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苏轼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4977
张海娇

  内容摘要:苏轼,北宋一代文豪,怀有一颗积极入市的报国之心,踏入官场,几经沉浮,领悟人生,成就了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关键词:苏轼 环境影响 屡遭贬谪 乐观旷达

   一.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极具文学氛围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字明允,因屡试落地,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后又努力攻读,成为著名的古文家;苏轼的母亲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苏轼,幼年时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思想的教育。

   二.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怀着报国之志离蜀赴京,找寻出路。可当苏轼真正走进朝堂时,正是北宋危机四伏时期。苏轼在途中见到了王安石的新法对百姓的迫害,善良的他同情百姓,两次上书反对新法。但王安石是当权者,当权派捏造借口,将他陷于纠纷之中。苏轼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到杭州上任。年轻气盛的苏轼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理会,连修表自辩也不愿意,直接到杭州上任。

   在赴任杭州途中,苏轼写下了《游金山寺》,通过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除了有对家乡的怀恋,还有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辞官归隐的决心,它是诗人抑郁不得志的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继杭州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虽然官卑职小,但他深得民心。这样的生活大致持续了十年,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真可谓是死里逃生。经过此劫,他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职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此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对朝廷抱有过多的期望。任职黄州,曾在闲暇时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完全篇,可以看出苏轼无比羡慕周瑜,自己有着满腔的报国热情,面对北宋国力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的现实,他希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但朝廷萎靡慵懦。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自己被贬黄州的困难处境,同自己心中振兴王朝的雄心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径庭。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让词人感情跌宕起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全篇虽在写诗人劝告客人,其实是苏轼自己心里的斗争过程,遭贬客居异乡,无所作为,这与作者当初积极入仕,渴望报国截然相反。内心的复杂斗争无法直抒,借由客人的问话自己的开导来表现自己心情。

   在黄州居住了四年多后,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也因此提升,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几个月后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翰林学士知制诰”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苏轼这时已接近顶点。此时的苏轼可谓是春风得意,眼看有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当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将新法全部废除后,他认为新兴势力与所谓的“王党”不过是一丘之貉,终究会有损于百姓,有损于朝廷,因此,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次请求外调。再次来到杭州的苏轼生活惬意,往往能够自得其乐,甚至将自己比为唐代的白居易。谁知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也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谪居惠州,他写下了《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追述汉唐贡献荔枝之害,以“惊尘溅血”博取“宫中美人一破颜”,写出了当权者的残忍,让百姓痛恨至极,苏轼谪居惠州,情系民众。他不仅为汉唐贡荔之祸所叹,更为当朝大臣“争新买宠出新意”所愤。他毫不犹豫地批评当朝重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之事,对遭受祸害的百姓有着深深的同情,在为百姓呐喊。这首诗令佞臣们如坐针毡,不寒而栗。在他们一怒之下,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此处已是中国的“天涯海角”之地,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那时的海南,贫困不堪,苏轼在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再次被贬,苏轼已成了饱经忧患的迟暮之人。

   三.流放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之地的苏轼没有一丝的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他那首《西斋》诗和陶诗相比,简直可以乱真。不但可以看到真正的宁静满足,还有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以及对大自然本身的声音色彩显示出静谧的喜悦。

  在密州时,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官场上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用豁达的态度转化了苦闷。其实面对苦难,苏轼并非麻木不仁,对自身遭遇的各种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面对各种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除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正是如此,逆境中的苏轼才有如此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动力。作者辨证的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运、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处远观时,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正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苦难。正因为在他的眼中,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历经沧桑的苏轼终于要告别这段艰苦的日子了,这是他离开海南时的心情:“参横斗转欲三更,若雨终风也解晴。去散风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名满京师、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是满头白发。回首来时路,多少风雨,多少坎坷,但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道了最后。“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在东坡老人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了广泛的喜爱。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因为他早已开始享受这种生活了。

   屡遭迫害让苏轼有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这也使他对沉浮荣辱有冷静、旷达的态度,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想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有体现。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