)
参考文献:
①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阳墨城寿氏宗谱·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
②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阳墨城寿氏宗谱·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
③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阳墨城寿氏宗谱·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
④食邑:又称釆邑、釆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釆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⑤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阳墨城寿氏宗谱·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
⑥半山堂本首一卷《暨阳墨城寿氏宗谱·考定墨城寿氏祖系源流辨》
⑦寿永明、裘士雄 编著《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163页。
⑧寿永明、裘士雄 编著《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164页。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