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练笔文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短小精悍的文章可以使学生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练习中找到成就感,以至逐渐领悟大作文的写作技巧。不能只把眼光盯着高考满分作文而对课后练笔视而不见。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要允许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是不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潮的,老师可能会担心学生因此而在考试中丢分,不要紧,“刀越磨越快”,学生的思路会在练习与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大家的观点互相交流总能比出个高下来,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不然思想的火花便会熄灭。笔者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课时体会到了现代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其观点的新颖令人欣喜,我明白了对他们来说,“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练笔一定要认真进行辅导。
课文练笔毕竟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和对主题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本,学好课文,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中努力点亮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不说都不行,说了之后就不难动笔写了。
辅导学生写作的另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从课外知识中丰富自己作品的内容。可以从时代背景入手,也可以从历史现实中相关的人物以及事件入手。比如,《药》这一课,红眼睛阿义的服装和牢房的环境大家不难在电视电影中寻求再现。那么夏瑜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他的思想他的情怀仅从课文中找是远远不够的。此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研读同时期革命烈士林觉民的遗书《与妻书》,相信他们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一定能有深刻理解。
一般学生更多感到头疼的是发议论说观点,写到本子上的议论文总是那么干巴巴没精神的几句话,主要原因是对于笔下的观点小作者并不一定思考得很深入。如果老师在让他们下笔之前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人人各抒己见,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和完善,有立场有辩驳,那么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对于“失街亭,谁之过?”的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
当然,课后练笔不必拘泥于“课后”。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并没有布置练笔,教师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个性化掌握。可以在精彩处要求学生写旁批点评,三言两语尽得精华;可以将文章剪裁省略处敷衍得更细致,长短看个人才华。笔者每讲《孔雀东南飞》,虽对兰芝的刚烈深感敬佩,但更对仲卿的重情尤感可贵。每讲至“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总忍不住掬一把同情泪,学生也深受感染。那么,仲卿向死之前,“徘徊庭树下”时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抉择呢?我创造性命题《仲卿独白》要求学生当场练笔一篇,学生们果然没有令人失望,真是佳作纷呈。
总而言之,课后练笔离不开老师的重视。“舞台”虽小,学问很深,老师在这个小天地里也可以给予学生很多很多。
黄晓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


最新评论