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的语用学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0467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词汇羡余本质上属于语形相对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本文对词汇羡余的使用度与了解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其使用多停留在不够了解但又高频的状态。结合词汇羡余的实际用例,借用顺应论与模因论,发掘出词汇羡余的存在是语言选择顺应的结果,其传播、运用与长存是语言模因所致。最后分析了词汇羡余特有的叠字修辞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功用。

  关键词:词汇羡余 语用 顺应论 模因论

  一.羡余的定义

  在自然语言中,羡余广泛存在。所谓羡余,即是“语形相对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杨明义,1999)。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词语,若两个词根义位相近相同,其中一个词根能代表整个词语意思或两个词根中一个词根无意思、意义不占主导,从属于整个词的意思的现象”(柯敏,2013)就是词汇羡余,如“国家”本是“国”与“家”两个类义语素的组合,语义指向却偏向“国”,“家”成为陪衬,构成羡余;白日为昼,“白”凸显了“昼”的气象特征,但词义仍集中于“昼”,“白”成为羡余;“高尔夫球”本是对golf的音译,却加上类别“球”,也成为羡余。拙文《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初探》(柯敏,2013)参照朱德熙先生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将词汇羡余分为联合式、偏正式、重叠式、附加式、音译式、其他式六种类型。

  “羡余”是从信息论借用的术语。大多情况下,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处于无意识状态,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也与此相类。本文对华中师范大学300名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文、理、工、艺体等专业方向,涵盖大一至大四范围,以探求对羡余现象语言学内涵的关注度和应用度。结果显示:约57%的学生不知道羡余所指;而当列举到“动静”、“人物”、“妈妈”、“卡车”等羡余形式时,接近43%的学生又表示词语常见且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反应惊讶又略感兴趣。

  这从某一侧面反映出词汇羡余在大众使用中认可度较高而名称却少有人知的情况。可见词汇羡余并不是一种无用的现象,而确切地存在语用价值。

  二.羡余现象的语用学理论阐释

  “语用学”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Morris,C.使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探求在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中找到平衡,即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理论得以阐释,而任何理论的构建也离不开实际语言现象的支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不同于赘余,有着深刻的语用学缘由。

  (一)顺应论

  顺应论(Adaptation)由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提出并在专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系统阐释。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选择的可能性源于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选择不是机械地,而是遵循高度灵活的策略与原则;顺应性指交际使用者为满足交际需求,能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灵活挑选。对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构成了顺应论的四个主要分析维度。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及其构成原则的选择,一般包括以下内涵:语码、语体、句/短语、词、语音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顺应了语言结构的选择。

  1.语音方面

  词汇羡余的形式,从语音看,多是双音节词。语言具有社会性,双音节词的定格是在语言运用中逐步褪去单音节外壳的,它不是被动地,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策略转变,顺应了双音节韵律和谐、发语连贯的特征。于是有“爸爸”、“目睹”、“窗户”等羡余形式,在语义一致的众多场合取代单音节词“爸”、“睹”、“窗”。

  2.语码方面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多数语言在使用中会呈现为不同的语码。例汉语的语码不同于英语,普通话的语码也不同于方言。语码的选择取决于交际对象以及交际场合,语码的选择顺应了个人的习惯以及口头禅。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是言语交际中特定的一类语码形式,它的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不以单音节为特征。音译式羡余如“来亨鸡”(leghorn)、“巴松管”(bassoon)、“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等创立了“类标+类别”的语码,类标“鸡”、“管”、“酒”、“舞”的羡余,顺应了汉民族的认知习惯。

  3.语体方面

  语言使用有正式程度之分,从而有了语体的差别。词汇羡余的形式,多顺应了书面语体或正式语体的要求。请看下列表达:

  (1)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也是_______(老虎/虎)最小的几个亚种中的一种。(来自CCL语料库,下同)

  (2)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_______(依靠/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或凝华。

  以上两句相对正式的表述,都采用了羡余形式“老虎”、“依靠”,以此顺应特定语境下对书面语体的需求。

  4.词素选择

  词素和词的选择是语言结构选择中的重要内容。词汇羡余表现形式的呈现是词素之间调和“变异性”、遵循“商讨性”做出的语言顺应。词素之间构词的多样化选择,终究需要在商讨的原则下加以定性、定量、组合,顺应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行为。如偏正式的羡余形式“死尸”、“白雪”、“咸盐”、“目睹”的构造,就分别突出了中心语素“尸”、“雪”、“盐”、“睹”众所周知的特征,在言语交际中加大了信息量的传递,顺应了使用者的交际需求。

  (二)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中心术语是模因,最早由道金斯(1976)提及。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何自然,2005)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体现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与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的使用和传播也可用语言模因论来阐释。

  1.羡余形式的确立长存

  词汇羡余形式的确立,如“窗户”、“人物”、“妻子”等偏义联合,它们最早是“窗”与“户”、“人”与“物”、“妻”与“子”单独成词,各自表示不同的内涵。但随着汉语构词的双音化,它们开始合成构词。在学校、社会的教育和知识传授下,人们开始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形态,在交际中复制、传播给其他人,因而这些词双音化后的形态得以传播;同时大众对联合式词语的运用也加速了这类词构词形态的确立,使羡余形式得以保留,长存下来。

  2.羡余形式的模仿传播

  一般而言,语言模因论演变中,容易成为模因的字词句段结构简单、意义明晰、书写容易。词汇羡余中的附加式,常以“词缀+词根”作为基本构词方式,如“刀儿”、“花儿”中的“儿”词缀,“石头”、“舌头”中的“头”词缀,“老鹰”、“老鼠”中的“老”词缀,“阿姨”、“阿爹”中的“阿”词缀等,都是语言模因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羡余形式有利于词的归纳、传播与使用。而正是模因论的传播效应,使得附加式的羡余形式极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在交际中成为高频词汇,丰富了名词的多元化选择。

  3.羡余形式的特有功能

  语言模因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进入全民语言,被不断复制和传播(陈琳霞、何自然,2006)。能够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的模因也被称为“强势模因”。重复和模仿是构造“强势模因”的方法,以重复来强调信息,引起人们的注意。词汇羡余中,大量存在以重复方式来构词的“重叠式”羡余,如“爸爸”、“爷爷”、“哥哥”。重叠式的构词称谓,在交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早已进入全民语言。一方面重复强调了称谓语特定的内涵,容易引起听话人注意,另一方面这种羡余形式带有相较于单音节词“爸”、“爷”等所独有的亲昵性,贴合会话情景,符合交际双方的身份,得到认可而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三.词汇羡余的实际语用价值

  功能语言学明确提出任何语言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功能价值。现代汉语词汇羡余,并不是一类被废弃的现象,诚如笔者之前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还在不自觉的使用羡余,并且对其存在持积极态度:近27%的学生认为认是汉语博大精深的表现,对于掌握母语具有启发性作用;54.9%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可研究利用;而17.65%的同学基于羡余的复杂性,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表示堪忧。实际上,词汇羡余不仅不会给对外汉语教学产生副作用,反而还能启发讲授者立足语言事实合理制定教学方法,此外词汇羡余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修辞价值,在书面语和口语交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修辞学价值

  陈望道(1997)提出的修辞三境界中,“表现的境界”尤其强调情景和题旨,强调积极修辞。复叠是积极修辞的一种,是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又分为复辞和叠字。叠字的使用常有音节和谐自然、组织单纯清楚、理解容易等作用。部分羡余现象在修辞上便采用了叠字辞格,如“妈妈”、“姐姐”、“嫂嫂”等。恰当的使用羡余,让语句匀称平稳,在音节上整齐和谐。(吴天佑,1998)。同时,在称谓语上使用羡余,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切感,使语气变得委婉自然,贴合言语交际情境,有利于题旨与目的的实现。如:

  (3)他跪在地上,死死地抱住B女士的两腿,拼命摇晃着:“姑姑,你就是我亲妈,把我带走吧!你就是我亲妈呀!妈妈——妈妈!”

  这里“姑姑”、“妈妈”羡余形式的采用,符合当时的会话语境,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而“呼告式”的反复增强了语势,既表现了双音节的整齐和谐,又传达出说话人极力请求听话人将其带走的愿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

  邢福义先生曾指出,语言研究要兼顾汉语本体与语言事实。词汇羡余是汉语固有的一种现象,外国人要想扎实的学懂汉语,就必须了解和运用它。立足羡余的特点,可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词汇和各类汉语词汇羡余的表现形式相对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会分析词语内部结构的关系,尽可能地从词语结构本身获得信息。”(王超,2012)如:在学习联合式合成词时,要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汇中的部分词语的语言形式是有“羡余”的,如“睡觉”一词,其表主要意义的语素是“睡”,而“觉”是对语素“睡”的强化,对应词汇羡余“偏义联合”形式。这样的讲解,不仅可以减少学生使用这类词的偏误,还可以强化他们对于中心语素的理解。同时重视词汇内部结构的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逐步建立起学习汉语词汇的系统,掌握“重视语素”的汉语构词方式。此外这种重视语素的教学原则,也适用于重叠式和附加式羡余。例如“常常”一词,包含两个语素“常”,教师可通过讲授语素“常”的意思,来深化学生对“常常”的理解;“石头”、“舌头”等词共同包含语素“头”,教师同样可以归纳语素“头”的特征,再加上“石”、“舌”进行讲解。

  四.结语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顺应了语言结构的选择,在语音、语码、语体、词素构成方面的灵活处理满足了实际的交际需求,同时又在语音模因论的传播效应下,得以复制、模仿加以传播被大众认可接受而广泛使用。此外,在实际运用中,词汇羡余独有的叠字修辞既迎合了书面语体的需求,又因其整齐和谐的音律传达出亲昵感,拉近了言语交际者的距离;而立足羡余本身的特点,遵循汉语的语言事实,又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便于学习者从根源上挖掘汉语本质,习得语言规律。

  参考文献:

  [1]杨明义.现代汉语状之于动的羡余现象探略[J].南开大学学报,1999(4)

  [2]柯敏.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5)

  [3]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6

  [6]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7]何自然主编.语言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辑

  [8]吴天佑.羡余语言信息的修辞作用初探[J].修辞学习,1998(1)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超.“羡余”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2

  [11]樊立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形式及形成原因[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本文受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为项目第二期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