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信息时代加速90后、00后的偶像崇拜蔓延之风,青少年需要正确的偶像崇拜引导,而收效甚微的传统榜样教育需要新对象挖掘和形式创新,笔者对此提出了巧用偶像力量,创新榜样教育的观点。本文对偶像、榜样的概念和关系做了解释,并从巧用偶像力量,重视榜样教育特殊性;巧用偶像力量,增强榜样教育有效性;巧用偶像力量,扩大榜样教育影响力三个角度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偶像崇拜 偶像力量 榜样教育
当今社会,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偶像团体,从东方神起、EXO到TFboys,偶像崇拜热潮一浪接一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榜样的塑造和宣传教育却一直延续着传统灌输的手段,令青少年反感以至收效甚微。偶像文化的兴起是对传统榜样教育的挑战还是机遇呢?笔者认为巧用偶像的力量是对榜样教育的创新。下面,笔者就该观点予以阐述。
一.偶像与榜样关系的阐明
《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像”一词给出的解释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对象。现多指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主要包括了年轻富有、貌美才显、个性独特的“明星偶像”和智力非凡、能力超群、人格完美、贡献重大的“杰出人物”两大群体。与“偶像”经常搭配的便是“崇拜”一词。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即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
《现代汉语词典》对“榜样”一词给出的解释是:作为效仿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榜样”二字都带“木”字,原来“楷”和“模”是两种树木的名字。楷树长在孔子墓旁,模树长在周公墓旁,以树喻人,比喻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可以成为楷模。榜样,是一种理想人格,以某个人为榜样,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
近年来,关于偶像与榜样关系的差异性、共同性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在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榜样与偶像是同一个概念,偶像即榜样。但是后来学者岳晓东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指出,榜样与偶像是两个相互独立和分割的概念。学者彭怀祖还分析了榜样与偶像的本质差异,并认为榜样塑造是组织行为,偶像打造是商业行为;榜样以“利他”为特征,偶像以“成功”为结果;榜样传播求真、求实,偶像宣传重利、重名;榜样的价值指向通常是勤勉、刻苦、努力、乐观等,偶像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取得成功、名利双收、个性独特等。笔者认为偶像和榜样是不同的概念,但其影响路径是一样的,都是对榜样和偶像的模仿和学习,所以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与转化。
二.偶像力量的作用阐发
偶像的存在对其他人的生产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偶像的作用。偶像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之分,而偶像力量一般是指偶像的积极作用,即正能量。虽然常有盲目追星造成的惨剧,如杨丽娟追星使其父跳海自杀,另有媒体报道13岁女孩追星,称爱偶像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而被亲生父亲砍死,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些负面报道而忽视偶像力量。偶像力量,是一股像偶像学习,模仿和激励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一位名叫“戮西法”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一直认为偶像就是理想化后的自己”,所以“每当偶像取得成就会倍加鼓舞”,“我曾经普通平凡,生活波澜不惊毫无动力,最终却因为一个人学会游泳、学会摄影、学会旅游、学会自学、学会坚强、学会隐忍、学会为人处世,这都是我的偶像带给我的正能量啊。”网友戮西法的说法能够引起一大批青少年的共鸣,包括笔者自己,谁的青春里没有那么几位偶像。呆在象牙塔里的青少年,他们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除了向父母、师长、同学模仿和学习外,更多的来源于对偶像的模仿和学习。有时某阶段,这种模仿和学习甚至超越了父母长辈带给我们的影响,所以偶像的力量不可小觑。
三.基于偶像群体的榜样教育创新思考
(一)巧用偶像力量,重视榜样教育特殊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一个青年都要经历一个自我认同即自我同一性阶段。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12、13岁至17、18岁的年轻人,发展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青少年通过对一些榜样、偶像人物的认同来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在榜样、偶像人物的选择上,青少年更倾向选择偶像人物,因为大部分的偶像人物与青少年有着相仿的年龄,有着青春期青少年悸动和痴迷的外表,有着青少年渴望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偶像人物能让青少年产生更多的共鸣,满足精神依恋和情感寄托。而相比传统的榜样,其榜样形象呆板,榜样种类单一,无法反映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如果说父母与子女存在代沟,其实现在的90后,00后对老一辈的榜样也存在代沟。年龄层次不同,经历不同,不同的年龄段对不同的东西感兴趣,不同的年龄段对不同的品质有不同的侧重。如埃里克森的八个认同危机说明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心理成长关注点不同。这是心理成长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所以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过程。此外,还存在历史的代沟,有些事在特定的年代有特定的作用,这些事迹一旦脱离当时的年代,放在新世纪,让一些90后,00后不能完全理解老一辈的所作所为,不能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环境下,榜样所表现出的仁义担当。基于上述原因,偶像教育比榜样教育更适合青少年。离开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榜样教育更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选择榜样时注重榜样的内在品质,而青少年选择偶像时更注重偶像的外在属性。社会选择的榜样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而青少年选择的偶像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比如韩剧《继承者们》播出后,李敏镐成为了万千青少年的偶像,可是《来自星星的你》一播出,又有大量的李敏镐崇拜者转投金秀贤门下。所以说,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处于特定的年龄层这个特点所决定的。只有重视青年期特殊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根据规律巧用偶像的力量,才能使榜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偶像力量,增强榜样教育有效性
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榜样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为载体,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激发起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促进受教育者以榜样的道德精神为基础,调整自己的认知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此增加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最后通过主观努力内化榜样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活动。传统榜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被教育者学习和模仿榜样,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可以接近榜样甚至超越榜样。传统的榜样教育注重的是被教育者精神层面的被熏陶,所以在榜样选取上,传统的榜样教育重视榜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品质,除此之外,都不予以考虑。笔者认为,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同龄人,尤其是长得好看又有个性的同龄人比较容易产生好感,所以除了设置传统的榜样,还要努力挖掘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偶像型榜样。比如笔者的偶像是蔡依林。蔡依林不仅拥有靓丽的长相,迷人的歌喉,其“拼命三娘”的勤奋品质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之一。偶像从其诞生就意味着青少年个体对其的认同,没有对某人的认同,也不会成为青少年个体的偶像。从这点讲,偶像比起社会树立的榜样有先天的优势。社会树立的榜样要成为榜样教育的有效对象,其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社会设立的榜样如果不能得到青少年群体的认同,那么其存在就如妾有情,郎无意的一厢情愿行为,这样的榜样要发挥其实效难于上青天。你这厢为找到一个典型的榜样而大费周章宣传,那厢的青少年们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就没进到心理去,更不用说模仿和学习。榜样教育从一开始就出现传播受阻现象,更不用说会起到什么实质性效果。所以说,要想榜样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取得实效,就要发挥偶像的正能量。在社会中寻找偶像型的榜样,并将其树立为典型的、公众的偶像型榜样,加大偶像型榜样的优点宣传。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其原本的崇拜者,更可以帮助一大批找不到精神依赖的青少年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寄托。国家和社会也可以通过对偶像型榜样的榜样教育,使其将社会树立的典型榜样作为自己的榜样,利用崇拜者爱屋及乌的心理特点潜移默化接受社会设立的榜样。此外,社会要加大对偶像型榜样的精神支持,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会调节偶像和榜樣负担和自制,避免自己的形象轰然倒塌而引起一大批青少年的精神空虚和网络骂战。总之,偶像不是万能的神,但是我们要善于利用偶像的力量,避害趋利,增强榜样教育有效性。
(三)巧用偶像力量,扩大榜样教育影响力
传统的榜样教育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受教育者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传统的榜样教育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方式来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随着网络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交工具应运而生,博客,微博,这些工具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以前因为地域和交通的限制,除了能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榜样外,我们对榜样的认识都局限在其官方的形象上,我们看不到被油盐酱出茶所围绕的真实的、接地气的榜样,过于完美的榜样形象让我们觉得榜样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无法超越的存在。久而久之,大众便习惯与榜样拉开距离,不去学习和模仿其行为。相反,一些大众偶像,因为喜欢在网络上写写博文,发发微博,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与大家分享,让青少年看到偶像除了曝光率高外,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自己与偶像的距离瞬间被拉进,可以使青少年坚信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像偶像一样,甚至可以超越偶像。偶像就是未来的我们,偶像的生活就是我们未来期望的生活,或者偶像就是我们对另一半的期许。当今社会,网络是青少年的天下,偶像剧贴吧,公众人物贴吧的都是青少年撑起来的。微博发表和转发最频繁的也是青年人,而青少年的关注点很多都是偶像,可见随着网络的发展,偶像的任何网络动态都对青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巧用网络,巧用偶像的力量,可以扩大榜样教育的影响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