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感教育是至真至理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本文重点探究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作者给出了六点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措施
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而语文教学正好通过情感教育来促使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那么,如何用情感教育去驾驭语文教学,达到语文教学的真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载体之一设置情境
设置情境是课堂教学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刘勰纹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下看似平淡其实蕴涵的深情。有时候,仅仅依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设置情景,架起桥梁,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冷落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地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父亲》读给学生。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通过我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在解决课文,深化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载体之二朗读课文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另外,教师在课前还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载体之三情理兼容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人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人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领悟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作文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尽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载体之四融入生活
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语文现象。这时,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endprint
五、载体之五运用音乐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讲《观潮》一文时,我以壮美的交响乐配之教师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孩子们带入到那波浪翻滚的钱塘江旁,激起孩子们观潮的浓厚兴趣。细读课文,大潮如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大潮如一道白墙,由远而近;大潮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纷纷体会潮头来势之猛,气势之大。然而,这奇美壮观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我通过录像,展示了这种景象,而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呢?”学生体会到这惊天动地的壮景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非洲尼罗河上见不到的,唯有我国钱塘江上才能饱览其观,学生自豪之情进发而生。“境”创设得巧,情便激发得浓,境与情的完美结合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六、载体之六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实际上是教育的主题,那么语文教学中更不容忽视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以爱贯穿始终,在爱中教,在爱中引。对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对学生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老师对学生的爱要细水长流,要温情脉脉,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我经常在学生的作文、随笔中用情感教育留言,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挚。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中学)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