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祥林嫂和玛蒂尔德人物形象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5257
何臣芬

  祥林嫂与玛蒂尔德分别为中国文学大师鲁迅所写的《祝福》与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所写的《项链》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之所以要把她们放在一处进行比较,是因为她们有许多共同点:两个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都具有善良、诚实、质朴的劳动人民本色,都有坚韧、忍耐、吃苦的性格内涵,两个都是悲剧性人物,都被作者用来反映她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腐朽本质,等等。她们的共同点很多,但是,她们最终的命运为什么迥然不同?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和阿毛的沉重打击下一步步地走向了精神崩溃,走向了死亡;而同样遭受了痛苦折磨的玛蒂尔德却走向了成熟,走向了自新。是什么造成她们的命运如此迥然不同呢?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认为,《祝福》也好。《项链》也好,探究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是这两篇小说的核心内容,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核心来分析,其它的枝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首先,让我来比较一下她们生活的大环境——社会背景

  祥林嫂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虽然历经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但很不彻底,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整个中国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劳动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思想上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愚弄,而妇女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土壤上根深蒂固,“五·四”运动虽然高喊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但声音还较微弱,沉睡于“铁屋子”里广大民众并没有觉醒。玛蒂尔德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比祥林嫂还要早四五十年,但当时的法国已经历了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三共和国,尽管仍然是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沦丧,整个社会追求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追求享受,追求虚荣。但是一些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已广为传播,且深入人心,例如“平等”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博爱”的思想,等等。因此,玛蒂尔德生活的环境比祥林嫂所处的环境宽松得多了。

  其次,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她们生活的小环境。看看她们周围的人际关系。即我们常说的人性关怀。

  祥林嫂屡遭不幸,第一个丈夫死后,来到鲁镇做苦工,被捆绑嫁给深山老林的贺老六,不久第二任丈夫去世,接着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再次来到鲁镇打工。接二连三地遭打击,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沉重。使她形容枯瘦,精神麻木,“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五年来有谁关心过她?同情过他?封建礼教的化身一鲁四老爷骂她是“谬种”;封建家长的代表——婆婆强迫她改嫁;有人“特意”寻来听她讲述痛失儿子的故事,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生活;连与祥林嫂一样为鲁家做苦工的柳妈,也嘲讽她额上的伤疤,甚至讲述阴间的惩罚来恐吓她。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自私、麻木缺乏同情、没有人性关怀的群体中,也是她最终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而玛蒂尔德的人际氛围就好得多了,简直可以说是截然两样。首先来自于丈夫无私的爱,路瓦栽先生得知妻子失掉项链时,立即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无法找回时,他没有任何责怪,没有任何怨言,到处借钱,买了项链如期还上。漫长的10年痛苦生活,他省吃俭用,靠深夜抄录书稿来挣钱,来承担偿债的义务,他理解妻子的恐惧与焦虑。以最真挚的爱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给了妻子多少温暖,多少勇气和力量,多少人世间的真情!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购买一挂钻石项链需要三万六千法郎,这么多钱,对于一个收入不丰的路瓦栽家庭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目。“路瓦栽的父亲遗留给他一万八千法郎。其余的他得去借”。于是,“向这借一千法郎,向那借五百法郎,从这借五个路易,从那借三个路易”,他必须跟“许多高利贷人打交道”。路瓦栽四处借钱,当然也许碰过无数次壁,遭遇过无数次冷眼,但他毕竟借贷来一万八千法郎,这说明他们的亲友、熟人和同事在他们突遭不幸时伸出了温暖之手,给予了他们同情,给予了他们关心,给予了他们支持!还有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可以说她对玛蒂尔德尽到了一个朋友的情份,当玛蒂尔德向她借首饰时。她十分慷慨地拿出装着她所有首饰的大匣子任其挑选,并没有嫉妒玛蒂尔德的美貌。十年后,她在公园偶然遇见玛蒂尔德时,也没有嘲笑因劳累而过早地变成老太婆的老朋友,而是极为关切地问她是否害了一场大病。当她得知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花了三万六千法郎用了整整十年工夫才付清借贷时,她被深深的打动了,抓住玛蒂尔德的手,告诉了自己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她是一个多么真诚的朋友啊!要知道,佛来思节夫人既然坦诚地告诉了玛蒂尔德项链的真相,就可能有偿还给玛蒂尔德的打算。

  最后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文化思想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较封建文化思想开放得多了,进步得多了,码蒂尔德的思想是自由的、开放的。她对大资产阶级生活充满了奢望,幻想借助于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追求高贵的物资享受和精神生活,甚至还产生了非分之想:作为一个有夫之妇,她还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她梦想……她跟最亲密的男子闲谈。”你看,她追求的是一种谈情说爱式的生活,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可以把丈夫置之一边与陌生的男子跳舞,与达官贵人欢娱,这在样林嫂所处的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

  有人说祥林嫂死于心魔,封建礼教迷信扭曲并毒害了她的心灵。导致了她的悲剧,这是很有道理的。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妇女一旦嫁了人就是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在封建社会这不是违法。而是天经地义的事,妇女要嫁第二个男人,便是不守“女贞”。祥林嫂因此而对再嫁进行了拼死的反抗,说明她受封建观念的毒害非常之深,这种落后的封建文化思想如同毒蛇一般死死地缠住她。直至把她逼死。中国封建思想敬奉鬼神,封建迷信也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临死前她提出第一个问题:“人死后有灵魂吗?”这句话虽有质疑灵魂的有无,但它反映了祥林嫂骨子里还是相信灵魂的。第二问:“那么,就有地狱了?”这句话体现了祥林嫂极大的恐怖,有灵魂就有地狱。有地狱就有阎罗王,就有两个死鬼的男人,就有可能被锯成两半。第三句话:“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一问表明了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无灵魂,一方面牵挂着儿子,另一方面又惧怕两个死鬼男人来争夺。这样一来。祥林嫂到死都处于极度的恐惧和矛盾之中。祥林嫂又为赎罪,倾其所有去捐门槛,表明她已信服了神权迷信,幻想以门槛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封建神权把祥林嫂最后可怜的一丁点血汗全榨干了!可是。换来了什么?换来了主人一声断喝:“你放着吧,祥林嫂!”这一打击直接导致了她的精神最后崩溃。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与玛蒂尔德命运的不同结局具有必然性,使我们深刻地理解到了鲁迅先生所塑造的祥林嫂这一悲剧的深远意义,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坚定了我们彻底铲除这一封建毒瘤的决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