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学批评是钱锺书全部学术活动的重心所在,而这方面的成果在钱学研究领域较为单薄。钱锺书“谈艺”,热衷谈“什么”?喜欢“怎么”谈?“何以”这样谈?这些批评学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可以在文学批评学的视域下得到更清晰的显现,这对于深入揭示钱锺书学术研究的观念、维度、取向、策略及方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钱学研究的新成果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正在于此。
关键词:文学批评学 钱锺书 学术话语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钱锺书先生无疑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一生治学,既审时度势,自觉地顺应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学术转型的历史诉求,凭藉自身丰厚的学养,踏上融通中西古今的学术道路,同时,又能够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直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1] 埋首书斋,耐住寂寞,心甘情愿做一位“北京城最后的隐士”(Beijing's last hermit),[2] 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学术品格与学术个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钱锺书。这种面对学术潮流的态度与选择,使得钱锺书的著述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矛盾。譬如,单从他著述的文体特点上看就是如此。通观钱氏全部著述,既有以诗话、选本、札记等传统学术文体完成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也有收录于《七缀集》中的严格遵循西学范式的学术论文,至于那些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的文字,文体的选择更是多样,涉及到序跋体、随笔体、随感体、对话体、书评体、书信体等多种文体。可见在钱锺书这里,最具本土色彩的传统文体,与完全西化的学术范式,并没有成为两难的选择,而是一种积极的有意味的尝试。这种对于新旧中西不同文体的兼收并蓄,是钱锺书学术观念和研究旨趣的生动折射,但是,他的这些极具包容性的多元化选择也因为与其身处其中的时代潮流有着强烈的不协调感,而给他带来很多误读与争议,其中,批评钱氏之学“缺乏体系”就是一种很突出的声音。一些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选择了传统学术文体,钱锺书才无法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或者说,正是由于钱锺书没有能力建构学术体系,他才无奈地选择传统的学术文体。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文体从来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王蒙就曾说过:“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为文体的变迁。”[3] 文体不仅指表层的语言秩序,它还包括语言秩序之下的深层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对文体的把握就是对本体的把握。对于钱锺书这样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极具文体意识的人物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进行言说,自有其深思熟虑的考量,实不应简单地给出结论。因此,思考钱锺书在时代潮流中刻意回避主流学术范式的原因,也许是更深入阐发其学术思想与方法的一条独特而重要的途径。
就此意义而言,笔者最近读到的焦亚东教授的新作《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一部从这样的途径出发系统阐发钱锺书学术思想与方法的专著。作为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从钱锺书著述的外在表征(语言风格、语体特征、文体特色等)入手,揭示其中隐含的文学批评的内在特质,对钱锺书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基本向度、阐释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发;同时,结合中国文论现代转型这一学术“大气候”,从家学渊源、西学素养、个性气质、身世交游等几个角度,梳理分析了钱锺书学术个性的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回到文学本身”、“重构批评的语言维度”、“寻找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揭示了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现实参照意义;在结语部分,作者还结合学术界对钱锺书的质疑之声,从“学识的游戏与批评逻辑的建构”、“精英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大众化”、“断片的狂欢与学术体系的假想”等角度,对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做了正与反的双重审视,最终在外部表征、内在特质、生成原因、现实意义、学术价值等多个层面上完成了对研究对象全面整体的把握。以此观之,称该书是一部从文学批评学的视野系统阐发钱锺书学术思想与方法的著作,实不为过。
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是通过对这样几个关键问题的把握来统摄全书研究思路的。首先,钱锺书的文学批评,看似不成体系,实有章法可循,因此,揭示钱锺书文学批评与众不同的话语特征,阐发其在20世纪中国文论转型大背景下独特的学术价值,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其次,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外在表征,主要涉及批评的语言风格、语体特征与文体特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言说的方式,更是隐含着内在批评策略的“有意味的形式”。第三,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内在特质,主要涉及批评的逻辑起点、基本向度与阐释策略,它们直接指向批评家的身份意识、研究旨趣和治学方法,也与其学术思想、学术视野、学术立场息息相关。第四,钱锺书其人其文不可复制,但他的学术话语却有现实的参照价值,将其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中予以考察,不难看出它在反拨文学批评功利主义取向和经验主义取向上具有的意义。第五,尽管身处于西学东渐的特殊时代,面对不可避免的学术转型,钱锺书仍能够破除新学旧知之畛域,凭借渊博宽广的知识积淀和敏捷通透的学术思维打通中西古今文化,这是他心中牢固不破的学术观念,也是揭示他不同于流俗的学术立场的关键所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时,注意到了中国传统文论“作识一体”的言说特征,认为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钱锺书与同时代诸人最大的不同乃在于他是以“诗人-鉴赏家”的身份意识进入批评活动的,这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使他在追慕“古来雅人深致” [4] 的同时,尤为重视诗人“属事比词”之用心,尤为关注古今“诗心文心”之所在,也尤为强调“资吾操觚自运”之关捩。[5] 这与现代批评借助报刊杂志向读者大众传释文学作品的做法是大异其趣的。该书的作者将这种看法作为全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从实际的论说效果看,这一认识是准确而到位的。
从内容上看,该书在很多方面开凿较深。如在讨论钱锺书文学批评的意义阐释策略时,作者认为,钱锺书具有一定的解构思想,指出钱氏谈艺,热衷发掘、引合大量文学现象,其用意在于破执去蔽,使意义得到圆足阐释。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作者将钱著的论说特色与庄子之文“一事数喻”的手法相比较,认为庄子“一事数喻”是为了使读者整合各种喻象而不单单执着于一喻,与钱锺书做法旨归一致。接着,作者又将钱著的论说特色与法国解构主义批评家罗兰·巴特的批评策略相比较,对论题做了更深入的阐发。在这样两番比较后,作者意犹未尽,又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意特点,深入揭示了钱锺书文学批评意义阐释策略的用心所在。再如,为阐发钱锺书“高度自觉的语言本体意识”,作者首先别辟蹊径,对黄遵宪“我手写吾口”这一理想化口号进行了细致辨析,以此作为在语言变革问题上钱锺书审慎态度的参照。同时作者还将钱锺书的文学研究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相比较,通过钱著中蕴含的“形式本体论”、“文本自足论”、“复义”、“陌生化”、“隐喻”等观点,深入细致地发掘了钱著中足以与西方现代语言批评相对话的文论思想。与上述缜密的研究思路类似,在分析钱锺书文学批评的外部特征时,作者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的体式体貌分别做了详细的“辨体”,如在“《谈艺录》辨体”一节,作者就分别在写作缘起、体例结构、表述风格等方面对《谈艺录》的文体特征做了分析,以说明它既是古典诗话的终结又是古典诗话的延续这一观点。在“《管锥编》辨体”一节,作者从渊源、功能、内容、结构四个角度展开分析,引用钱基博和钱氏本人的文字来推断和证实《管锥编》札记体著述的性质,为进一步阐述《管锥编》的主旨奠定了基础。书中的这些论述,层层推进,细细道来,言之有据,清晰透辟,令人信服。在《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究》一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显示出作者对钱锺书著述的熟悉程度与阐释力度,也是作者注重研究的学理性和论说的逻辑性的体现。
该书的研究视野非常开阔,在阐发钱氏之学的同时,时时不忘将其与中西古今的文论思想与方法做比较参会,在不断的比较中凸显钱锺书学术的特征与意义。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第四章对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意义的论述。在这一章中,著者将中国古典文论的“诗教”、“诗性”两大传统,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印象批评”两大主流,作为阐发中心论题(批评话语的意义)的参照,通过细致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钱锺书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主张批评回归文学本身,这是对古典文论“诗教“传统的有力反拨,也全然有别于”社会学批评“的功利主义取向,有助于人们思考当下文学研究的“去文学”倾向。另一方面,钱锺书高度重视文学语言的意义,推崇精确细致的语言形式研究,这不仅与传统文评的“诗性”特征大不相同,同时也是对“印象批评”的深化与补充,同样有助于反思文学研究轻视语言分析的倾向。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揭示了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意义,兼顾到了学理辨析、历史逻辑与价值评判等多重内涵。该书作者对钱锺书著述有深入的研读,资料的搜集与使用详实恰当,对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现代批评也非常熟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钻研程度。全书创新之处也有很多,许多见解都是首次提出并给予了详细的论证,譬如,作者将钱氏之学的外在表征与内在特质结合起来阐发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钱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再如,作者认为学界通常所说的“打通”、“比较”还不是钱锺书学术的逻辑起点,因为决定“打通”、“比较”的尚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即钱锺书的学术更多带有“谈艺”和“娱己”的色彩,与现代学术强调论说的逻辑与规范有很大不同。他如对钱著旁征博引背后内在意蕴的揭示,对批评家身份意识与批评策略关系的思考等,都体现了作者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创见。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值得赞赏,不仅广征博引大量的学术资料,而且细节的处理也尽量追求完美,例如钱锺书名字的英译就尊重了钱氏在英留学期间的自译,而没有采用通常的汉语拼音译法。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钱锺书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学人,更是一位着力于古典诗艺探讨的“谈艺者”。换言之,文学批评是钱锺书学术的核心与重心所在。但就已有的钱学研究成果看,对钱锺书文学批评观念、维度、取向、策略及方法的关注,似嫌不足,整体系统的阐发更是阙如。钱锺书“谈艺”,热衷谈“什么”?喜欢“怎么”谈?“何以”这样谈?这些问题显然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说,《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究》一书,以文学批评学为主视角,从多个方面对钱锺书的学术话语作整体系统的阐发,对于拓展钱学研究的视野,反思中国文论现代建构的经验教训,思考传统文论与现代批评的复杂关系,无疑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柯灵.促膝闲话中书君[J].读书,1989.3
[2]JasperBecker,Death Closes Book on Literary Genius,Sunday Morning Post,January 10,1999.
[3]王蒙.王蒙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30.
[4]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67.
[5]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1,79-80.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